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會考歷史知識點總複習資料二

校園 閱讀(5.78K)

世界的歷史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程序,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學好國中的歷史。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會考歷史複習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會考歷史知識點總複習資料二

  會考歷史知識點總複習資料: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一、建立

隋朝:581年,楊堅建立,定都長安。

唐朝:618年,李淵建立,定都長安。

二,政治

1),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原因:吸取隋亡教訓,減免田租,提倡節儉等

表現:輕徭薄賦,提倡節儉;

知人善任,重視納諫;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

合併州縣,大力精簡機構;

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

——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2),武則天(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

重用人才,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發展農桑,把開墾耕地和生產糧食多少作為對地方官進行賞罰的重要依據。減輕徭役。),首創殿試、武舉、“自薦”求官制度,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重用武氏家族,任用酷吏,鼓勵告密。大興佛教。

3),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表現:穩定政局;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大力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嚴格執法。

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

三,教育(科舉制度的演變)

1),科舉制的誕生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錄用人才。(之前選拔官吏主要看門第的高低。)

隋煬帝時,正是設定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意義:科舉制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為統治者吸收、籠絡人才拓寬了道路。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武則天時,創造了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被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常設科目: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

3)科舉制的衰落

明朝時,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這種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廢除。

4)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是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政府機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但後來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四,民族關係和中外交往

唐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1),與吐蕃的交往

和親: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

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

會盟:821年唐蕃會盟並立碑“患難相恤,暴掠不作”。(拉薩大昭寺前)

2),外交

a,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的使官。200年間先後13批。(居各國之首)

將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帶回日本;

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

b,鑑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鑑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 (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日本藥學界奉他為始祖。)

c,玄奘西遊:唐初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艱險,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奘——《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佛經譯本是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學習兩人出生入死、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

  會考歷史知識點總複習資料:經濟重心的南移與民族關係的發展

一,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

1、並立:(北宋與遼、西夏、大理並立)

遼: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後改國號為遼。

北宋: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定都開封(東京)。

西夏:1038年,党項族元昊建立,建都興慶。

2、對峙:(南宋與金、西夏、大理並立)

金: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

南宋:1127年,趙構建立,定都臨安。岳飛是抗金名將

2),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

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開始南移, 南宋時完成。(標誌:“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史實:宋朝

a,南方生產發展

農業:南方逐漸超過北方,傳入占城稻。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

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為瓷都,紡織業發達,採煤、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b,商業繁榮

商業都市多而繁榮,打破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時在四川出現。

二,元朝的建立與民族關係的發展

1), 元朝的建立

1206年,鐵木真(後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改號為元,定都大都。

2), 民族關係的發展

a,元朝的統一,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邊疆各族也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人雜居相處。

b,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與漢人長期相處融合逐漸被漢化了。

c,唐朝以來,定居我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與漢、蒙、畏兀等族長期居住相處,互相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最主要表現,也是民族關係的發展的特點)

d,元朝設定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事務,加強了與藏族人民的聯絡和交流。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會考歷史知識點總複習資料: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一,明朝加強專制統治

(1)政權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成祖遷都北京。

(2)措施:

1、變更統治機構:(1)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於皇帝。

(2)地方,廢除行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與財政、刑獄和軍事,監管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

2、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這是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表現。

3、實行八股取士,束縛知識分子思想。

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鄭和下西洋

目的:擴大明朝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

時間、次數:1405-1433年;7次。

最遠到達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影響: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我國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經商。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對開發南洋做出了重大貢獻。比歐洲航海家遠航印度和美洲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