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選修三必備知識框架

校園 閱讀(5.4K)

當我們在學習必修三的歷史內容時,也要重視選修三的知識,因為選修三的課本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知識概念需要我們去了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框架,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選修三必備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選修三知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擴大有人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誤。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由於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都有無休止的擴張野心,在戰爭中各行其是,缺乏配合與協作,使各國的戰略目標互相矛盾,漏洞百出,這也為反法西斯國家對其各個擊破提供了機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後,其主要國家之間的配合十分密切。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儘管美國輿論對日本發動卑鄙的不宣而戰無比痛恨,但美國軍方仍然堅持此前與英國商

定的大戰略,即“先歐後亞”。事實證明這一明智的戰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見,貌似強大的法西斯軸心國各懷心腹事,其狂妄的侵略野心正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蘇軍在戰爭初期作戰失利的原因?蘇聯為什麼能在蒙受慘重損失的情況下堅持下來?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侵蘇蓄謀已久;蘇軍編制落後,部署不當,指揮不力,對德國進攻疏於防範。但蘇方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蘇聯軍民為保衛祖國奮勇抵抗,遲滯敵人進攻,蘇聯幅員遼闊,擁有廣大的戰略縱深,因此能夠在德軍強大攻勢面前堅持下來。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有何意義及作用?

同盟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優勢;軸心國之間缺乏必要的戰略配合,如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同盟國有統一的戰略,如英美確立的“先歐後亞”的原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如何開啟勝利之門的?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盟國在各大戰場上協調步驟,廣大軍民浴血奮戰,實現了各戰場的轉折。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蘇方:蘇聯軍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進行頑強的抵抗;蘇軍將駐防西伯利亞的部隊調往莫斯科加強防禦;俄羅斯的嚴寒;德軍缺乏冬季作戰準備,非戰鬥減員大量增加,機械化裝備威力銳減,戰鬥力大大下降;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入侵巴爾幹以及戰爭初期希特勒對打擊重點的轉變,都延誤了向莫斯科發動進攻的時間。

中途島戰役中美軍為什麼能以少勝多?

美方:事先破譯了日軍密碼,使日軍對中途島奇襲的效果未能達成;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戰機,指揮果斷。日方:分散兵力;戰術陳舊;航母特混艦隊的任務複雜且互相矛盾。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要點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 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 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 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介紹世界三十餘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 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b 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c 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 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 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

C 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 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