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培養孩子在數學科普中的興趣

校園 閱讀(1.19W)

如何培養學生在數學科普活動中的學習興趣

如何培養孩子在數學科普中的興趣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興趣都非常重要,因為興趣是入門的嚮導,它能有效地激發大腦組織的機能,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並進行探索創造。學習也一樣,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望的基礎。由於數學科普中的題目靈活多變,方法也不唯一。如果老師採用“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那麼學生在成績不理想之後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對數學失去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鮮明性、趣味性,以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之美。從而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樂學、會學、學好。

一、通過新穎的匯入激發、用講故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如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的匯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匯入的方法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簡單的一個設問,普通的一聲問候,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總之,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例如在學習“先否定,後肯定”的解題方法時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商人在沙漠中丟失了一隻左眼瞎,右腿瘸而且掉了三顆牙齒的駱駝,在尋找的過程中遇到一位智者,智者雖然沒有見過駱駝,但通過對路邊被駱駝吃過的葉子的形狀和駱駝腳印的深淺情況的分析,很快就說出了駱駝的特點。同學們聽的津津有味,這時候我馬上提問:“智者是通過什麼辦法知道駱駝的特點的?”學生們踴躍回答:“路右邊的葉子都吃完了而左邊的葉子卻一點都沒有動,可以肯定左眼是瞎的。”“通過吃過樹葉的形狀可以知道駱駝掉了幾顆牙齒。”通過老師與同學的一起討論歸納,在學生頭腦中滲透了“先否定,後肯定‘的解題思想,在做相關練習時興趣盎然,效果非常好。

在學習利用“借”的數學思想解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請比較20個的乘積與的大小。在解答這個題之前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故事。通過故事使學生明白聰明的烏鴉通過藉助石子的力量使水面升高,達到最終的目的---喝到了水。通過故事在學生頭腦中滲透了“借”的數學思想。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給學生插上聯想的翅膀。在學習“雞兔同籠”這種型別的應用題時如果按常規的方法去做,步驟較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同樣用了講故事的方法,故事大意是:有一位神通廣大的魔術師可以把東西變沒。現在舞臺上有雞和兔共35只,共94只腳。在魔術師的命令下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雞和兔都少了兩隻腳。講到這我馬上提問:同學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種什麼情況?“雞都沒有腳了。”“每隻兔子都剩下兩隻腳”“一共剩24只腳,這24只腳都是兔子的,共有12只兔子。”在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的討論過程中,不僅找到了正確答案,而且還建立了假設、聯絡的數學思想。在做練習題時,每位同學都變成了魔術師。什麼4分幣值的郵票變成了2分,4輪車變成2輪車。一個小故事使學生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較好的掌握瞭解“雞兔同籠”問題的最佳方法,解題速度和正確率都很高。

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古代兵書中的三十六計有些計策和我們數學題中的很多數學思想是相吻合的。例如三十六計中的最後一計“走為上策”即是我們解題中運用的“欲進先退”的數學思想。通過給學生講三十六計的故事,從中滲透了數學思想,學生興趣濃厚,對各類數學思想印象較為深刻

二、巧設懸念,精心設疑,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又可稱為內驅力。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學目標,充分認識學生心理因素的能動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

例如在學習“二進位制數”的時候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表格,表上寫了一些資料(每行第一個數都是二進位制數的計數單位)然後我根據同學們針對自己實際情況對錶中資料的回答,我很快的說出了每位同學的生日。同學們很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在同學的追問下,引出了課題“二進位制數”。

還有一次,上課時我拿了一隻裝了半瓶水,用軟木塞塞住的瓶子。我問到:如果不拔出軟木塞,不擊碎瓶子,不用任何工具,誰能喝到瓶子中的水?開始時同學們非常踴躍,可試過一些方法後沒有一個成功者。在同學們濃厚的興趣中我按住塞子,把軟木塞按進了瓶子中。同學們恍然大悟。這時我解釋了同學們喝不到水的原因:由於同學受規律思維的支配,只知道塞子離開瓶子的方法只能向上,不能向下,這就需要我們換個角度去多方面的思考。同學們從實驗中受到啟發做練習題時方法靈活多樣。記得有這樣一道練習題:某人每天都從上游的甲地坐船去下游的乙地然後按原路返回甲地。有一天由於下大雨河水流速變大那人還是從甲地坐同一條船去乙地然後再返回,求這次和平時哪次用的時間短。這是一道“流水問題”的應用題,用常規方法解,又要設船速,設水速求出順水時間、逆水時間,過程很煩瑣。但班上有一名同學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答案。原來他設想如果第二天的水速大於船速,那麼船永遠也無法從乙地返回甲地。所以水速變大後用的時間長。這名同學恰好是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一般聯想到特殊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發揮教具的最佳效益,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人們的實踐活動。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觀點,在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要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在學習立體圖形這一節時,我沒有一味的叫學生死記公式,而是創設條件,通過實踐引導學生認識“體”從而使學生正確靈活的運用概念。在課堂上,我在一個裝滿水的魚缸中放入一塊磚,讓學生觀察到水溢位來,這樣學生就直觀的認識到立體圖形佔據一定空間這一特徵,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和歸納出磚和溢位水的體積是相等的。在實踐之後,學生就按捺不住探索新知的慾望。主動的去計算溢位水的體積,從感性角度得出了計算液體體積的多種方法。學生能夠主動的藉助於固體體積去研究液體體積,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滲透了轉化思想。又如在學習求最大值這個問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用1—8八個數字寫兩個四位數,使這兩個數乘積最大。在新授之前,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給一些等長的鐵絲,要求圍成一個長方形,測量後計算出各自長方形的面積。我把學生的結果依次寫在黑板上。同學們通過觀察歸納得到: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在老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把結論推廣到“和一定,兩個數越接近乘積就越大”這一理性認識。

有些教具做起來非常簡單,但效果卻非常好。

迎春杯決賽有這樣一道題:一個四位數與一個三位數的和是1999,且右面算式方格中的七個數字各不相同,這樣的四位數有多少個。

解答這個題需要運用乘法原理的知識和“對應”的思想。通過觀察、討論,學生髮現四位數的首位應是1,而且在個位、十位、百位相加的時候都不會進位。在學生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我出示了準備好的五張卡片,每張卡片的正、反兩面都寫上一個數字,分別為:(0、9),(1、8),(2、7),(3、6),(4、5)。這時我請一名同學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張卡片撕掉,學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應該是寫有1和8的那張。這時還剩下4張卡片共8個數字,根據對應思想,四位數的百位數字不能是9,否則三位數百位數字就要是0不符合題意這樣可知四位數的百位上的數應有7種選法,通過演示學生明白了這時拿走的應該是一張卡片,所以四位數十位上的數字應有6種情況,個位上的數字應有4種情況。根據乘法原理的知識可知這樣的四位數共有7×6×4=168(個),小小的卡片,突破了難點

向這樣的例子在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在學習行程問題中的火車過山洞問題時用火柴盒做教具,外殼做山洞,內殼做火車進行抽拉,真實的再現了火車過山洞的情景使學生在操作中悟出了山洞長度+車身長度=火車行駛路程這一結論。還有向利用長方形面積進行移多補少解決較複雜的分數應用題。線上段圖上分解後找對應的方法來解行程問題等等。

通過利用線段圖,實物,列表等多種“形”來表示實際生活中的內在聯絡,把學習中的數與形一一對應,從而抓住對應通過比較,分析,轉化,通過數與形的結合使學生面前展現一種不是實物而勝似實物的“形”,這樣學生就會在做題時有“形”可視,有“物”可比,有“理”可推。做數學題成為一種享受,學有所思,樂在其中。

四、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則、認識數學規律這類內容,這些內容邏輯性強,也比較抽象。而國小生的思維特點多以具體形象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這樣,知識的'特點與學生的思維特點之間就形成一定的距離,學生理解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教師要設法最大限度地縮小這個距離。《新數學課程標準》中說:“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

例如在探求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引導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自己找出特徵。操作過程如下:

1.先在黑板上按順序寫出一列數:216、843、12、5001、7398、9687,指導學生用計數器上的珠子在相應數位上擺出來。

2.讓學生觀察每張數位表中珠子的總數是多少。

3.在觀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用幾顆珠子擺出的數能被3整除?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發現,用3顆、6顆、9顆……(3的倍數)擺出的數能被3整除。

4.讓學生不改變數位表中珠子的總數,任意交換或調整珠子的位置(可增大或減少位數,如把216變為五位數,把5001變為三位數)。看能不能擺出一個不能被3整除的數。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又是興趣性操作,是學生操作的高熱階段。操作完畢,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這一步操作我們發現了一個什麼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出:只要珠子的總數是3顆、6顆、9顆……(3的倍數),無論怎麼擺,擺出的數總能被3整除。

5.教師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然後結合各種形式的練習,學生就能牢固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適合學生合作,教師為學生設計恰當的題目是非常關鍵的。有這樣兩個算式:77×15=115577×29=2233,兩個算式共同的特點是77乘一個兩位數,乘積是一個四位數,且四位的前兩位數字相同,後兩位數字相同,這樣的算式共有8個請把另外六個找出來。

這個題如果一個人做,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把答案找全,方法也有侷限性,很適合學生合作完成。在分組合作完成的過程中,有的小組根據個位數字的特點,轉化為豎式謎的形式,進行分類列舉。有的小組通過對兩個算式的觀察利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識,例如:77×15+77×29=77×44=1155+2233=3388,77×44-77=77×43=3388-77=3311……。還有的小組根據77的特點,把77分解為11×7,而11乘一箇中間為0的三位數,乘積便是一個前兩位數字相同,後兩位數字相同的四位數,這樣可以把題目轉化為用7乘一個兩位數使得乘積是一箇中間帶0的三位數,從而把難題變容易。通過合作交流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變化之美,對稱之美,解題方法之美。

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學會了知識,發展了能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在競爭中激發學習興趣。

競爭是觸發學生學習激情的情景之一,競爭心理一旦形成,就有不可阻擋之勢非一決高低不可。在每一次練習時要求學生不僅要把每道題的解題過程寫清楚,還要知道每道題的型別及解題思想。這就意味著學生不僅是會做的問題,而且方法要新要巧,並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全體學生交流。通過各種形式的競爭,培養了學生表達及創造能力,學生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體會到數學的真、善、美,就會引發起波瀾壯闊的思維活動,在課堂上就會積極主動的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實現從知識到智慧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