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績效管理>

績效考核到績效管理的過程

績效管理 閱讀(1.28W)

企業推行績效考核,本是為了提高競爭力,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比如,設定考核指標後,大家就只想著完成考核指標,考核指標沒有涉及的工作就不做了,又比如,老員工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不願意向新來的人傳授經驗,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等等。

績效考核到績效管理的過程

所謂企業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員工的工作激情、團結精神、主動性和責任心等方面,績效考核量化了某些指標,這些沒法量化的企業競爭力的真正內涵,倒變成了“打醬油的”。本來在創業階段很團結的一大家子人,實行了績效考核,反倒一下子生分了,冷了心,澆滅了正在燃燒的事業激情。工人實行計件工資後,只顧自己的活兒,連掃把倒在地上都不扶一下;銷售人員實行單一的業務提成,搶單、與客戶串通作假的現象多了起來;研發人員實行績效考核後,只顧著完成研發計劃,會忽略研發工作應該帶來的企業價值。

這成為一種不得不提的痛。原以為實行績效考核後,可以激發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鼓勵員工成為優秀員工,可以讓有才華的人充分發揮才華,沒成想,凝聚力沒起來,卻把企業搞成了一盤散沙。

  痛定思痛,不禁要問一句,這是為什麼?

大凡積極推動績效考核的企業,往往是因為業績停頓,或者是內部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現象嚴重,或者是企業規模上了臺階,管理吃力了,需要藉助別人的管理經驗。這樣的企業,總是期待績效考核能夠帶來美好的結果,卻往往缺乏對績效考核的正確認識,只把它作為一種工具或方法,以為拿來好的工具後就可以不用操心,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了。於是,在設定指標時,為了圖管理方便,只顧著能夠進行簡單加減乘除的指標,在設定目標時,要求過高,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老總不加理會,由人力資源部自己折騰。於是,指標定得合不合理,沒人管,目標達成率怎麼樣,沒人管,工作績效究竟有沒有改進,沒人管。高管沒時間管,人力資源部管不了,結果無外乎兩個:要麼認真考核,以前工作業績還蠻自以為是的人被評了低分,因為以前沒有考核,大家都認為自己工作挺好的,現在有了尺子一量,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要麼績效考核走了形式,大家都評了高分,但企業業績仍然沒有進步。被評了低分,自然不幹,就要說道說道績效考核的公平性;走了形式,老總也不幹,業績沒增長,憑什麼都拿高分呀?

其實,這些企業沒有弄懂績效考核的內涵。企業應該實施的是績效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績效考核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要真正理解績效考核,先得明白績效管理。如果我們只把績效管理當做一門技術,那麼確實應該尋找解決方法:制定更加合理的指標,制定更加合理的目標,加強績效管理的計劃、組織執行、評估和改進,加強績效管理的基礎工作和配套制度,以期從技術方面完善績效管理,就可以從機制方面去防止績效管理失效了。

但是,績效管理恰恰不僅是技術問題,因為管理本身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因為績效管理本身不是工具,而是管理行為。績效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工作有更好的績效結果,換句話,績效管理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任務目的。而管理是什麼?管理就是讓人們去完成任務,實現目的。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其本質就是績效管理。因此,績效管理理所應當就是管理行為本身。企業管理者實施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進行績效管理。管理的首先任務就是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使命。如果把績效管理僅當做一種工具或是一門技術,那麼就沒有真正理解管理;如果把績效管理僅當做是引進的管理方法,當做新學會的手藝,而不把績效管理作為一種常態管理,不把績效管理化為管理行為,那麼組織就不會有好的績效。

當然,將績效管理化為管理行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中國的管理者自古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感,重視的是公權力,而不是管理的責任。起義時,大家是兄弟,有難同當,起義成功後,就有君臣之分,有福不同享了。當官是為自身的享受,不論自身的責任。中國古已有績效管理,但到現代,我們早已淡忘了,反倒要向西方學習,就是因為國人的績效管理一直不出成效。春秋時管仲提出:“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明確地提出了考核臣子的“德,功,能”三個標準,就是一種績效管理。侯經川等人撰寫的《中國古代政府的績效管理:發展與啟示》中稱,中國曆屆政府不僅有考核機構、考核標準,還研究過很多考核方法,他們在考核物件上堅持全員考核,在考核內容上堅持全面考核,在考核操作上堅持制度規範,在獎懲機制上堅持業績導向。只不過,中國古代官府的考核權力過於集中,考核標準虛化,考核流於形式,重個體考核輕整體考核。

我們向以自己的`祖先為自豪,只不過自豪之外沒有學到什麼好的東西。這不,考核標準不好操作,考核流於形式,重個體輕整體,重結果獎懲輕過程輔導,重表面上的功夫輕實質工作的擔當,哪一樣不是中國現代企業的毛病?而這種毛病的根源在於管理觀念,重管理權力輕管理責任的管理觀念。存在這種管理觀念,就會輕視自己對員工的責任,輕視自己對組織任務的責任。德魯克對管理的總結是“管理:任務、責任與實踐”,這樣的總結才概括出管理的實質,也概括出管理者的本質工作。

只不過,我們的管理者太不喜歡“責任”這兩個字了。缺少管理責任的管理者,自然不願意讓自己被真正考核,所以就挑一些不痛不癢的考核指標,使考核得高分,工作績效卻不高;缺少管理責任的管理者,自然不願意費心與下屬就提高績效進行溝通,也不願意得罪下屬,考核下屬也就體現不了真正的公平;缺少管理責任的管理者,總是想省點事,主要精力放在了迎合上司的身上,自然不願意多花時間去考慮如何幫助員工提高績效、幫助員工成長;缺少管理責任的管理者,喜歡對下屬“論功行賞,分封諸侯”的君王感覺,喜歡高喊一句“衝啊,活捉曹操者賞銀百兩”,然後等著曹操“人頭來見”。缺少管理責任,就只會把績效考核當做一種工具,對工具本身求全責備,而不是進行績效管理,把績效管理當做自己應有的管理任務。

將績效管理化為管理行為,將目標溝通、計劃溝通、成績溝通和獎懲溝通當做管理行為,將組織任務和員工的工作成效當做自己的責任,績效管理還會難嗎?績效考核還會成為管理者心中的痛嗎?如果企業裡所有管理者都具有這樣的責任意識,那麼什麼工具或方法,甚至於諮詢師,都可以休矣;那麼,員工的工作激情、團結精神、責任心等都可以再次成為我們的欣慰;那麼,企業競爭力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只有管理者都具有了管理責任,才能真正解決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雖然我是個諮詢師,我能夠換碗飯吃的本錢就是這些工具或方法,但我是如此地不喜歡這些工具或方法,因為它們迷惑了管理者的雙眼,使他們不去追求自己的管理責任,反而追求只能給他們帶來痛苦的所謂科學或最佳實踐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