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構建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心理語言學依據論文

漢語 閱讀(1.44W)

[論文摘要]當前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研究為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所提供的堅實的心理語言學依據,並據此結合對外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從教學模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巨集觀地探討該專業本科英語教學模式合理構建的可能路徑。

構建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心理語言學依據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外漢語專業 心理語言學 語言生產 語言理解 二語教學模式

心理語言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其理論的發生完善汲取了心理學和語言學領域的先進研究成果,繼承了實證主義研究的傳統,通過多種線上的研究手段研究語言習得和使用過程中的言語資訊感知,語法解碼和編碼,心理詞彙儲存和提取等,有效地解釋了語言處理的各種心理過程,這些恰好為追求雙語語碼自如轉換的對外漢語專業的第二外語教學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本文試圖結合心理語言學的兩大研究方向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主要研究內容,討論其對外漢語專業的二語教學實踐和教學模式的構建起到的良好的理論指導作用。

一、心理語言學的相關證據

語言理解一般細分為聽辨和理解兩個層面。語言是人際交流的工具和思維的載體,與現實個體須臾不可分。語言聽辨和書面語認辨是語言理解的第一步。肌動模型、合成分析模型以及模糊邏輯模型把聽辨的過程看成是一個聽覺輸入——語音聽辨——語詞辨認的自下而上的過程。整個過程中不考慮詞彙效應和認知計算。另一類模型包括了交股模型和軌跡模型,認為語音的聽辨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多種資訊源共同發生作用,高層次知識在這一互動式過程中尤其重要。

自然語言理解是對書面語和口語兩種屬性的載體即文字和聲音的解碼。句子理解和語義理解的多種心理策略似乎遵循了一定原則。句子理解的最小依附性原則和後封閉原則分別強調了新專案和語言節點的.關係以及記憶的省力原則。語義分析策略中的模組論和互動論觀點頗具代表性,前者指出多種模組協同工作,每一個模組在某一個特定方面起作用。同語言生產一樣,語言理解是一項多層面複雜內部加工行為,包括大量不同資訊領域的次級處理手段。其研究難度可想而知,但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當前語言理解研究已不僅侷限於反應時研究,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能夠反映語言加工即時連續的心理過程,已被視作心理語言學意義上的敏感指標,作為直接的實驗證據幫助人們完善對自身的認知。應該承認,大部分ERP研究都集中在早期微觀資訊加工階段,後期巨集加工階段包括如推理演算、命題整合以及篇章表徵等的研究卻明顯不足,可以期待將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尤其是同眼動(EyeMovement,EM)技術的結合,彌補了反映速度同詞彙加工和語義加工常速有異的不足,該研究對二語教學的相關方面都將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上述語言理解理論對於對外漢語教學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兩類語言感知模型給二語教學模式建立的啟示是:對比漢語基礎突出的學習個體,更應在新生入學之初增加糾音練習的頻率,幫助養成正確的語音器官使用習慣,增強其熟練程度。同時,增加閱讀量將有益於二語學習者的整體認讀能力和詞彙辨認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加速內化的認知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心理詞彙提取時間。

從語言生產角度來看,弗洛姆金以及萊維爾特提出的語言生產模型以及各種語言流利性研究相關成果為雙語對比教學研究提供了極大幫助。語言生產模型研究探討智力、遷移和學習策略等言語產生的內在機制問題,觀點之一就是兒童早期過早介入二語學習可能影響母語的習得,妨礙其思維能力以及包括像數學等認知能力的發展。儘管有些語言發展的論斷不足,但實驗證明,成人外語學習的自主性增強,語言學習的正遷移將會起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雖然兩種語言間的相似度決定著二語學習的速度,而且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詞彙以及語音系統方面差異巨大,但語言的共性是與生俱來的,如語言產生過程中存在的語義加工和語音加工兩個序列過程,先語義後語音編碼等實驗資料(餘林舒華,2001:44—48)無可否認。同時,二語習得的程序同語言學習者的個體認知固然存在著很大的關係,優良的外語教學模式必然可以培養學習主體的學習策略和綜合認知能力以及後續的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交際策略,幫助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培養,包括其邏輯歸納,記憶和言語的自我監察能力提升等。Baars,Motley和MacKay(1975)的實驗已經證實了這一點。這樣,即使在雙語差別巨大的情況下,漢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習個體的語言認知和交際策略是在語言學習的高語境中持續進行的,豐富的母語知識圖式定將有助於二語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學習者的雙語促進效應,避免和減少干涉現象,在語言的高階應用階段幫助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策略,利用如口筆譯,寫作等多種課型,藉助如社會實踐,媒體,圖書館等手段和形式,積極豐富自身的中西世界知識,培養綜合認知能力,從而促進語言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重視多種學習成效評價,通過及時的反饋幫助合理調控教學工作重心。心理語言學認為,增加詞頻刺激可能影響雙語心理詞庫在高階階段的互動,二語心理詞庫在言語使用者持續的詞語內化過程中為現實的話語交際所用,這種動態屬性會歷時地漸由從屬型(subordinative)向雙語儲存的複合型(mixed)轉變,而這正是母語熟練者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優勢所在。

二、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討論

經過近40年的發展, 對外漢語專業構建起了由語言知識和技能、文化知識、經貿知識、漢外翻譯等幾大課型組成的課程體系,其中外語課程設定從最七年級兩門發展為包括精讀、(視)聽說、口筆譯、寫作在內的近十門課程,有力支撐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基本保證了培養目標的實現。這一背景下,集理論的謹嚴和實踐的可操作性於一體的符合本專業特點的本科英語教學模式亟待建立。建立一種新教學模式,除了教學目標、操作程式、實現條件以及評價體系等構成要素以外,科學的理論依據尤為重要,它將從根本上指導特定教學環境中形成的教與學各要素有機地結合成為穩定的新型關係,並使之成為被驗證的樣板形式(蕭好章王莉梅:2007)。結合上述心理語言學理論和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下面本文將進一步從教學模式的幾個基本構成要素巨集觀地探討關於該專業本科英語教學模式合理構建的可能路徑。

首先,明確專業教學目標及專業二語學習的工具性目的,以雙語詞庫通達研究為理論指導。對外漢語專業二語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英漢語基礎和文學文化基礎,較強的漢英口筆譯能力,較系統掌握漢英翻譯、中外文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及新聞出版、科技教育、文化經貿等部門從事翻譯工作。有人甚至提出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於“跨文化人才”培養上。以華東師大為例,外語必修課程設有精讀、聽力、口語、寫作等,選修課程包括泛讀、視聽說、報刊、英美文學、英美文化、口譯、專題討論等。不難看出,漢語的推廣或文化的通達都是以良好的外語能力做為保障的。

其次,在操作程式上須注重個體的語言心理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具體任務在多種教學活動中調動參與的最大積極性,引導他們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在教學模式確立之初,課程體系建設特別是教材改革須立足於漢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歸宿以及學科的獨特的文化性特點,力推一批熟諳心理語言學理論的、雙語能力較強的師資和文化型專才完善教材體系,藉此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合理化課型和課時分配,多開選修課講座課,激發二語課堂熱情。

第三,在實現條件以及評價體系上,儘管語言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並不是現成的模式,但它具有普遍適用性,同時必須承認,將它應用於模式建立和評價體系等教改活動中時仍需要更多的探索,鼓勵在專業內部尤其開展相關實驗,歷時考察和保證發揮其科學技術的合理性。

三、結語

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英語教學必須服務於人才培養終極目標。單一課型和體系分割的多門外語課勢必沒有合力,心理語言學指導下的外語課統籌化模型可以幫助優化資源配置,便於靈活操作,對於提升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質量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心理語言學語言的研究成果一直都在為對外漢語教學的英漢語言教師提供著有益幫助,同時,本文論及的二語教學模型的巨集觀架構還有待在未來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檢驗。

  〔參考文獻〕

〔1〕Baars,B.,Motley,M.,MacKay, competing plans hypothesis: A heuristic viewpoint on the causes of errors in speech. In Dechert, H., & Raupach, M.(Eds.) 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 The Hague: Mouton.

〔2〕David Singleton, 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 〔M〕, 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3〕David W. Carroll,Psychology of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ublishing House. 2000.

〔4〕董燕萍. 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餘林,舒華.語言產生中詞彙加工的時間程序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05).

〔6〕蕭好章,王莉梅.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