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教學策略論文

校園 閱讀(9.67K)

聽、說、讀、寫是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四個環節。而“聽”是許多大學生感到比較困難的一個環節,它成為了制約大學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方面,這是因為傳統教學和考試比較測重閱讀的方式。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國際間的交流日趨頻繁,我國對人才英語口語方面的學習日趨重視,各高校也紛紛進行口語教學改革。本文針對大學生普遍口語薄弱的主要問題,從心理障礙、口語教材、語言環境、教學模式等多方面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進行了分析, 並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提出一些建議。

淺談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教學策略論文

  一、制約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學生的不良心理的影響

語言學告訴我們,人類具有一種本能的語言偏見,只習慣於使用和接觸母語的語言系統,而不習慣於使用和接觸其它語言系統,包括其本族語的其它方言在內。從心理學角度看即不能產生移情作用。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很少接觸外界語言與文化的人身上。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性格膽小拘謹,情緒和心理都比較敏感,學習英語時,常常擔心自己說不好,擔心自己出錯和被同學嘲笑,因此,這些學生不常開口練習。有外語教學專家指出,情感對外語學習至少與認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膽怯的心理情緒阻礙了大學生英語口語的學習與提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從學生的立場出發,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放低姿態,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適當調整口語教學的難度與速度,安排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愉悅的情緒和學習的成就感,把開口說英語轉為一項有趣的事情,讓學生們愛上說英語,培養起學生對於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英語口語的學習創造前期條件。

  (二)脫離學生生活的口語教材

在片面強調學習地道的英語的理論指導下,目前大學英語的口語教材所編排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過於異化和抽象化,詞彙和語言內容的呈現缺乏系統和層次性,致使學生在學習中無法與自己的生活聯絡,更無從用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學生感到教學內容死板,無趣,有壓力,在心理上產生厭惡。據稱,許多大學教師在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科研調查中發現:一半以上學生認為是教材無趣,枯燥無味、學生不樂意學。因此,大學英語口語教材的選擇對於提高教學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選擇教材上應該符合“以人為本,貼合時代”的要求、“以交際為目的,追求真實””“能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讓學生能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表述自己的生活”很重要,英語口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如此,而不是“模仿英國人用英語表述英國人的觀點和生活”.好的口語教材便如同一把鑰匙,有了合適的鑰匙,教師便更容易引導學生走進英語口語學習的大門裡。

  (三) 缺乏英語語言環境

大學生普遍認為,中國學生能接觸英語口語或者能有機會練習口語的機會不多,充其量就在課堂上能接觸到一些口語,其他時候幾乎都不會開口說英語。而英語課的課時安排很少會專門涉及口語課,這些原因,導致了缺乏日常的英語語言環境,使得大學生很難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大學生認為教師採用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模擬一個寬鬆、逼真的語言環境是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的好方法。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使用活動是一個實際的語言使用行為,無論是語言表示式的選擇、語言資源的利用、還是語言資源的記憶、規劃、問題求解能力、百科知識以及對社會、文化和話語語境的把握,都是由語言使用者控制的。也就是說,學好英語的口語主要因素是學生們自己。教師應該組織學生認真的學習語言學理論,使學生正確的理解語言和語言能力的本質,理解語言內容,認知語言現象背後的語言規律,學會系統的、分層的,與現實生後相聯絡的英語學習方式。語言能力是與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大學生的英語口語的學習要以具體的語言專案為基礎,具有社會文化特徵,語言專案之間形成一定的結構關係,語言下面是逐個習得的,這些語言顯目來源與他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老師安排的生活語言環境。

  (四)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

由於英語口頭表達測試只使用與學生報考外語專業口試,一般不列入每學年的考試範圍內容。因此,不少學生和教師不把它作為學習重點,所以口語學習常常被忽視。上大學後,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目標就是要過四、六級,忽視英語口語學習自不必說,另外,高校的擴招造成了教師與學生的畸形比例,根據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統計,目前英語教師和學生之比已達到1:130。由於學生數量多,有的學校甚至200~300 人一個班上大課。這樣的大班,只能是老師講講語法、翻譯,再講講課文和筆頭練習,教授口語是很難的。 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策略

針對上述制約大學生英語口語發展的原因,為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特提出如下一些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

教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把學生看成自己的朋友和合作夥伴,真誠的與每一個學生交流。在教學中,積極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給予學生厚望,促進學生學習進步。“期盼理論”認為,教育者的'期盼對受教育者學習成功與否產生巨大影響,往往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話都有可能燃起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尤其是那些底子薄的學生,更要給與他們關愛和鼓勵。教師對他們的在乎,將讓他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使他們能夠大膽的說出來。學生有了信心,交流增多,英語口語的提高不在話下,教學氛圍也得到改進。教師認真鑽研認知語言學理論,把握學習語言學的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教學互動,激發學生汲取知識、自主學習的熱情,英語口語教學定會得到極大促進。

  (二)積極引導學生閱讀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的語言能力依附於人的一般認知能力,與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語言能力的發展跟一般認知能力的發展有極為密切的聯絡。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一定的背景知識, 無論是文化背景知識還是語言本身的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去除中英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的。這一點Anderson( 1977)的說法相當精闢,“每一次理解都是個人已有知識的參與” ( 轉引自崔雅萍, 2002:55) 。王華等( 2007: 31) 表示: “實現每個詞語場的具體詞語越多,學習者的心理詞庫和圖式便越豐富,口語表達就會‘言之有物、自然流暢、恰當得體’”。

  (三)努力營造語用的情景

人類語言並不是一個自治的系統,語言行為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體現,人的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人類自身與外界的互動式體驗與感知。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建立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經驗基礎上的,我們對語言的使用取決於我們對外部事物的感知。因此,教師要從語言習得的規律出發,將英語口語教學內容、形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英語語言背景有機結合,努力激發學生英語熱情,此外,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用目的語交際的語境中,培育昂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得體與否做出判斷的能力以及結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積極開展課內、課外活動,電影配音、排演小品劇、翻譯演示、會場主持、導遊、導購等都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與研究熱潮,對於引導學生看英語閱讀材料、英語影片、收聽VOA,BBC英語廣播電臺,唱英語歌曲更是平時開展的不可或缺的活動。

  (四)採取有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

活動開展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除學生感興趣,勤學苦練之外,還需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鑽研教材,有機的使用教材,科學整合教學資料,將學習內容系統化、層次化,按照認知規律和語言習得規律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有所知,在學習中形成科學的、分層的知識網路,便於實用時快速的提取,改變學生學習英語“看著書會念,放下書不會說”的狀況.此外,加強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測試,形式多種,以積極肯定為主,及時反饋學習情況,在給予學生有成就感的同時,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調整,促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