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淺談教育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漢語 閱讀(1.19W)

論文關鍵詞:教育心理 對外漢語 要素 成果 進步

淺談教育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論文摘要: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學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學生群裡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本心理規律。但其具體的研究範疇是圍繞著教與學的相互作用過程展開的,一般來說,這一系統過程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個要素,分別從教育心理學的教與學的系統過程中包含的五個重要要素來分析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怎樣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成果的進步。

教育心理學顧名思義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同時它也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種。它是一門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教學過程和學習的基本心理規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不僅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交叉學科,它還是一門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獨立學科。它有其自身獨特的研究課題,那就是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如何學、教師如何教以及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學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學生群裡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本心理規律。但其具體的研究範疇是圍繞著教與學的相互作用過程的展開而展開的,那麼,如果我們想發揮出教與學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須搞清楚這一過程包含的要素。一般來說,這一系統過程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個要素,基本上將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這三大過程交織在一起。

再來看外語教育心理學,顯然是教育心理學中語言教育心理學的一個方面。這裡我們有必要分清幾個語言教學中有關語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這是一組按人們獲得語言的先後順序來區分的兩個概念。第一語言是指人們出生後首先接觸並獲得的語言,第二語言是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後首先接觸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其次,我們來區分一下母語與外語,這是一組按國家的界限來區分的兩個概念。母語指本國或本民族的語言,外語一般是指外國的語言。通過對比分析這四個概念,我們不難看出,母語不一定是第一語言,外語也不一定是第二語言,我們不能將它們互相等同。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再來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對對外漢語教學做出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講,這裡指的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並且是一種針對外國人進行的以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將語言知識轉化為技能、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以基礎階段為重點,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在語言對比的基礎上進行的集中、強化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接下來就分別從教育心理學的教與學的系統過程中包含的五個重要要素來分析,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怎樣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來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成果的進步。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的教育心理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個人因素體現出來的影響教學效果的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生理、認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來分別看一下它們是怎樣影響學生學習的。

(一)從生理因素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跟語言習得有關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齡,我們都知道目前比較受學術界認可的語言習得“關鍵期”也叫“臨界期”假說,是由倫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論認為,所謂語言習得關鍵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歲左右)以前,由於大腦語言功能側化尚未完成,左腦和右腦都能參與語言習得的這段時期。此時大腦靈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較容易習得語言。這是習得母語的最佳時期。這一假說現在也被廣泛運用到第二語言學習中,所以,一般認為,2-12歲也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所以,這就啟發我們,在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角色的`時候。我們要認識到年齡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是存在的,不同年齡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方面具有不同優勢。但是每個學習者都存在個體差異,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也都不一樣,我們不能認為所有人的學習語言最佳年齡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學習語言越早越好,還要看後天的學習時間長短和努力程度。我們一定要分析教學物件,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習者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從認知因素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學能、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體來說,智力是人的一種心理機能,是成功地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問題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和,是由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組成的綜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來表示。儘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不是決定性因素,但教師還是應當對學生的這一情況有所瞭解,要特別鼓勵智力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培養他們學習漢語的自信心。

2.語言學能因素

如果教師發現某些學生其他科目成績都不錯,但學習外語卻十分吃力,這就說明其缺少學習第二語言所需要的特殊認知素質,即語言學能,它包括對語音編碼解碼的能力、語法敏感性、強記能力和歸納能力等。語言學能的差異可能會影響到第二語言學習的速度,老師要了解學生哪部分的語言學能不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反覆練習,強化記憶,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提高。

3.學習策略因素

學習策略主要是指語言學習者為有效地掌握語言規則系統,發展言語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採取的各種計劃、途徑、步驟、方法、技巧和調節措施。我們可以看學習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識,首先,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布置任務預習課文,培養學生對漢語知識的求知慾;其次,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語的負遷移等問題,教師要及時糾正;另外;實踐和記憶是學習語言比較重要的環節,教師一定要帶領大家進行大量的練習,從模仿、重複到記憶,以達到學習效果。

4.交際策略因素

交際策略是指學生為順利進行語言交際活動(即理解對話者的意圖和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意識採取的計劃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語言使用者交際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初級漢語學習者,他們掌握的詞彙量還不是很多,在遇到自己無法用漢語表達的時候一般會採取以下幾種交際策略:迴避、簡化、語言轉換、母語目的語化、母語直譯、語義替代、描述、造詞、重複、使用交際套語、利用交際環境、等待、體勢語等。

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交際策略鼓勵和培養,並且要緊密配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從情感因素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作為個體因素的情感因素,一般包括:動機、態度和性格三個因素。

1.動機因素

動機是指激勵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內在動力,常表現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付出努力的願望。這也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有的是為了升學,有的純粹是出於個人愛好,有的是為了旅遊臨時性的學習,有的是為了貿易等,教師要根據學習不同的需求和感興趣的內容來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動機,結合鼓勵、表揚等外部動力加以鞏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適當運用競爭機制,展開學習競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進一步鼓勵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態度因素

態度是指個體對某種客觀事物的評價性反應,是在對事物瞭解的基礎上產生情感上的褒貶好惡,並反映出對之採取行動的傾向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態度一般包括:學生對目的語社團和文化的態度,對目的語的態度,對課程和教師、教材的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社會等有好感,而且教師要提升個人魅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不要讓學生感覺學習漢語太枯燥又難學,這樣會導致學生產生消極態度,不利於學生學習。

3.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主要體現在個性特徵方面,有的同學性格內向,有的同學性格外向,有的同學自尊心很強,這就要求教師要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有基本的瞭解,內向的同學要鼓勵其多參與課堂活動。要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儘可能地排除學生的心理屏障,教師要有正確的獎罰措施,不要用不恰當的言語行為造成學生的焦慮、自尊心受挫等。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心理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的教師,是一名學習的示範者、教學的組織者和研究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與學習者。教師除了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外,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

對對外漢語教師身份的認同、具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能正確地自我認識、自我調適與自我控制、具有教育獨創性、具有情緒穩定性、能克服文化衝突以及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和有效的適應。

教師只有在保證心理素質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其指導者的角色功能。

  三、從教學內容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對外漢語的教學內容除了包括語音、詞彙、語法、漢字等漢語本身的基礎知識外,還包括與漢語緊密相關的文化因素和基本的中國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對於每一種教學內容,對外漢語教師都要掌握針對漢語各方面的特點以及教學難點,根據各個內容的教學原則,綜合針對不同方面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漢語語音的特點是沒有複子音,母音佔優勢,有聲調等。這些特點都是漢語與印歐語系的語言做比較得出的結果,所以對於很多本國語言沒有聲調的學生來說,漢語拼音的聲調就是學習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教師要首先排除學生的牴觸心理,有些學生聽別人說難學,就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教師要儘量使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由“害怕學”過渡到“想要學”。

  四、從教學媒體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教學媒體就是指承載、加工和傳遞教學內容資訊的介質或工具,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也為教師和學生傳遞資訊提供了輔助作用,如:實物、口頭語言、圖表、影象以及動畫等。反映在課堂上,教學媒體一般需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手段而實現,比如:板書、投影儀、計算機、錄影、圖畫等多媒體手段。如果課堂上教師的講解配合豐富多彩的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生動且有吸引力,這也是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心理負擔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幫助外國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教師要合理利用教學媒體,既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

  五、從教學環境角度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

教學環境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構成的複雜系統,廣義的教學環境是指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全部條件,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環境也可以是心理環境。而這兩類環境又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存在,並具有各自不同的構成要素。狹義的教學環境特指班級內影響教學的全部條件,包括班級規模、座位模式、班級氣氛、師生關係等。我們這裡主要說其狹義的教學環境。就座位模式而言,我們知道西方的座位模式和中國的傳統的座位模式不一樣,他們通常一個班上只有10-20個左右的學生,座位也是圍繞老師呈拱形排開的,不像國內課堂一排一排、一行一行排列整齊。所以,在教授西方學生漢語時,也要把每班人數控制在10個左右,座位模式也要隨意些,讓學生保持一個相對習慣、輕鬆的心態下學習,這就是教學環境對教學的影響之一。師生關係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建立平等、民主、開放、和諧的良好師生關係,師生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影響,這樣才能塑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有利於學生學習。

本文開始從介紹教育心理學為切入點,先理清楚教育心理學的範疇,在深入研究其分支之一,即語言教育心理學,從而引出外語教育心理學,本文最終是要介紹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所以還要講清楚跟語言有關的幾個重要易混淆的概念,接下來,就集中從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個方面來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心理,這樣有利於教師通過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來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助於教師找到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和心理障礙,保證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連榕.華文教育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08.

[2]劉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