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框架

校園 閱讀(6.91K)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必修三的知識量是比較大的。為了不遺漏重要的知識點,我們不妨自己準備一個知識框架,全面複習所學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修三重點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介紹世界三十餘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b.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c.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

c.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5、影響:儘管變法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歷史必修三基礎知識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時局動盪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各學派之間和同一學派的個流派之間的相互鬥爭。

3、(政治)動盪的兼併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競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4、(經濟)井田制瓦解。

5、(階級關係)士階級與新興地主階級活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們的學說根本上是為了維護君主統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義

A. 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 《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 他被稱為“亞聖”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 被視作儒家異端;B. 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春秋無義戰;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順應自然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注】區別現代法制:法家的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是統治者的法律,完全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注意利用和創造有利於自己的形勢,重視人的作用。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高中歷史易混淆知識

1.辨析不清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內涵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絡。

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建立後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製度,體現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於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對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理解錯誤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裡、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具有濃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區別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概念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上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4.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理解不到位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5.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理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