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生產管理師>

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

生產管理師 閱讀(3.21W)

現階段我國機械製造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因此企業的發展創新迫在眉睫。機械製造企業應針對自身存在的不足,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優化生產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

  1 現有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不足

我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是在由20世紀50年代向蘇聯管理模式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樣的生產管理模式存在著以下三個不足:

1.1 “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存在的不足

何謂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也就是說各個零部件生產階段都用自己的生產速度生產零部件,然後推到下一個階段,依次逐級下推,形成“串聯”的形式,同時平行下推形成“並聯”的方式,這兩種形式會構成多級驅動推進方式。由於生產是“以多動力源”的多級驅動,所以各生產階段產量便會存在“長線”和“短線”這兩種狀態。長線零部件進入庫存從而增大庫存量,而短線零部件則對配套裝配造成影響,進而形成短缺件。假如“長線”越長,“短線”越短時,各種庫存的協調生產則難以達成,在製品出現積壓,拉長生產週期,使資金變慢,使企業難以控制產品的質量和成本。

1.2 生產單一產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消費者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消費需求日新月異,因此大大縮短了產品的壽命週期。傳統生產體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會使生產效率低下,企業只能靠增大批量來降低產品的成本。因此傳統生產體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不利於企業分散風險和提高效益。為了市場需求,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將逐漸被混合生產多品種和中小批量佔據。

1.3 企業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不一致

在進行生產計劃編制的過程中,作為廠一級的.生產計劃,通常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下達到生產的各個階段,而不是直接下達到生產車間的內部。生產車間內部在編制本車間的生產作業計劃時,則以零件為單位,由於各生產車間的物件、工藝以及生產作業計劃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致使各生產車間產量進度往往達不成一致,而廠級計劃則是以產品為單位編制的,不能控制各車間以零件為單位的生產作業計劃,因此導致計劃控制力弱。

  2 創新機械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

面對時代發展新趨勢,我國的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應採用先進的生產方式,不斷更新生產管理觀念,筆者認為企業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來創新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

2.1 在生產組織方面

在生產組織方面,將“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模式轉變為“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模式。“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模式即在企業整個的生產階段中,“物流”和“資訊流”都是以產品為單位作為流動傳遞的。因為各生產階段內部和各生產階段之間和單位口徑無法達成一致,因此這種方式往往表現出了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特性。而在各生產階段各個階段和內部間,“以零件為中心”的生產方式中“物流”和“資訊流”的單位可以達成一致,使資訊傳遞在生產作業計劃和生產計劃之間的沒有障礙,因而各生產內部和階段之間的“物流”和“資訊流”都能受統一的控制中心控制。

2.2 在品種結構方面

在品種結構方面,應該由少品種、大批量生產向多品種、個性化及小批量生產方向轉變。“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是與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一方面,當今的市場需求越來越趨向多樣化。這種生產方式會越來越凸現出其缺乏柔性和靈活性的缺點;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生產方式的轉換成為可能。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想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面向使用者、適應市場,並要隨著市場和使用者的需求變化,不斷地優化產品結構,盡最大可能滿足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因此,大量生產方式逐漸喪失其優勢而被企業淘汰,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的生產方式脫穎而出,將逐漸成為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

2.3 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

機械製造企業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要做到程式化、制度化和標準化。我國傳統制造業生產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徵是生產管理的非程式化、非制度化和非標準化,這三種特徵它反映在管理方法、生產操作、管理業務、報表檔案、生產過程、資料資料等方方面面。科學的生產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程式化、制度化和標準化,在管理工作中。企業在執行生產管理時要參照各種規章制度、條例、作業標準,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按程式辦事。

  3 管理模式創新時應注意的問題

3.1 明確生產管理內部系統的關係

生產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生產準備系統、生產作業系統和生產過程控制系統。機械生產製造企業應該妥善處理好這幾個系統的關係,使系統相互協調、有效執行,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使生產管理資訊系統不斷強化,使機械製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往良性方向發展。

3.2 處理企業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的關係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改革完善,目前我國對企業制度創新比較重視而忽視管理和技術的創新,使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遲遲得不到推進。為此企業必須正確處理企業制度、技術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係,使這三者的密切結合,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和管理創新的保證下,利用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來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

3.3 企業在引進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

企業在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時,一定要根據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吸收和創新。就現階段我國的大多數加工裝配型機械生產製造企業來說,首先要具有一般適應性的引進準時生產(JIT)思想,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進行“二次引進開發創新”,推行ERP模式。但是對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無論精益生產模式還ERP模式都有其不適應和缺陷的方面。因此我國的機械製造企業應吸取兩種益生產模式和ERP模式的思想精華,使二者實現有機的結合,再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市場情況進行創新,構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的生產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