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彙報>

南村中學養成教育彙報材料

彙報 閱讀(3.22W)

我校現有23個教學班,1670餘名學生,98名教職工。從2017年開展行為規範養成教育以來,學生在各方面的習慣有了可喜的變化,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學生行為守紀,校園規範有序,文明、規範、和諧的育人環境已基本形成。三年來,我們堅持“完善制度為根本,思想建設為關鍵,活動為載體,專項訓練為手段,”的原則,緊緊圍繞養成良好習慣這個中心,突出抓好制度建設、思想建設、專題活動、專項訓練四個環節。

南村中學養成教育彙報材料

現將我校在開展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所做的工作彙報如下:

一、廣泛宣傳,深入學習,明確任務,提高認識,創設開展養成教育活動的良好氛圍。

學校把養成教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將養成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每學期都要召開多次班子會研究養成教育工作。確立了 “學生為主、全員參與;教學為主,全面滲透;學校為主,全方配合” 的總體思路,認真做好“四個一”。在學期第一次全體教師大會上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養成教育學期實施方案》、《教師的十個基本行為習慣》,要求全體教職工積極行動,密切配合,大打一場養成教育攻堅戰。在開學第一次全體師生大會上,由校長作養成教育專

題動員報告,並進一步學習《方案》,讓每個學生明白開展養成教育的重大意義,明確了行為習慣養成的目標。開學第一次教研,確立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進一步加強教師科研意識,讓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探索養成教育的規律,要求教師撰寫有一定質量的養成教育論文及養成教育案例,用科學的態度深化學生行為規範訓練;開學第一週進行安全紀律行為規範教育周,進一步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南中學生行為規範》等,並將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細化到具體的班級管理事務中,使學生養成有個方向,行為有個準則,明白哪些事該做,那些事不該做,以此規範學生自己的言行舉止。政教處通過“校園之聲”廣播站及黑板報進行宣傳,教導處要求各科教師備課要備養成教育思想點,教學環節要滲透養成教育的思想,教學過程要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課堂行為到課間活動讓養成教育的主旋律不絕於耳,縈繞於心,這樣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貫串著養成教育這根紅線,使養成教育的意識在學生心裡生根發芽

二、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嚴格檢查,獎懲分明,使養成教育活動的開展規範有序。

教育無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做楷模。如果教師有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群體有良好的行為規範,那麼開展學生養成教育就會事半功倍。為此,我們制定了《南中教師行為規範》《教師的十個基本行為規範》,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嚴於律己,躬親示範、一伸手一彎腰、不亂扔垃圾和衣冠

整潔展示教師風範,學校明確規定,要求教師做到的,領導必首先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首先做到。學校堅持領導執日製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規範,存在的問題在教師例會上指出,警示其他教師。學校制定了《南中學生一日常規》,《南中學生行為規範》,從儀容儀表、衛生常規、學習習慣、文明禮貌、愛護公物、安全行為等常規教育方面,用完善的制度嚴格要求學生,力爭做到時時、處處、事事都有規範要求。為加強制度落實,學校成立了學生會,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對全校學生的日常行為、各班的學習、紀律、衛生、自行車擺放、安全等進行認真督促檢查,對於違反規定的,嚴格按照班級量化的評分標準進行扣分。對違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學校堅持每日行為規範評分公示制度,值日小組針對各班級評分考核情況進行公開通報,反饋好人好事,具體指出各班學生行為規範存在問題、扣分情況,讓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有針對性,引起重視,加強正面引導,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對於“情節比較嚴重”的學生,或經教育暫時還難改的學生,學校政教處將進行重點教育與心理疏導,使學生克服不良習慣、爭做文明表率。堅持《文明班級評比條例》《文明學生評比條例》的量化評比,進行“每週流動紅旗”“每月文明班級”每學期 “文明學生”的評比,以公平、公正、合理的評比手段,樹立先進典型,使文明班級,文明學生的輻射導向的功能,以點帶面,見賢思齊,有效促進良好校風、班風的形成。

三、家校合一,和諧互動,形成網路,把養成教育活動引向縱深。

學校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 家庭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在養成教育工作中,學校注重與家庭的溝通與合作,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強教育效果。一個在學校規規矩矩的好學生,回到家卻是一個無規無矩,甚至是蠻不講理的孩子,聽不得別人的意見與教育。某些行為孩子在學校能做到,脫離了學校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這都是由於家庭教育與學校養成教育的脫節造成的。家庭是人的第一個社會生活環境,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任何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一直非常重視 “家校合作”,提倡父母和學校主動配合,要求教師主動家訪,通過多方面、多渠道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使教育形成合力。

《南村中學養成教育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四、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環環緊扣,通過系列活動形成養成教育長效機制。

自開展養成教育活動以來,我校利用多種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養成教育系列活動。

1、我校堅持開展晨誓活動。晨誓活動是各班每天上午第一節課前必須進行的一項活動。用宣誓的方式喊出來:我是南中人,我愛南中一切,我以南中為榮。我深知:家中父母勞作艱苦。我懂得:文明謙讓、理解尊重。我追求:奉獻社會,實現自我。我堅持:好學上進,自強不息。我養成:勤學習,善思考;愛公物,守校規;懂禮貌,講誠信。我信心百倍:潛力無窮,一定成人、成才、成功。就是讓這些主題鮮明突出、簡潔明快、富有教導和勸誡意義的語句,時時提醒學

生,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培養學生愛國、愛校的情感,提高養成良好習慣的意識。要用美的薰陶,使之潛移默化,用感情上的共鳴,思想上的認同,文明禮儀上的配合,真正達到心服口服,入腦入耳,順理成章。

2、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活動。我們的思路是:通過小團體的教風、學風、班風班級文化建設,帶動大集體教風、學風、校風校園文化的形成,班級文化建設重點抓了擬定班級奮鬥目標、班訓、班級口號的班級思想文化,因為一句好口號就是班集體的一面旗幟,他指引著班集體團結友愛,精神振奮,煥發出無窮的力量和生機。對教室環境 “美化”,的環境文化,因為通過自主設計教室,裝飾牆壁,名人名言推薦欄,教室窗臺上種花養草,教室桌凳的擺放,人人都來維護教室的環境,人人為之努力,好的行為變成了習慣;對班級學生參與活動的“面貌”的活動文化,因為這是一個班級的精神,學生參與班級活動,張揚個性,在玩中學,在學中體驗,人人都是參與者,個個都是責任者,既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又養成了良好習慣。

3、開展好習慣專項訓練活動。七年級以規範行為教育為主,八年級以培養能力教育為主,九年級以社會責任感教育為主,兩月一大主題,前一個月專項訓練,第一週啟動,第二週訓練,第三週強化,第四周鞏固,後一個月形成習慣,先後實施了文明禮貌、紀律教育,愛護環境,珍愛生命等主題教育活動。

4、開展系列專題活動。針對校園環境,開展一伸手,一彎腰,爭做校園文明人的活動;針對校園突發安全事故,進行的安全演練活動;

告別陋習,不進營業性網咖簽字活動,約束自己的.言行;每週一升旗儀式和國旗下的行為習慣演講活動,使廣大學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感染;在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的革命傳統教育;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寄語簽名活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品德在日積月累中修養昇華。

5、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養成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幟,一項品牌,有 “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是學生的精神家園,學校力求讓校園的每一堵牆會說話,每一處景點都有意義,校園走廊、牆壁上掛名人畫象、名人名言,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潛移物化中促進文明素養的提高。在樓梯間貼掛“輕聲慢步靠右行”的教育宣傳標語,提醒學生按規則要求上下樓梯,相互禮讓,保持樓梯通暢。校園的草地綠樹插上有關“愛護花草,保護環境”“芳草依依、大家伶惜”的宣傳教育廣告,警示引導學生“珍愛校園一草一木”。餐廳內貼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標語,警示引導學生勤儉節約,不能隨意浪費糧食。每年學校舉行的校園藝術節、田徑運動會,校園歌手賽、配樂朗誦、書畫比賽、元旦活動,成為學校的行為規範教育的陣地,每一次的活動,其新穎的形式,活潑的手段,貼近學生的內容,都力爭讓學生終身難忘。使學校的行為規範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同時也使整個校園充滿了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

通過不斷的努力,現在學校的師生感情濃了,衣服穿周正了,頭髮整潔了,見到客人能主動問好,同學之間能相互謙讓了,校園乾淨

了,學習自覺認真、空氣濃厚了,師生的精神面貌好了,校園和諧有朝氣了。

學校先後被評為“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校”、山西省“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先進單位”、 市“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澤州名校等稱號,藝術節上,三人舞<讚歌>獲山西省藝術節舞蹈二等獎,合唱隊連續二年獲得合唱組第二、三名的好,教學成績連續八年獲得澤州縣會考成績優秀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堅持,落實養成教育也不是一人之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我校雖在養成教育工作上做了一些嘗試,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共同探討。我們深知養成教育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工作,願與大家共同努力,在市養成教育的園地裡澆灌出一枝絢麗的花朵。

《南村中學養成教育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我校現有23個教學班,1670餘名學生,98名教職工。從2017年開展行為規範養成教育以來,學生在各方面的習慣有了可喜的變化,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學生行為守紀,校園規範有序,文明、規範、和諧的育人環境已基本形成。三年來,我們堅持“完善制度為根本,思想建設為關鍵,活動為載體,專項訓練為手段,”的原則,緊緊圍繞養成良好習慣這個中心,突出抓好制度建設、思想建設、專題活動、專項訓練四個環節。

南村中學養成教育彙報材料 第2張

現將我校在開展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所做的工作彙報如下:

一、廣泛宣傳,深入學習,明確任務,提高認識,創設開展養成教育活動的良好氛圍。

學校把養成教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將養成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每學期都要召開多次班子會研究養成教育工作。確立了 “學生為主、全員參與;教學為主,全面滲透;學校為主,全方配合” 的總體思路,認真做好“四個一”。在學期第一次全體教師大會上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養成教育學期實施方案》、《教師的十個基本行為習慣》,要求全體教職工積極行動,密切配合,大打一場養成教育攻堅戰。在開學第一次全體師生大會上,由校長作養成教育專

題動員報告,並進一步學習《方案》,讓每個學生明白開展養成教育的重大意義,明確了行為習慣養成的目標。開學第一次教研,確立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進一步加強教師科研意識,讓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探索養成教育的規律,要求教師撰寫有一定質量的養成教育論文及養成教育案例,用科學的態度深化學生行為規範訓練;開學第一週進行安全紀律行為規範教育周,進一步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南中學生行為規範》等,並將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細化到具體的班級管理事務中,使學生養成有個方向,行為有個準則,明白哪些事該做,那些事不該做,以此規範學生自己的言行舉止。政教處通過“校園之聲”廣播站及黑板報進行宣傳,教導處要求各科教師備課要備養成教育思想點,教學環節要滲透養成教育的思想,教學過程要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課堂行為到課間活動讓養成教育的主旋律不絕於耳,縈繞於心,這樣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貫串著養成教育這根紅線,使養成教育的意識在學生心裡生根發芽

二、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嚴格檢查,獎懲分明,使養成教育活動的開展規範有序。

教育無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做楷模。如果教師有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群體有良好的行為規範,那麼開展學生養成教育就會事半功倍。為此,我們制定了《南中教師行為規範》《教師的十個基本行為規範》,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嚴於律己,躬親示範、一伸手一彎腰、不亂扔垃圾和衣冠

整潔展示教師風範,學校明確規定,要求教師做到的,領導必首先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首先做到。學校堅持領導執日製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規範,存在的問題在教師例會上指出,警示其他教師。學校制定了《南中學生一日常規》,《南中學生行為規範》,從儀容儀表、衛生常規、學習習慣、文明禮貌、愛護公物、安全行為等常規教育方面,用完善的制度嚴格要求學生,力爭做到時時、處處、事事都有規範要求。為加強制度落實,學校成立了學生會,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對全校學生的日常行為、各班的學習、紀律、衛生、自行車擺放、安全等進行認真督促檢查,對於違反規定的,嚴格按照班級量化的評分標準進行扣分。對違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學校堅持每日行為規範評分公示制度,值日小組針對各班級評分考核情況進行公開通報,反饋好人好事,具體指出各班學生行為規範存在問題、扣分情況,讓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有針對性,引起重視,加強正面引導,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對於“情節比較嚴重”的學生,或經教育暫時還難改的學生,學校政教處將進行重點教育與心理疏導,使學生克服不良習慣、爭做文明表率。堅持《文明班級評比條例》《文明學生評比條例》的量化評比,進行“每週流動紅旗”“每月文明班級”每學期 “文明學生”的評比,以公平、公正、合理的評比手段,樹立先進典型,使文明班級,文明學生的輻射導向的功能,以點帶面,見賢思齊,有效促進良好校風、班風的形成。

三、家校合一,和諧互動,形成網路,把養成教育活動引向縱深。

學校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 家庭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在養成教育工作中,學校注重與家庭的溝通與合作,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強教育效果。一個在學校規規矩矩的好學生,回到家卻是一個無規無矩,甚至是蠻不講理的孩子,聽不得別人的意見與教育。某些行為孩子在學校能做到,脫離了學校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這都是由於家庭教育與學校養成教育的脫節造成的。家庭是人的第一個社會生活環境,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任何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一直非常重視 “家校合作”,提倡父母和學校主動配合,要求教師主動家訪,通過多方面、多渠道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使教育形成合力。

《南村中學養成教育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