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教學關係探究的論文

漢語 閱讀(2.44W)

論文摘要:在此從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入手,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教學及文化知識教學的相互關係,並分析文化因素教學運用在語言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教學關係探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

哈特曼(hartmann)和斯托克(stork,1981)曾說過:

“在語言學家眼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人類學家眼裡,語言是文化行為的方式;在社會學家眼裡,語言是社會集團的成員之間的互相作用;在文學家眼裡,語言是藝術媒介;在哲學家眼裡,語言是解釋人類經驗的工具;在語言教師眼裡,語言是一套技能。”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水平的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水平不斷髮展。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因素教學的研究關注度同樣日益升高。

一、對外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的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屬於應用語言學的範疇。它跟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其他語言教學,屬於同一性質。所以,對外漢語教學又被稱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趙金銘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認為,對外漢語研究是以語言學作為本體論的漢語本體研究,以心理學作為認識論的漢語習得與認知研究,以教育學作為方法論的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以計算語言學和現代教學技術作為工具論的現代科技手段在教學與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趙賢州和陸有儀指出,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考慮:第一,對外漢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文學教學或為了單純傳授知識;第二,對外漢語教學是外語教學,不是母語教學;第三,漢語有本身的語言特點;第四,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

張佔一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分為文化因素教學和文化知識教學。文化因素,是指沒有獨立的單位(詞彙)、形態標誌(語法)和物理形式(語音),文化因素的體現,是在其它語言要素形式的表達中體現出來,如漢字、詞彙、句子等的具體運用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因素。文化知識,是獨立的語言系統,包括形式化符號化的價值觀、習慣、風俗等文化意識,如:中國歷史、中國道家思想和中國民間傳統習俗等。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指的是在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中,所涉及的文化,它同語音、詞彙和語法一樣,為語言要素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文化知識指的是以專項的教學主題和教學活動等形式進行的,有系統的教學環節。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識的異同體現在,文化因素屬於語言基本要素,存在於語言形式之中,文化知識屬於文化體系。文化因素教學的實現,通過語言的內在邏輯體系,藉助於語言任務的完成達到實現文化因素教學的可能性,沒有明確的系統性。文化知識教學,需要根據特定的課程設定要求,按照明確的課堂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教學。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教學及文化知識教學的關係

文化知識教學,是指開展系統專門的課堂教學、討論等實體教學形式,使學習者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文化知識教學同語言教學是兩種相互並列的教學形式,文化知識教學強調對文化知識的傳授,語言教學注重語言基本能力的培養。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語言教學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文化因素教學。

呂必鬆提出:“影響語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隱含在語言的詞彙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中。”即文化因素需要通過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林國立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體現著兩種關係,“文化因素和語言的下位關係、文化因素和文化的下位關係,即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因素是語言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因素教學應在語言教學中進行,實質上是藉助語言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行的課堂教學。

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教學之間的關係,是以語言教學為基礎,藉助語言中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形式中內含的文化因素,在能夠完成基礎語言教學與學習任務的同時,使學習者吸收目的語文化。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語言因素的各個方面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成分,具有客觀性和必要性,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基礎的語言教學是主體,文化因素在教學中的比重不應超過百分之三十。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運用

季羨林說:“凡人類在歷史上所創造的精神、物質兩個方面,並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就叫‘文化’”。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包括科學技術、風俗禮儀等,精神文化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標準等,即文化的精神核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將文化因素教學融於語言教學的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方法,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將文化因素教學融於課堂實踐教學中

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對於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教學側重點也不同。初級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在每門課程、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應全面、自覺的加以傳授文化背景知識,將文化因素教學融入語言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達到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漢語的目的。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到“衚衕”、“蘇州園林”時,可以傳授相應的中國傳統建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解釋“龍井”、“普洱”等詞彙時,介紹中國的茶文化;講解“徽菜”、“川菜”等詞彙時,介紹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等。對於初、中級學生來說,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又學到了中國文化知識,有益於提升學習者對於語言學習的興趣。對於中高階階段的學習者,除了講授詞彙和成語的表面意義之外,還需要介紹精神文化方面的知識,講解較深層次的引申意義。

2.針對來自不同文化圈的學習者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於來自“漢文化圈”以內和以外的學習者,應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漢文化圈”以內的的學習者,比如韓國、日本等國的學習者,其本民族的文化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對“漢文化圈”內的學生來說,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知識比較容易,可以從較高的起點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對於歐美等“漢文化圈”以外的學習者,其本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反差。這些學生聽中國人說話,往往只能理解字面上的含義,無法領會其文化內涵。比如,在中國,人與人初次見面時,常自謙地說自己不好、不足等等,歐美人不能理解,甚至信以為真。對於“漢文化圈”以外的學習者,在文化因素教學時,注意適度與適量,要解釋兩種文化背景的差異,等他們的語言及文化知識提高到一定水平後,再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因素教學。

參考文獻:

[1]呂必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2]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周思源.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