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國小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

工作方案 閱讀(3.01W)

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也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個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教師應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積極地進行教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有效的它能使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對激發學生興趣談幾點體會。

如何培養國小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

一、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產生

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構成的重要部分。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時透過事物表象抓住本質發現規律達到不斷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得到的。沒有觀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

二、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該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優點“直觀”有時能直接說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由直觀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這個基礎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多少的教學就根順利了體現了“直觀”教學的優越性。

三、重視操作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許多事實證明科學是動手“做”出來的。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也要學會“做”數學比如量身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米和釐米等長度單位的概念對其有具體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千米”的含義稱稱一兩塊磚和一兩枚硬幣可以幫助我們弄清“千克”和“克”的區別剪幾個對等的三角形拼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又可讓我們得出並掌握三角度面積的計算方法。總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引發我們創造性地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讓每一位學生養成愛想問題、問問題以及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有權利和能力去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以下再對培養思維簡單地談一談。

1、善於運用啟發法和發現法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一個優秀的教師會懂得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力差異采取不同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面對同一道數學題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儘快地接受。如果起題意不懂便可採用啟發、舉例的方法讓學生接受發現突破口用通俗簡易的手勢或圖形來化繁為簡。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對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掌握教師的方法下通過發散性思維使他們明白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這一點要求老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善於發現教材中所隱含的深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師還應將拓展意識運用到數學課上。例如涉及到語文知識可以多講一些與其相關的讓學生們理解各學科之間的聯絡並且融會貫通從真正意義上產生對知識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模式:一題多題是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基礎也是培養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們就來舉一個一題多解的例子。一輛摩托車上午3小時行駛了163.5千米,照這樣計算,下午又行駛2小時,這一天共行駛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然後求出下午行駛多少千米最後求出這一天行駛多少千米。綜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種方法相對比較簡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駛了多少小時再求出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最後再求出一天共行駛多少千米。綜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兩種方法都很普通這裡還有一種新的解法算式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駛6小時的千米數163.5÷3表示平均l小時行駛的千米數最後用6小時行駛的千米數減去1小時行駛的千米數就是這一天5小時行駛的千米數了。這便是一種創新的解法。

從以上所談的這些看來二者有一個共同點。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伴隨著興趣的產生的而濃厚的興趣是靠著反映敏捷的思維作鋪墊的。兩者之間一種無意識的連線關係是一同成長的。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只重視激發興趣也不能只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著眼於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絡。興趣是思維發展的平臺思維是興趣的基礎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維潛意識中某些問題的探索而產生的結果。

《如何培養國小數學思維與興趣培養的一致性》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