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簡析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校園 閱讀(2.61W)

摘 要: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程序加快,國家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也逐漸作為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成為人們交流的載體,人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也空前高漲。面對頻繁的國際交往,培養口語能力強的人才已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在我國廣泛的教學中,口語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亟待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

簡析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載體;國際交往;口語能力;教學策略

在英語教學中,要培養的無非就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英語口語在英語學習中就是“說”的技能,“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語言交流的效果以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及信心。口語是人的第一張名片,張口說出一句話就能讓別人在心裡給說話人定了位。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在口語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大部分人學習英語口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做出了簡要的論述。

一、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

1.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課堂組織中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存在部分教師在聽說方面不達標

的情況。再者就是部分教師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素養不夠,缺乏人格魅力和語言的感染力,沒能很好地鼓動學生“開口說話”。英語教學的發展形勢敦促每位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努力學習各方面的專業知識,使自己的教學素養不斷適應英語口語教學的發展新形勢。

2.學生心理障礙

學生口語學習的效果直接受到自身心理素質的影響,積極的心理能幫助學生進步。而很多學生在口語學習的過程中心理障礙嚴重,有口語焦慮症,開口說的時候會有緊張、懼怕情緒,害怕說錯,害怕被取笑。這種消極的心態會讓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熱情消失殆盡。所以,鼓舞學生的士氣,突破心理障礙大膽說出來是口語教學的首要任務。

3.學生髮音不標準

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發音極為重要,不標準的發音往往讓人表達不清楚、不準確、不清晰。語音語調不規範,說出來的英語往往讓人難以明白,使人費解。

4.教師對學生的訓練無法達到當地的考試聽說能力要求

在本省的大學聯考中,英語方面的聽說能力要求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能夠達到詢問或傳遞事實性資訊,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做到語音、語調自然,語言運用得體等,但很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往往達不到這個層次。

二、英語口語教學的策略

1.激起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慾望

一門語言的學習就是要敢於說出來,英語學習不能是啞巴英語,教師要用自己的魅力,盡最大的努力激起學生想說的慾望。

2.營造英語的氛圍

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儘量使用英語,適量使用母語”的教學原則。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耳濡目染,教師多用英語會起到一定的示範、指導作用。課堂上可多采用小組形式,多給學生創造英語交流的機會。

3.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灌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交際的工具,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有助於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如果學生光有語言知識能力而沒有文化背景知識的支撐,那就是不懂文化,就不會真正領會語言,在口語表達過程中也會很習慣地用自己所掌握的本國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去思考問題。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對於跨文化語用意識的培養意義重大。特別是我們國家同西方國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思維上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在教學生口語表達的同時必須灌輸學生關於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在口語表達的時候懂得如何去規範自己的英語話語而不至於鬧笑話,讓學生體會不同文化的語用差異,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為更好地進行口語表達打好基礎。

4.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

口語表達要想取得突破,不能只關注如何“說”,相反,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聽力的培養,“聽”是“輸入”,而“說”是“輸出”,只有聽的準備做充分了,說的能力才會提升,加上學習口語本來就是為了交流,不能“聽”就如同失聰的人在語言表達上也會存在缺陷。因此,在訓練口語的同時必須結合聽的訓練;其次要注意學生的發音,擁有好的發音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敢於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好的發音更能讓說者容易被人聽懂,從而讓學生學習的自信得以提升。

5.以本省大學聯考標準為準,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臨摹大學聯考聽力的形式給學生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模仿其語音語調,從錄音中慢慢摸索,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英語口語的教學在英語整個教學中所佔的位置舉足輕重,針對當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我們應該從多方面綜合考慮,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索研究,幫助學生從心理到能力得到突破,讓我們的英語教學擺脫啞巴英語的尷尬局面,把學生培養成擁有卓越口語實踐能力的交際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劉文爽。重視聽讀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寶山師專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