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3單元知識框架

校園 閱讀(1.83W)

必修三的歷史課本有哪些有趣的知識呢?還記得在第三單元我們學習的宋明理學嗎?通過學習宋明理學,我們進一步瞭解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主張。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3單元知識框架

  歷史必修三第3單元知識

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援: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

  高中歷史易錯易混知識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錯點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瞭解並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堅持“中體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

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易混點

1、 近代史上幾次不同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當時在社會上仍佔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則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問題,並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解放”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 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比較

抵抗派以林則徐為代表,洋務派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兩派雖都屬地主階級的.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人民反抗鬥爭,也含有抵禦外侮的意圖。

3、 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於“向西方學什麼”。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於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4、 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並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5、 對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學習,就抓住三大特徵、四個階段

三大特徵: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

深化的歷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四個階段: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背景:

(1)平貴矛盾突出。(表現在:富有的工商業者與貴族、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

(2)梭倫當選為執政官。

2、奠基:索倫改革

(1)內容:

經濟上:頒佈解負令;鼓勵發展工商業等。

政治上:按每年的收入多少把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規定不同等級享有的政治權利;規定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設立最高法院——陪審法庭。

(2)原則:中立。

(3)評價:

積極:開啟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程序;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廣大平民和工商業者的權利,貴族勢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侷限性: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

3、確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1)內容:(政治上)

劃分十個行政區取代原來的四個血緣部落;五百人會議取代“四百人會議”,並對所有人開放;確定了抽籤和輪值原則;組成十將軍委員會;陶片放逐法等。

(2)評價:(意義、影響)

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的控制,雅典國家正最終形成;標誌著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確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改革)

1、背景:

(1)進入古典時代。(希波戰爭的勝利)

(2)僱工貧農地位提高、工商業民主派活躍等。

(3)民主派領袖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

2、內容:擴大民主制

(1)擴大公民參政範圍:除十將軍外,所有官職向所有的公民開放,並都已抽籤方式產生。每個公民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等。

(2)擁有三大民主政治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等作為常設機構。

(3)制定津貼制度。目的是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是民主政治的一個保障。

3、評價: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削弱,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1、失:

(1)範圍: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上,奴隸、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性質: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小國寡民的城邦。

(3)方式:抽籤選舉和輪流坐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濫用和誤用。

(4)後果:淪為個人爭奪權利的工具;“成也民主,敗也民主”。

2、得:它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

(1)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