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戰略管理>

企業戰略管理與戰略思維

戰略管理 閱讀(2.6W)

制定戰略時企業就需要充分考慮知識經濟所帶來的變革影響,綜合運用以資源為本、以競爭為本和以顧客為本三種戰略思維,敏銳抓住顧客需求的變化及理解競爭對手的行為,優化配置企業各種資源,向顧客提供更多的價值,滿足顧客需求,從而實現價值創造。

企業戰略管理與戰略思維

  一、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發展

一般認為,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是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萌芽階段。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獲得了很大發展。六十年代有錢得勒的“結構跟隨戰略”假設和安東尼―安索夫―安德斯正規化。進入七十年代以後,戰略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逐漸轉向實際操作,其主流如七十年代的經營組合管理理論。八十年代以後,戰略管理研究轉向重視企業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識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時,聖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業願景驅動性管理,一些學者在波特的競爭理論上進行發展,提出了競爭優勢觀和核心競爭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論與模型。九十年代以後,創新和創造未來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重點,在此背景下,超越競爭成為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熱點,有較大影響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諾提出的超越競爭理論、莫爾提出的企業生態系統使用演化理論、達韋尼提出的超級競爭模型等。

  二、企業戰略管理三種戰略思維比較

企業戰略管理考慮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資源/資產,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去滿足顧客的需求,從而實現價值創造。這樣,資源、競爭和顧客三者就構成了企業戰略管理的戰略思維出發點。縱觀各種戰略管理理論,無不是從這三者出發來考慮企業的戰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思維,即以資源為本的戰略思維、以競爭為本的戰略思維和以顧客為本的戰略思維

(一)以資源為本的戰略思維。以資源為本的戰略思維認為企業是一系列獨特資源的組合,企業可以獲得超出行業平均利潤的原因在於它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資源或者能力,它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把這些能力與在行業中取勝所需要的能力結合起來。C.K.普拉哈拉德認為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特殊能力是企業的核心能力,他們提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與新事業發展的源泉,並認為核心競爭力應成為企業戰略的焦點,企業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產品和市場導向的事業這樣的層次結構時,才能在競爭中取得持久的競爭地位。

(二)以競爭為本的戰略思維。過去20多年以來,以競爭為本的戰略思維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以競爭為本的戰略思維認為在決定企業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場結構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企業如何在五種競爭力量中確定合適的定位是取得優良業績的關鍵。畢竟,企業需要比競爭對手擁有某些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如何打敗競爭對手、如何在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就成為這種戰略思維的主要焦點。

根據波特的競爭模型,企業戰略的制定基本過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種競爭力量模型來分析行業的吸引力,然後識別、評價和選擇適合所選定行業的競爭戰略,最後實施所選定的戰略。一般認為企業可以通過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垂直整合獲得競爭優勢。企業一旦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帶來的低成本就可以成為企業競爭取勝的法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把市場份額作為經營的重要目標,因為高市場份額往往代表著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