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家長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工作方案 閱讀(1.09W)

第一,從基礎開始。兒童心理學家勒納??圖阿說,我們應該從最普通的基礎開始,教孩子說“你好”、“請”、“謝謝”,以及迴應的話。也就是說,要從最基本的開始教起。

家長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第二,怎樣談話。餐桌是家長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家長應儘量講些隨意的話題,如“這個週末我們想幹什麼”?如果孩子沒有提議,你可以提出建議。不過,最好還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意願,不要把他放在旁觀者或附和者的位置上。

第三,克服害羞。千萬不要輕視孩子的害羞現象,這是他們交朋友的巨大障礙。研究表明,約有11~15的孩子有過分害羞的傾向。非常嚴肅的家長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膽怯,說話結巴。這時家長如果強行糾正,孩子的結巴會愈演愈烈。家長的不斷嘮叨或用高壓手段糾正孩子,只會使他更加恐慌。其實,任何威脅行為,如責罵、諷刺、挖苦或嘮叨不僅不會對孩子有絲毫幫助,而且會使他更加退縮,使他從害羞轉入嚴重的心理障礙。

家長循序漸進地帶孩子去社交場所能夠幫助他克服膽怯心理。例如,母親可以把女兒帶到某個集會,或帶到公園,把她介紹給別的孩子,並建議女兒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對方玩。

第四,和諧相處。孩子在進入團體生活時都會面臨人際關係的磨合,在尚未社會化的孩子中,幾乎每個孩子都一樣會出現“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幼兒自私或道德品質不高,而是人類自然的表現。面對幼兒期的自我中心,如何教導他們走出自我中心,學會公平、分享、禮讓、合作等基本和諧相處的行為,這是培養幼兒良好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一課。

第五,讓孩子擔當角色。如果要參加一次鋼琴演奏,孩子可能會提前好幾周開始練習,這會使孩子增強自信。但很多家長忽略給孩子參加大型邀請賽的實踐機會,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機會將深深刻在孩子的腦海裡。

給孩子擔當角色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專家稱這樣的機會就像鋼琴上的琴鍵,會奏出美妙的音符。如果你的孩子想去參加一次活動,比如出席一個婚禮,家長應該告訴他婚禮的一般程式及其“劇情”,允許孩子自己去。

此外,打扮和衣著也不應忽視。某專家說:“衣著十分重要。如果他衣著不整潔,其他孩子會注意到,甚至會談論它,這將影響孩子的自信。”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注意事項。菲律賓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特別告誡說,在教孩子如何交流時,不要改變孩子的基本個性,也不要刻意追求讓孩子具備十分優秀的社交能力。如果他只有一兩個無拘無束的朋友,那也很好。重要的'是孩子與朋友能夠很好地交流。

家長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篇2]

1、建立良好的親子聯絡。

與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聯絡有助於嬰幼兒獲取探索世界所必需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嬰幼兒依靠父母提供的暗示去獲得成功,去面對周圍的環境。嬰幼兒是在父母的精心護理之下才開始逐漸認識自我和他人的。許多專家認為,早期依戀會對嬰幼兒一生的人際關係產生影響。

2、提高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意識,激發幼兒的交往願望。

爸爸、媽媽可利用節假日帶幼兒遊戲,參觀菜場、小吃店、商店等需要互相協調工作的地方。幼兒一個人玩的時候,可通過問,“你的汽車要加油嗎?”“你的變形金剛會打仗嗎?”來激發他與同伴交往的願望,主動與同伴交往。

3、教給孩子社會規則。

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往往由於不懂社交規則而表現出不恰當的行為特徵。如被拒絕型兒童,有時他可能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卻不知道怎樣用語言表達。看到小朋友搭好了積木,他也想玩兒,跑過去,一把推倒已搭好的積木,自然不受小朋友歡迎;對某個小朋友表現好感,走過去一拳把小朋友打哭了,其實他只是想同他有意交往的同伴打個招呼;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稍不如意就大加破壞,因此小朋友們不喜歡他了。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注意教給孩子交往的規則。如怎樣和小朋友打招呼,怎麼用語言請求和同伴一起玩,和大家玩時不能只顧自己。可以用示範表演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媽媽扮演同伴,表演不同的情景,讓孩子看你是怎樣解決問題的,然後交換角色。讓孩子學會處事冷靜、大度、合作、分享。

4、要教會幼兒與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學會為別人著想。

爸爸媽媽應教育幼兒在活動時對同伴有禮貌,用別人喜歡的名字招呼他們;要與同伴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分享玩具、圖書;對大家都喜歡的玩具不爭搶,可以讓別人玩一會兒,自己玩一會兒,大家“輪流玩”。這樣,可以使幼兒遇事想到別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5、鼓勵幼兒積極參加遊戲活動。

遊戲是培養幼兒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可逐步擺脫“自我中心”。如讓幼兒跟鄰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遊戲,幼兒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媽媽,在遊戲中履行爸爸或媽媽的義務。幼兒從一個人玩發展到與同伴共同遊戲,也就發展了交往能力。

6、要教會幼兒解決同伴交往中遇到小糾紛的辦法。

幼兒與同伴在活動中意見不統一或玩得不愉快時,爸爸媽媽應及時引導幼兒相互商量,用什麼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輪流等方法,協調關係,確定共同的目標,使活動順利進行。

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家長要避免以下錯誤做法。

1、凡是遇到孩子爭搶玩具,都讓自己的孩子退讓。

這種做法顯然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這樣容易令幼兒傷心:他會認為父母並不站在自己一邊。幼兒的權利受到損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擊。這會使幼兒長大後不知道自己的權利,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動爭取。

2、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

幼兒之間的交往衝突是十分自然的。他們通過爭奪玩具、相互追跑、扭打來了解其他的孩子,瞭解物我關係,從而能夠客觀、獨立地看問題。過於袒護會引起不良的後果:使幼兒自我中心意識膨脹,以為自已什麼行為都對,而別人什麼行為都錯,這樣反而從客觀上降低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3.強求孩子和所有的人交往,做朋友。

在成人世界中,我們並不會和所有相遇的人都有很深的交往,成為朋友。兒童世界也是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點和交友需求。在同伴群體中,有些幼兒會和你的孩子持續交往,成為很好的玩伴,有些則不會。在童年生活中,您的孩子和幾個小夥伴建立了長久的友誼,建立了自己的交友網,在群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說,他的同伴關係就是良好的。

4、只要孩子與同伴發生了糾紛,家長就代為解決。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遊戲的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衝突、糾紛,這是孩子們在交往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之間的衝突、糾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有利於他們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家長要採取科學的態度,合理地處理孩子間的糾紛。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出現的糾紛

1、穩定情緒。

孩子發生糾紛後,家長首先要冷靜,鎮定自己的情緒,不能皁白不分地說:“誰欺負你了?找他算賬去”等等,這樣容易給孩子造成“爸爸,媽媽向著我”的錯覺。而應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只有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能發表意見。”引導孩子如實地將事實經過講清楚。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家長不能給予諸如“是誰先動手打的?”“你沒有動手,對嗎?”等錯誤的誘導、暗示,而鼓勵孩子講出真話,做個誠實的孩子。

2、分析情況。

爸爸、媽媽應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根源,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是別的孩子無意識的行為,還是自己孩子不對;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的孩子確實以強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後,家長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應讓孩子想一想該怎麼辦,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瞭解孩子的真實態度,便於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3、解決糾紛。

孩子之間發生糾紛,爸爸、媽媽應指導他們明辨是非,獨立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對於別的孩子的過失,應教育孩子寬巨集大量,學會原諒別人;自己的孩子錯了,則應啟發、引導孩子向對方道歉,從而培養孩子互相謙讓、禮貌待人等良好品質。

4、互相交心。

孩子間發生了糾紛,家長最好能抽出時間誠懇地和對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諒解,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為玉帛,在以後的日子裡友好相處。

5、鼓勵交往。

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糾紛而限制他與同伴交往。相反地,更應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讓孩子在交往、衝突、糾紛中獲得更多經驗,促進其社會性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