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物流師>

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

物流師 閱讀(2.28W)

導語: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於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託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資訊系統與物流企業保持密切聯絡,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

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

一、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第三方物流起步晚,經驗少

20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開始傳到我國,根據中國倉儲協會的調查,在工業企業中,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業自己和供應方承擔,商業企業比例更高,兩者相加達到94.1%。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多半為原先的倉儲、運輸企業改造而成,業務多侷限於傳統範圍,機械化程度低、運輸方式單一、規模小、市場份額少、融資能力弱、結構單一、貨源不穩定、服務功能少、競爭力弱。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缺乏一個高效和廣泛的服務網路量裝置和計算機網路及管理軟體缺乏、高素質人才少。而且,在貨物處理、配載、運輸計劃的制訂以及資產管理的實際運作方面,也缺乏切實有效的營運保證。

(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形成結構也不夠完善

第一是傳統倉儲、運輸企業經過改造轉型而來的企業占主導地位,佔據較大市場份額。如中遠國際貨運公司、中國儲運總公司等,憑藉原有的物流業務基礎和在市場、經營網路、設施、企業規模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務,向現代物流企業逐步轉化。第二是新創辦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業,它們是現代企業改革的產物,管理機制比較完善,發展比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於1993年11月,從倉儲開始發展物流業務,現發展成能為國際大型知名跨國公司提供包括倉儲、運輸、配送、報關等多功能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是外資和港資物流企業,它們一方面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延伸服務,另一方面用它們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優質服務吸引中國企業,逐漸向中國物流市場滲透。如深圳的日本近鐵物流公司主要為日本在華的企業服務。第四是民營物流企業,它們由於機制靈活、管理成本低等特點,發展迅速,是我國物流行業中最具朝氣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廣州的寶供物流集團,經過幾年的開拓創新,已成為在澳洲、泰國、香港及國內主要城市設有40多個分公司或辦事處,為40多個跨國公司和一批國內企業提供國際性物流服務的物流集團公司。

(三)國際態勢對第三方物流的影響

現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個僅有20多年歷史的行業。據UPS環球物流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歐洲24%和美國33%的非物流服務使用者都有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考慮。由於政策的限制,外企的投資還主要限於物流基礎設施,通過獨資、合資或合作,涉足駁船、內陸集卡甚至航空貨運等。另外,外資進入我國物流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商品提供分銷運輸服務,以便保證外商在中國市場流通的效率,從而確保和提高其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規定,各國在“商業存在”方面應秉持機遇平等的原則,我國與美國、歐盟所簽訂的具體協議,外國公司將享有產品分銷權,現有的法規限制將取消。另外在物流服務業方面,我國承諾所有的服務行業,在經過合理過渡期後,取消大部分外國股權限制,不限制所有服務行業的現有市場準入和活動;在此期間,國外的服務供應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資擁有的分支機構或經營機構。可以預見,在未來數年中,國內物流企業將會面臨十分嚴峻的競爭形勢,無論哪家企業,只要能夠掌握了先進的.物流資訊系統,不斷更新改造物流網路,致力於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並進而在融資市場上獲得成功,在短時間內做大做強都是有可能的。

總之,隨著物流熱的興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長足發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質的提高,物流服務功能顯著改善,出現像中遠集團那樣既有規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業。但從整體上看,企業規模不大,服務水平不高,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服務。

二、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問題分析

(一)物流需求不足,觀念落後

物流需求不足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由於第三方物流在我國發展歷程較短,企業仍然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組織方式,從而使我國目前第三方物流市場佔有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國的物流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領導和職工習慣於傳統物資營銷方式,與物流企業要求的創新發展能力差距較大,再加上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地區封鎖的體制性障礙尚未完全破除,專業化程度低。據中國倉儲協會2001年對2000家企業的調查,第三方物流業務在生產和商業企業所佔比重僅為21%和13%;況且以往的物流主要強調通過內部資訊的利用和共享,賺取利潤,而第三方物流更強調提供最有利於使用者的服務,強調與供應鏈中其它成員的聯絡和合作,認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利潤來自於委託物流成本節約的一部分,兩者間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數物流企業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管理策略,在認識上還沒有意識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應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二)改制改組未到位,企業機制不適應

一是省市、地市級物資部門雖然成建制改,但大多是換個牌子的“翻牌公司”,產權模糊、權責不清,現代企業制度遠未建成。二是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不夠深化。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物資企業雖然普遍地開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物資企業的機制轉換還是初步的,在企業管理特別是財務、資金管理上還很薄弱,經濟效益低。三是企業約束機制乏力。有的企業領導盲目決策,出現不少“三拍”(即拍腦袋決策、拍胸膛保證、拍屁股走人)工程專案,資金有投無回;有的用企業流動資金炒股票、搞期貨,造成鉅額資金損失;有的企業領導權為私用、揮霍浪費,對企業業務骨幹管理乏力,“體外迴圈”現象時有發生,使企業雪上加霜。

(三)物流人才匱乏,管理水平較低

我國物流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質不高。主要在第三方物流業將朝著資訊化、自動化、網路化的方向發展,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員掌握計算機知識、網路知識、自動化技術,掌握物流優化管理理論與方法。但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較低,難以達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要求,提供綜合物流業務;同時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人員也還缺乏有關實施Out—sourcing策略的業務素質。第三方物流不但對物流企業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還要求企業有在複雜情況下(兼顧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協調能力;而我國的很多企業還停留在經驗管理、粗放管理階段

,未能解決好先進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術的實際應用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技術、裝置等條件的落後,致使管理水平難以上臺階。

三、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綜上所述,為了加快我國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轉化,拓展物流服務市場需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準備應對策略:

(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物流理念

物流企業轉型首要的是轉變觀念,提高物流企業職工的物流意識,特別是企業領導的物流意識。目前應著力抓好“三轉變”:一是由計劃經濟觀念向市場經濟觀念轉變。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產物的物流企業,只有從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束縛中解脫出來,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影響,才能向物流企業轉型,與市場經濟接軌;二是由市場壟斷分割觀念向市場一體化觀念轉變。物流企業要解放思想,樹立變市場條塊分割為全國市場一體化,變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分割為商品市場一體化,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分割為國內外市場一體化的新觀念;三是在企業管理觀念上,要在企業的思想觀念、經營戰略、內部管理、服務水平、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根本改變,使現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化企業改革,實現制度創新

按照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國有資本從物資流通行業退出是必然趨勢。因此,物資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都應按照符合市場規律的產權形式規範,走先改制、後轉型的路子。但從現狀看,要物資企業全部退出市場也不現實。由於企業領導和職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相關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為平穩過渡,避免震盪,保持社會安定,需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改制方式包括資產置換、重組再生、兼併聯合、整體或部分買斷等,使國有獨資企業改製為職工參股、控股或全部職工股的多元產權主體,國有資本實現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經營上實行承包、租賃、國有民營和民有民營等多種方式。同時,結合轉換企業機制,並在圍繞和抓住企業主要優勢的基礎上,向相關領域延伸,發展現代物流。

(三)要重視物流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

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與物流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僅是裝備、技術、資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觀念和知識上的差距。只有物流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不斷學習與應用先進技術、方法,才能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第三方物流業。要解決目前專業物流人才缺乏的問題,較好的辦法是加強物流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加快物流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運作規律、並有開拓精神的人才隊伍。物流企業在重視少數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的同時,還要重視所有員工的物流知識和業務培訓,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

總之,發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物流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推動和調控作用,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儘快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特別是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使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有據可依;二是儘快建立規範的行業標準,實施行業自律,規範市場行為,使物流業務運作有規可循;三是發揮組織、協調、規劃職能,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建立多功能、高層次、集散功能強、輻射範圍廣的現代物流中心,克服條塊分割的弊端,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促進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