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匯入論文

漢語 閱讀(2.6W)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應當重視漢語文化教學,本文擬從文化教學的原則出發,探討語言教學中文化匯入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匯入論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教學原則 文化匯入

一、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歷來重視文化教學,眾多學者都曾提出: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只有學生掌握了目的語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這門語言。在文化的界定上,我們贊同張佔一(1990)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達資訊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即一個民族的哲學、歷史地理、文學、宗教等因素的總和。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資訊準確傳達(即因其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即對隱藏在語言系統之中,反映該民族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的總稱。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但是在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將內涵寬泛繁雜的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呢?我們同意李泉所提倡的將與語言相關的交際文化作為文化教學的主要和重點內容。從文化所包含的不同層面出發,在語言教學中匯入與目標語相關的詞語內涵、社會生活、價值觀念體系等文化內容。本文打算從文化教學的原則出發,探討語言教學中文化匯入的教學方法和途徑。

二、文化教學的原則

李泉(2002)曾指出文化教學有其根本原則: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教授的是所謂的交際文化;知識文化的教學則要根據學習者的需求和具體的培養目標來決定。即使是交際文化的教學也要考慮到四方面的原則:A.與語言教學的階段性相適應,即文化因素的適時性;B.與文化教學服務性相適應,即文化因素的適度性;C.與學習者的真正需要相適應,即文化因素教學的針對性;D.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文化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習者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我們同意李泉的觀點,並願意在此基礎上,對文化教學的原則做進一步的探討。

1.主流原則

文化是多元的,內容非常豐富,也很複雜。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由於受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條件、經濟基礎、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產生不同型別的亞文化。我們所說的主流性原則,是把文化教學的重點放在目的語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即該社會的大多數成員的世界觀、思維方式、是非取向、生活方式、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

另外,在學生學習主流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對文化的多元性、對亞文化之間可能有的區別有清醒的認識。

2.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所要教授的我們國家的文化專案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目前,語言教學已經有自身較為獨立的系統,但文化教學沒有進入大綱設計層面。教學的隨意性很強,文化教學的內容沒有統一,具體的要求,學生所學到的“文化點”基本都是授課教師本人對文化內涵的把握,文化匯入過程存在盲目和混亂現象。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制定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匯入的大綱。大綱的制定應該在語言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具體明確文化匯入的原則,內容,方法以及途徑,以及學生所要達到的水平,使文化教學有綱可依。

3.客觀性原則

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種種生活和行為方式,沒有“是非優劣”之分,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的看法、價值觀、傳統、情感、文化,也都有讓自己的國民值得驕傲、自豪的方面,是值得其他國家和民族學習和借鑑的方面。在文化教學中應該客觀、辯證地對待這些差異,冷靜地分析其文化的成因;在堅持和弘揚本族文化的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多視角地理解、尊重、適應已存在的文化差異,在求同存異中逐步增強對其他文化的.寬容和吸收。

三、文化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我國的外語教育學界學者胡文仲先生曾說“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沉浸在目的語文化的氛圍中,同英語本民族語使用者親自接觸,因為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理性認識,還可以讓他們在同同本族文化進行感性比較時的同時習得目的語文化。”作為外語教學的對外漢語教學,我們可以採用下面的方法達到文化教學這一目的。

1.在語言教學中,應自覺樹立文化教學的意識

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傳授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知識的時同步進行。

2.對比分析

對比分析法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它幫助人們認識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干擾,把握那些“貌合神離”、大同小異的部分;同時,把文化差異說清楚了,有助於克服學習者的心理障礙。有比較才有鑑別,這是普遍運用於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的方法。如許多動物名稱詞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是很大的,如“狗”這個詞在漢英兩種語言裡表義都是一樣的,但中國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諸如“a lucky dog”(幸運兒)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用語卻表明狗在英語國家的地位之高;“豬”在中文裡有“笨”、“蠢”、“憨厚”、“富貴”這樣的寓意,在捷克語和英語裡是“粗魯”、“髒”的意思;還有對“雞”的比喻義也是不一樣的,在韓國語和捷克語裡表示“愚蠢”的意思。通過這些對比,我們可以窺見兩個民族各自的心態和特點在文化上的反映。

3.寓教於樂

語言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而學習語言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境。即使留學生身處中國的課堂之中,也難免保證語言環境的真實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採取寓教於樂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4.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滲透相關文化背景知識

現代科技如此發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手段,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可以利用照片、課件、幻燈、錄影等現代教學設施和手段給學生展示和介紹漢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等。

5.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

有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地帶領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不僅可以鞏固而且可以內化課內的文化學習的內容。

文化匯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限於以上幾種,而且常常是幾種方法互相結合、交相輝映,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增強留學生對文化的洞察力,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既是引導學習者學習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也是帶領他們在中國文化的大地上游覽、體驗、探索的過程,所以,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即完成了教學目標又能弘揚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儘可能的發揮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張佔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