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論文

漢語 閱讀(2.35W)

【論文關健詞】對外漢語教學、中國文化、融入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不斷增加,對外漢語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本文旨在對外漢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文化融入層面上作一些探討,以期讓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能有所參考,讓留學生漢語語言的學習更加有效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和交往與日俱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人數在不斷增長,對外漢語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年3月22日新聞報道,2009年,共有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238184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分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學機構中學習。從上面談到的資料我們得知,在來華學習漢語和文化的外國留學生中,他們的背景知識、學習目標、學習方式都將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學習漢語,瞭解中國文化。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彙建築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傳遞資訊的工具,是人類儲存認識成果的載體。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英國人類學家泰勒(r)界定“文化”一詞時說:“文化或文明是一種複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通過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交際過程,語言學家們發現人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而且涉及同語言系統緊密關聯並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文化包括語言,文化的發展影響語言的發展。語言和文化是雙向互動,互為概括的。要想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就必須注重在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

  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一)對漢語語言學習的意義

教授語言本身是很重要,但不理解文化含義的語言是蒼白的、無用的。文化教學應是一直貫穿於語言教學之中的。讓留學生記住一些特定的中國文化現象不難,難就難在要把握漢語語言中的文化含義,並可靈活運用。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發現留學生學習漢語最難的是把握相關漢語難詞的文化含義,特別是一些生僻詞以及成語。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留學生自己的母語和母語文化對學習我們漢語及漢語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了負遷移作用,這種負作用會讓留學生對二外,也就是漢語產生誤解和誤用。這就迫使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有意識的融入文化內容,提高留學生的中國文化內容認識。

  (二)對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的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是為雙向交流服務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西方文化帶來了現代化,但也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文化相結合,才能實現中西文化的交融。改革開放需要我們學習西方文明成果,同時也要求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文明曾經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今後還將為人類文明做出獨特的貢獻。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要注意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更要注重傳播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比如,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它反映了中華民族追求自然和諧和人與自然協調的理想。它把人、自然、社會融合為一個整體,以道德化標準規範人類行為。而以實現人的最大利益為驅動力的現代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了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為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積極的認識前提。再如,1993年,芝加哥《世界倫理宣言》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作為人類倫理的基本原則之一。可見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外漢語教學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要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傳播,使之發揚光大,造福於全人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不僅有助於深化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異國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不同文化的寬容度。

  (三)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意義

語言是世界觀的載體,是思想的化身,任何語言都包含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語言是傳達信仰、意識、價值觀等的基本文化手段。漢語課程蘊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具有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為進行人文素質培養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文學和文化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應該承擔起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責任。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依墉,在不同文化的比較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使其對年國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具有更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以利於各種文化的交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方式

  (一)在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比重

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漢語學習來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的比重已成為當務之急。教材選用適當增加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範文。如適當融入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氣、習俗、典故等內容,還可增加一些優秀英文文章的經典漢譯作品,或從我國權威報刊上摘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另外,還可以從國外現有的各國著作的漢譯本中摘選適合大學生學習水平的部分內容進人漢語教材。

  (二)改革教學方法

首先,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設必修或選修的'中國文化課程。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許多學生都建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設關於中國歷史、哲學、文學、民間風俗等課程,至少是提供中華飲食這種型別的文化課程。此外,這種課程也應安排學生用漢語介紹自己國家相似的歷史文化,這有利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閱讀和綜合課程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中文報刊以及介紹中國文化的漢語讀物;在聽力方面,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以及中國之聲廣播節目是很好的選擇。這樣既可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漢語表達方式方法的積累,又可以使他們對中國當前的國情有所瞭解。

其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文化融人,要按照學生的學習層次、文化背景以及掌握漢語的程度,遵循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實用的、適度的教學原則,逐步融人文化內容,以達到合理地進行教學的目的。

中華文化知識的融入,正是為了培養外國留學生實際運用漢語語言的能力。結合我國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情況看,在具體方法上,我們可以採用歸納對比法、同步解釋法、多媒體教學法、課堂內的教學與課堂外的引導相結合法、主題講座法、文化實踐法等多種方法來實施和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

  (三)提高漢語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

建設具有較高中國文化素養的漢語教師隊伍,培養“學貫中西”的優秀教師,是當前對外漢語教育的迫切要求。倡導教師在介紹、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和研究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學、歷史、風俗等內容,這樣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優勢,會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顯示出博大的胸懷和高度的智慧。作為漢語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瞭解自己的文化,用漢語傳授並且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漢語教師除了要大量閱讀中國文學作品,還應該閱讀優秀的各國著作,這樣才能具備廣博的雙語文化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修養和準確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幫助學生打下紮實的語言功底,熟練地掌握語言技能。漢語教師在傳授中國文化的同時,應有意識地保持甚至提升學習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修養。

  五、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融人,培養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發展對外漢語教學,宣傳中國文化的要求。總之,文化能力的培養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培養留學生較強的漢語語言交際能力,讓他們能夠流利的進行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誤會,就必須把語言教學跟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就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揭示語言背後的文化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讓留學生掌握好漢語語言,才能讓漢語語言的學習更加有效和實用,才能弘揚和宣傳中國獨特的魅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