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複習講義

教育考試 閱讀(2.98W)

成考藝術考試中,藝術概論是最重要的一門科目,那麼關於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複習講義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複習講義,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複習講義

  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複習講義

要求:

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的涵義,瞭解藝術創造是特殊的精神生產,理解藝術家的修養和能力,以及創造中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掌握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及其各個環節的主要特點,理解創造活動中藝術家的心理機制和藝術思維狀況。

(一)藝術創造主體

1.藝術家

(1)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2)依照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實踐活動程序的分析,可以將人類生產活動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物質生產製約和決定著精神生產的性質,同時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並且體現出與物質生產不同的特殊性。

而藝術創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產,即審美的精神生產。藝術家正是從事審美精神生產的人。

2.藝術家的修養和能力

(1)藝術家的修養

①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傾向;②廣博的知識;③深邃的思想;④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2)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能力

①敏銳的感知能力;②豐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藝術技巧。

3.藝術創造主體以及與藝術創作相關聯的客體

(l)與藝術創作相關聯的客體是包括社會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內的客觀世界,它應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或經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創造客體是主體參照、實踐和創造的物件。

(2)藝術創造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交流運動與相互作用,是藝術活動的核心。這種相互交流運動是雙向的,即主體可以影響客體、作用於客體;客體也可以影響主體。作用於主體。在這一動態過程中,主體應居於矛盾運動的主導方面。主體的價值將通過對客體的實踐和創造而得到實現。

  成考藝術考試複習指導

1.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同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中國南北朝的劉勰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這樣一來,“道”不僅是文藝的本質,而且是文藝的內容,“文”僅僅是作為“道”的工具而已。顯然,這種“文以載道”說同樣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

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衝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係,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象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折點上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將其推向極端。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尼采那裡,主觀意志被說成是主宰一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慾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在我國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上,南北朝時代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得到重視。但是,這個時期有的文藝評論家把“情”、“志”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和慾念的表現,根本否認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絡。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明代袁巨集道的“性靈”說,也是把主觀精神的表現和抒發當作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徵。

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西方文藝思想史上,從古希臘以來,“模仿說”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在他之前的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從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現實的藝術真實性。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模仿”功能,使得藝術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現象世界更加真實。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論點是藝術反映現實,但他所理解的現實生活,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闢的、頗有意義的見解。

(2)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生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組成部分。為滿足這兩種生活所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作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絡起來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 理論對於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鑑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的奧祕,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成考藝術考試複習指南

第一節 藝術活動的構成

從原始社會開始,藝術活動就在人類社會實踐中萌芽,進入了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但是,無論其體現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必須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體現。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審美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必須經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即藝術活動必須包含著客體世界、藝術創作與製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基本環節,四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一、客體世界

客體世界是指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物件。

藝術活動的主體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藝術活動的客體是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客觀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切藝術活動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認識,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創造。趙樹理沒有對解放初期山西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就寫不出《小二黑結婚》;老舍沒有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切身體會和幾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積累,也寫不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文學作品;沒有人類在意識生成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形式美的審美認識,也不會有書法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是構成藝術活動的主要要素之一。

對於客體世界來說,並不是所有的事物與現象都是藝術創造的物件,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才是藝術創造的主要物件。而客體世界是否具有審美價值是相對的,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範圍的不斷擴大和審美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

二、藝術創作與藝術製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從生活到藝術,這中間要經過藝術家的勞動,這種勞動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主要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覺的程度如何,都是要運用藝術的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包括感受、理解、評價、願望等等)顯示出來。藝術的創作過程,實質上是藝術地認識生活並表現生活的過程。各種型別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作家對人物和情節的典型化創造,還是畫家筆下對自然物的提煉概括,或者是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體現等等,究其共同的實質,都是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認識生活是表現生活的基礎。藝術家如果對生活缺乏獨到的見識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如果他對生活的認識越明晰、越深刻,同時對藝術手段的掌握越熟練,他的作品就越有價值。藝術的表現,是藝術家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成果。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

藝術製作是以物質性製作為主,以精神性創造為輔,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史中,藝術製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例如工藝品、工業設計、舞臺設計、影視藝術作品的製作以及藝術品的複製,主要是在已有的審美意象或藝術形象基礎上,使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材料再現藝術形象或是審美意象實體化。

藝術製作與藝術創作相比,具有“以物質性製作為主”的特點。對物質技術的體現多於藝術創造性。但是,藝術製作在人類整個藝術活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尤其在電影、電視、現代音樂作品的製作等領域,藝術製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藝術創作與製作劃分為介於客體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個藝術活動環節。

三、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即指藝術創作和藝術製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這是藝術審美活動中居於中心地位的環節。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體驗與審美觀念的物態表現,同時也是藝術接受者審美的物件,因而藝術作品就成為聯結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紐帶,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實現精神交流和審美對話的中介。不僅如此,藝術作品還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是創作者美學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人類審美活動狀況的反映。我們認識藝術,瞭解藝術活動,固然要考察藝術品產生的環境,探尋創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資訊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物件、以鑑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活動。

在傳統藝術研究中,往往把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和藝術欣賞者之間的一個直接環節,而忽略了“藝術傳播”這個因素。這與客觀存在的藝術傳播方式有關。現代社會中,各種傳播技術和傳播媒介被廣泛應用,隨之藝術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藝術傳播的功能及在當代藝術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凸顯出來。藝術傳播已成為藝術作品和藝術接受者之間的重要一環。

藝術接受與藝術傳播緊密相連,藝術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使藝術作品為更多的人接受,同時藝術接受又以藝術傳播為基礎。藝術接受包括對藝術作品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創作主體及藝術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一個環節。藝術接受這個環節中,藝術接受者是主體,藝術接受者根據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經驗解讀藝術作品,與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進行精神領域的交流和對話,並且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對客觀世界做出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最終體現藝術活動在人類整個社會活動中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