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試論潛在課程在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

漢語 閱讀(2.35W)

[論文摘要]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具有特殊性,僅僅注重課程體系中的顯性課程而忽略隱性課程,則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著重探討了如何利用留學生在中國學漢語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優勢,實現潛在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的開發與利用,從而激發留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其學習漢語的積極性,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效果。

試論潛在課程在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潛在課程 隱性課程 對外漢語教學 開發與利用 高校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和對外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和種族的留學生來華學習,他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異國文化,給我國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活力。對高校來說,招收留學生既可以擴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又可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有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重視留學生教育,並把招收留學生作為高校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目前,高校外國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留學生層次的日益提高,對留學生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有賴於高校為外國留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潛在課程“不經意”的表達手法、“隨意”的影響方式,可使外國留學生在輕鬆活潑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接受漢語教育的薰陶,充分體現“寓教於樂”的教學藝術。因此,探討潛在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的開發與利用,可有效地激發留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效果,使其在中國度過富有成效而又有意義的留學生活,最終實現高校外國留學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潛性課程的解讀及心理學基礎

潛在課程(LatentCurrlcultim),叉名隱性課程(HiddenCurriculum)、隱含課程(ImplicitCurriculum)、內隱課程(CovertCurriculum)、無形課程(1nvisibleCurriculum)、非非正規課程(UnofficialCurriculum)等,是相對於顯性課程(ManifestCurriculum)而言的。如果說顯性課程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正式課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課程(OfficialCurriculum)。那麼,隱性課程則是通過環境要素(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在學習環境中由非正式的教學渠道,以無意識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認識、價值觀、行為規範、情感態度等發生影響的寓教育於環境的全部資訊的總和。與顯性課程相比,潛在課程具有潛隱性與普遍性、非計劃性、滲透性(感染性)、永續性(穩定性)、愉悅性等特點,二者同為整體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潛在課程起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杜威(Dowey,S)的“同時學習”(Collaterallearning)及克伯屈(Ki—patrick.W)的“伴隨學習”(Concomitantlearning)思想。他們認為學生的學習除正式學習外還有情感方面的“同時學習”(Collaterallearning);人類的學習是伴隨態度與情感、生理與心理作用的統一。基於以上兩者思想,美國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傑克遜(oon)於1968年在他的《課堂生活》(LifeinClassroom)一書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從此,隱性課程就一直成為西方現代課程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理念把“人”作為教育活動的核心,從人性和人的需要出發,強調尊重人、理解人和關心人,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潛能來實現教育的組織與實踐活動。完美的課程應該是情感與認識的整合,即通過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規課程中去,賦予課程內容以個人意義。

  二、潛在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

(一)物質形態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利用

具有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教室和溫馨舒適的留學生公寓,是留學生主要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屬高校的硬環境。在整體上要求色彩明快、佈置優雅、空氣清新,使留學生感到身心舒暢。學校應為留學生公寓配備安全監控系統、寬頻網路、空調、電視機、電話、24小時熱水供應等必備設施,儘量為留學生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留學生教室也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潛在功能,牆上張貼的名家頭像和格言可以為留學生起到人生導航的作用。為增加教室中的文化氛圍,可以開闢競賽欄、學漢語圖書角,也可以根據留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漢語水平,讓其自己動手定期創辦學習牆報,所選登的材料應該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包括小故事、小詩、中國文化及民俗知識、詞彙辨析、病句分析、慣用語、流行語,等等。此外,高校校園優雅整潔的環境、綠色宜人的花草樹木以及良好的校園治安、人文景觀、圖書館、校園網站等,都能化為一種語言並悄無聲息地影響著留學生的信念與態度,具有潛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

(二)制度形態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利用

制度文化主要指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及學生守則,它為學生的行為提供了評判的標準,對學生不良行為具有約束作用,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但外國留學生來自於不同教育體制、政治體制的國家和地區,一般都接受過較高的文化教育,對事物的認知有其獨特的判斷力,思想與行為比較自由,如他們把不能上課應向教師請假等制度看作是干涉他們的隱私。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度管理的同時一定要做好解釋、溝通和疏導工作。英語中也有“入鄉隨俗”的說法,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要理解和明白對方。遵守在華留學生管理規定。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外國留學生活躍的表現欲和渴望才能發揮的需要,努力挖掘留學生自身管理的積極性。重視和發揮留學生骨幹的積極作用,運用鼓勵、表彰等精神激勵法調動他們的進取心和積極向上的熱情,為他們提供各種條件和展示才華的機會,以滿足他們自尊和自我成就感的高層次需求,並以此來激發留學生的潛在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潛能,使其保持一種向上的心理狀態。

(三)精神形態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利用

1.活躍課堂氣氛。外國留學生大都是成年人,來自異文化體且見多識廣,如果課堂氣氛過於沉悶,不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就會降低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往往是某一個留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而其他留學生在旁邊聽,有的甚至連聽也不聽,這種“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法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死板僵化,不適合對外國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結合國外最新教學法,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教學模式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1)合作型。合作型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增加課堂的資訊交流量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效果。(2)情景型。情景型教學模式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圖片、錄音、電視、投影、實物以及其他教學用具,利用形象的動作、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把教學內容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也可以讓留學生通過做動作來體會語言的表達,使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驗漢語的魅力,從而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成生動的語言,進而把教學內容理解得更快捷、更透徹。(3)任務型。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在做中學”,即通過選擇、編排教學任務,創造有交際意義的具有真實性的語言環境,使留學生在完成漢語使用任務的過程中接觸到真實的語言材料,並在真實的活動中去主動習得漢語,從而培養外國留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師生之間的認知與情感交流,強化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提高集體凝聚力。

2.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相結合。一般來說,外國留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他們的學習動機除了學習漢語完成學業外,還想了解漢語所負載的中國文化,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今中國社會文化、習俗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必然會帶著文化的烙印。對外漢語教師應把文化知識融入到語言知識的傳授之中。例如說,不要給某人戴“綠帽子”,中國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但對外國留學生來說,找遍辭典也找不到恰當的解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其核心應著眼於跨文化,著眼於用文化的觀念去提升語言教學、為語言教學服務。比如在進行數字教學時,除了講清楚漢語數字表達的特點,簡要介紹中國人對一些數字的偏愛而對另一些數字的忌諱外,還要介紹一下“250”這個數字在漢語言文化中的特殊含義以及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的問題。此外,還可以用遊戲、繪畫、唱歌、表演、小組活動等教育方式介紹中國的春節、中秋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並與西方傳統的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相比較,挖掘學生學習漢語的潛能並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相結合可以使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更充實、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從而極大地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致。

3.教師的情感支援與魅力。外國留學生來中國一般都會經歷一段“蜜月期”,即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學習漢語充滿激情。當“蜜月期”消失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學習的畏難情緒,一般表現為上課低頭、睡覺、吃東西、思想開小差、說話等。教師這時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心理特點並加以引導,這類學生可能就不來上課了,有的甚至可能走上放棄漢語學習、迴歸本國的道路。為避免這類現象發生,對外漢語教師應主動找留學生談心,給予情感上的支援,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語言交際,儘量滿足學生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即使發現了留學生的語言錯誤,也應在肯定進步的基礎上,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來,而不能劈頭蓋臉地批評,以避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性。對外漢語教師應把握公平和統一的原則,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採取平等的態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認知型別的留學生,鼓勵他們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對外漢語教師得體的服飾、慈愛或友好的微笑、優雅的舉止、文明的行為習慣(如自覺地往垃圾筒裡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都會使其自身產生磁場效應,潛在地吸引著學生,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外國留學生對其產生尊敬感或親近感,從而對其所教授的內容產生認同感,願意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使留學生感到——我可以學好漢語。

4.健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和班風。和諧的師生關係對漢語學習的重要激勵和抑制作用,對外漢語教師要樹立一個親切友善的形象,充當好嚴師與慈父(母)的雙重角色。要和諧的師生關係蘊含著豐富的潛在教育資源,對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班風是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學校的軟環境。新生一入校,就要注意開好第一個迎新會、上好第一堂課、給留學生留下第一個好印象。良好的心理刺激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向”的精神力量,將成績好、表現好的優秀留學生照片和事蹟貼在宣傳櫥窗內,可以起到典型的示範作用。班級就像一個溫馨的家,班主任就是這個家的家長,其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能給留學生帶來穩定、愉悅的情緒。這種有意無意的,可以潛在地影響留學生的認知、情感及人格等心理品質的形成。

5.開闢第二課堂,豐富校園文化。為了幫助外國留學生儘可能快地融入環境,積極地為他們開闢第二課堂並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來培養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加大語言實踐活動的範圍,另一方面也是顯性課程的補充與延伸。如成立會話、閱讀表演小組,提供書法、繪匭、太極拳、中國廚藝等選修課,舉辦辯論會、討論會活動,舉辦作業、作文或試卷展覽,舉辦豐富有趣的漢語知識競賽,舉辦乒乓球、羽毛球、保齡球、踢毽子等專案比賽,組織留學生參加全校性的大型活動如運動會、文藝會演,組織留學生出外參觀旅遊活動,組織留學生參加獻愛心等社會公益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猶如一雙溫柔的手,可撫慰外國留學生的離鄉愁緒,減輕他們異國他鄉的孤獨感,潛移默化地薰陶著留學生的心靈。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具有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優勢,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中國人對話,學習地道的漢語,也可以在商店購物或公園遊玩時隨時找到漢語練習的物件。對外漢語教師應鼓勵留學生在學校及社會環境中大膽地使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在生活實踐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