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對外漢語教學的中華文化傳播

漢語 閱讀(7.58K)

導語: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僅交流渠道、交流方式和交流舞臺逐漸增多擴大,而且傳播手段也不斷地推陳出新。下面YJBYS小編向大家介紹對外漢語教學的中華文化傳播,歡迎參考!

對外漢語教學的中華文化傳播

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流方向之一,對外漢語教學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如何掌握好中華文化的精髓,怎樣理解並運用好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之間的關係,將我國文化相容幷包的精神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這對於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長久屹立於世界強國以及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無疑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在論述以上觀點後,旨在研究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並希望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者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弘揚東方智慧,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中華文化的傳播——相容幷包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八個字只是簡單的描繪,但不足以表述其特徵。中華文化的特色可以概括出若干條,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應屬相容幷包,或者可以說是兼收幷蓄。中華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這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傳播中表現得最為深刻:首先表現在中華文化非常善於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例如:印度的佛教在傳入中國後,逐漸地被融合於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中,並在中華文化中有了獨特的意義,這對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古至今,許多學者和有識之士為了強大祖國、喚醒人民,不斷努力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力求貫通中西學,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其次,中國作為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文化對東亞、東南亞以及歐洲的文明程序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

  (一)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新時期,對外漢語教學已不單純是傳授漢語知識的教學,而是一種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核心的交際語言的教學;如果要有效地、成功地實施這種教學,就必須首先培養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只有掌握了這種能力,才能成功地組織教學,有效地給學生傳授這種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決不能把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解為在語言能力之外的一種輔助能力,儘管它包括了語言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跨文化的心理能力、跨文化交際策略能力等等,但它首先是一種語言的能力,並且其他所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最後都要落實到語言的能力上。由此我們可以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其綜合素質的體現。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很難有效地、成功地實施對外漢語教學。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

在跨文化交際中,根據交際渠道的不同,交際可以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人們只注意到語言交際,卻忽視了非語言交際行為。然而,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往中,資訊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言語行為,其他則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由此可見,非語言交際在人際交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它是文化的重要反映,它在一切非語言交際行為中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和體會,如果忽視了文化背景就很可能會發生誤解。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服裝打扮、身體的接觸、談話者之間的距離、時間觀念等等。下面僅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方面進行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

  1.沉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沉默的態度和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奉行“沉默是金”,常常用沉默來表示思考、慎重、默許和謙讓等含義,然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種沉默態度感到很不習慣,在他們看來,沉默意味著輕視、不感興趣等,因此他們在講話或與人交談時最忌諱沉默不語,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聲的反應。而中國人則重視沉默在交談中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有豐富的含義,有時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就筆者個人的經歷來說,在國內的課堂上都是老師占主導地位,整節課下來基本都是老師在傳授知識,學生只作為聽眾將老師所講的內容記在本子上。而在國外的課堂上,學生佔絕對的主導地位,老師只講重點部分,而其餘大部分知識都需要學生課前自己做好預習,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基本每個人都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對於剛來國外讀書的學生來說非常難以適應,因為我們習慣了當一個聽眾,而非侃侃而談者。因此國外的課堂上就會出現整節課都是外國學生不停地發言,而中國學生一直保持沉默的兩種極端差異,在外國學生的眼裡,我們的這種沉默或許會被視為不積極上進的體現。瞭解這一情況之後,我們就必須清楚這種非語言交際的現象,到國外深造時,一定要多多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融入國外的課堂文化氛圍中,改變沉默。

  2.目光語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對方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目光語的功能極為豐富,但是它的使用也因文化而異,我們就需要掌握各個國家不同的目光語內涵,在去一個國家教學或交流前,做足準備工作,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在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社會交際的時候,相同的非語言行為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因此,深入瞭解造成這種差異存在的根本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研究可以總結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民族心理、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不盡相同,因此要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交際雙方就必須瞭解對方的文化特性以及非語言行為差異。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更要不斷培養文化適應力、提高文化差異敏感度、有意識的培養自身非語言行為的能力。例如,可以多瞭解非語言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準則,以此來提高對不同非語言行為準則的敏感度;需恰當地使用非語言行為,來正確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多觀察、多總結,對他人的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含義不要憑自身主觀意識妄下定論;同時,在非語言交際過程中,不能為了照顧對方而丟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定要做到兼顧雙方,以使文化得到恰到好處的融合。

  三、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孔子學院的產生與發展”

隨著“漢語熱”現象的出現,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散發出的深厚魅力。而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在世界範圍內傳承漢語教學的載體,以中國古代聖人——“孔子”來命名的“孔子學院”就應運而生了。“孔子學院”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用以滿足海外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向其他國家的漢語學習者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料、推廣漢語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眾所周知,孔子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學院”來標榜學漢語的教育機構則再合適不過了,而孔子也是中國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這也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中華文化之精髓的來源。

近年來,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這其中不僅有文化的因素,自然也有經濟動力,可以說,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蓬勃興起,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升,已然佔據了世界大格局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當今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從世界各地來華工作的各領域工作人員蜂擁而至,而只有懂得漢語並熟悉中國的國情和民情者才能在中國更好地生活、工作下去。因此,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開始倡導本國學生和某些領域的工作人員學習漢語。同時,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中國已經成為各國留學生留學的首選之地。筆者就讀的學院與美國的邁阿密大學和義大利的米蘭大學有著合作關係,我們學院在這兩所大學裡建立了“孔子學院”,而每年都有一批批優秀的外國漢語學習者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我們的學院學習。因此我們一定要利用好“孔子學院”這一平臺,向那裡輸送更多更好的對外漢語教師,將我們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四、結語

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應該為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中華文化不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奪目的光輝,而且必將在未來的世界文明中繼續發光發熱。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龍的傳人都應該振奮民族精神,不斷弘揚中華文化,肩負重大歷史使命,為振興中華與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由於非言語交際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進行跨文化對比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但可以揭示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怎樣的異同,還可以增強人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我們應該瞭解並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非語言交際行為中的不同含義,以此找到運用的最佳方法,進而減少不必要的交際衝突,來提高跨文化交際質量。對於想要成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們,更要不斷努力地學好中華文化知識,做跨文化交際的使者,提升自身素質,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而不懈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