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會考歷史的複習資料

校園 閱讀(1.57W)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九年級會考歷史的複習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會考歷史的複習資料

【古代部分】

1、史前時代

①元謀人的遺蹟在雲南元謀,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②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發現,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過著群居生活。能使用天然火。

③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2、華夏之祖

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他們聯合起來打敗蚩尤,從此組成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黃帝被尊為“人文之祖”。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相傳堯舜禹時期通過“禪讓”制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3、夏、商、西周

①夏、商、西周三代更替: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經歷了四百多年。最後一個國王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②西周的分封制: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4、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的商鞅變法主要內容: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歷史作用: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戰鬥力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5、先秦時期的文化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思想。他教育方面的貢獻有: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他要求學生要養成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②百家爭鳴:(見下表)

6、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實: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2)獎勵生產;3)獎勵軍工;4)承認土地私有;5)推行縣制;6)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秦的統一

(1)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

(2)秦統一的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征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8、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將西漢統治推向鼎盛。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郡國學。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9、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作用: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絡。

10、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穿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11、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禦北部遊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築過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 後,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

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火藥、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1)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

的 “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2)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程序起到推動作用。(3)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4)火藥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係。因為火藥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後來火藥的製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意義:四大發明為人類在文化、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是我國人民對世界做出的重大貢獻。

13、司馬遷是西漢的漢武帝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著作,也是一部文學著作。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創立紀傳體的體例,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編寫史書的典範。

14、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根本目的是鞏固鮮卑貴族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

⑵背景: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⑶主要內容:①政治上,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禁止貪汙;②經濟上,分配土地給農民(即實行均田制),農民交租稅,承擔一定的徭役、兵役。③(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控制),遷都洛陽(494年),實行漢化政策,如鮮卑貴族採用漢姓、穿漢服、學說漢話,同漢人通婚等等。

⑷作用: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加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其餘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

15、北朝的農學家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這書總結我國北方人民積累的生產經驗。

17、大運河①605年,隋湯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餘杭,全長4000多裡,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搪江五大水系,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地開鑿,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經濟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煬帝時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裡,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

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

18、科舉制度:隋文帝楊堅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吏。隋煬帝設定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科舉制

③唐太宗: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餘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於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④武則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19、⑴杜甫歌頌開元盛世說:憶惜開元金盛日,小邑又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此寫的是開元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成為唐朝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②史書記載:"水擊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溉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回答這是什麼灌溉工具--筒車。這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唐朝。

理解:貞觀之制,時間:唐太宗即位;含義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較為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措施:①任用賢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為宰相);②注意納諫;③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⑤重視文化教育。

20、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其次是白居易。①李白被稱為“詩仙”,代表作:《早發白帝城》《蜀道難》。②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深刻反映唐朝由繁盛轉向衰落的歷史時期。代表作:“三吏”“三別”。③白居易的代表作《秦中吟》《新樂府》。他的詩直白如話,通俗易懂。他提倡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是唐朝中期詩歌改革的代表。(詩歌特色:李白: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杜甫:氣魄雄渾,沉鬱悲愴。白居易: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21、對“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評價:

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計資歷出身,不計親疏恩怨,凡有治國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虛心納諫。唐太宗在位期間,進諫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唐太宗注意總結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視納諫;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減輕人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所以說唐太宗是傑出的政治家

22、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富權略,能用人,掌握政權達40餘年,死後,唐中宗復位。

23、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數以萬計。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24、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捨生取義之士。著名者如玄奘隻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裡。

25、唐朝天寶初年,鑑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裡逃生,歷經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於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26、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後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後,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

27、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及經濟重心的南移

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表現:

1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南方手工業的興旺: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蜀地、江浙);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造船業發達(廣州、泉州),居世界首位。

3、南方商業的繁榮: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海外貿易的發展(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2)市舶司的設立;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28、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12世紀末,鐵木真經過十多年戰爭統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意思是“堅強的君主”。

29、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稱為元世祖。元朝在成立過程中及成立以後,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地戰爭,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對世界歷史發展程序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