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備的知識重點框架

校園 閱讀(2.65W)

因為高中的歷史學習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了,很多學生經常會遺漏一些內容,準備框架,有利於幫助我們全面複習所學的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備的知識重點框架

  高中歷史j基礎知識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明朝萬曆年間

①(政治)專制統治腐敗,農民起義打擊;

②(經濟)商品經濟繁榮,衝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文化)綱常禮教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焚書》《藏書》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於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總結:否定孔孟學說;批判程朱理學;倡導個性自由;追求物質享受;主張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繼承了儒學。

(二)明末清九年級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遺書》:系統批判宋明理學,建立教完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黃宗羲《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限制君權,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學務實。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①(思想):經世致用;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

②(經濟)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九年級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衝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關注民生的經世致用思想影響深遠,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高中歷史知識要點

一、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 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物件: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高中歷史知識總結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瞭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瞭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標誌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餘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係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瞭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莊;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瞭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佈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誌: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複雜性、艱鉅性和曲折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