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專升本複習講義

教育考試 閱讀(1.09W)

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是藝術生複習的重點科目之一。那麼關於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專升本複習講義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專升本複習講義,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專升本複習講義

  成人大學聯考藝術概論專升本複習講義

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構成。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特性。

②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③經濟對於藝術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種因素。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絡,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係的。

④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係。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

藝術發展的繼承與創新

在藝術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繼承和創新是一對重要的範疇和基本的規律。

①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內在結構是有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於後來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後一時代的藝術註定要在前一時代的基礎上得以發展。

②藝術的歷史繼承性,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

③藝術的歷史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佈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和創新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沒有繼承,便不會有創新。在藝術發展中,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

④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於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1)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因而它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絡。

(2)藝術與哲學

哲學主要從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的研究,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藝術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

(3)藝術與宗教

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反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區別。

(4)藝術與道德

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絡,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同時,藝術通過其審美的表現,對道德觀念的評價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5)藝術與政治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和廣泛的。藝術會受到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產生影響,二者是相互聯絡和統一的關係。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顯現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6)藝術與科學

科學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它與藝術在本質上有許多一致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並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藝術也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成考藝考考點

第一節 藝術活動的構成

從原始社會開始,藝術活動就在人類社會實踐中萌芽,進入了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但是,無論其體現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必須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體現。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審美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必須經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即藝術活動必須包含著客體世界、藝術創作與製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基本環節,四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一、客體世界

客體世界是指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物件。

藝術活動的主體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藝術活動的客體是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客觀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切藝術活動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認識,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創造。趙樹理沒有對解放初期山西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就寫不出《小二黑結婚》;老舍沒有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切身體會和幾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積累,也寫不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文學作品;沒有人類在意識生成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形式美的審美認識,也不會有書法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是構成藝術活動的主要要素之一。

對於客體世界來說,並不是所有的事物與現象都是藝術創造的物件,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才是藝術創造的主要物件。而客體世界是否具有審美價值是相對的,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範圍的不斷擴大和審美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

二、藝術創作與藝術製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從生活到藝術,這中間要經過藝術家的勞動,這種勞動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主要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覺的程度如何,都是要運用藝術的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包括感受、理解、評價、願望等等)顯示出來。藝術的創作過程,實質上是藝術地認識生活並表現生活的過程。各種型別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作家對人物和情節的典型化創造,還是畫家筆下對自然物的提煉概括,或者是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體現等等,究其共同的實質,都是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認識生活是表現生活的基礎。藝術家如果對生活缺乏獨到的見識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如果他對生活的認識越明晰、越深刻,同時對藝術手段的掌握越熟練,他的作品就越有價值。藝術的表現,是藝術家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成果。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

藝術製作是以物質性製作為主,以精神性創造為輔,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史中,藝術製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例如工藝品、工業設計、舞臺設計、影視藝術作品的製作以及藝術品的複製,主要是在已有的審美意象或藝術形象基礎上,使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材料再現藝術形象或是審美意象實體化。

藝術製作與藝術創作相比,具有“以物質性製作為主”的特點。對物質技術的體現多於藝術創造性。但是,藝術製作在人類整個藝術活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尤其在電影、電視、現代音樂作品的製作等領域,藝術製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藝術創作與製作劃分為介於客體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個藝術活動環節。

三、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即指藝術創作和藝術製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這是藝術審美活動中居於中心地位的環節。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體驗與審美觀念的物態表現,同時也是藝術接受者審美的物件,因而藝術作品就成為聯結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紐帶,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實現精神交流和審美對話的中介。不僅如此,藝術作品還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是創作者美學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人類審美活動狀況的反映。我們認識藝術,瞭解藝術活動,固然要考察藝術品產生的環境,探尋創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資訊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物件、以鑑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活動。

在傳統藝術研究中,往往把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和藝術欣賞者之間的一個直接環節,而忽略了“藝術傳播”這個因素。這與客觀存在的藝術傳播方式有關。現代社會中,各種傳播技術和傳播媒介被廣泛應用,隨之藝術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藝術傳播的功能及在當代藝術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凸顯出來。藝術傳播已成為藝術作品和藝術接受者之間的重要一環。

藝術接受與藝術傳播緊密相連,藝術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使藝術作品為更多的人接受,同時藝術接受又以藝術傳播為基礎。藝術接受包括對藝術作品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創作主體及藝術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一個環節。藝術接受這個環節中,藝術接受者是主體,藝術接受者根據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經驗解讀藝術作品,與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進行精神領域的交流和對話,並且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對客觀世界做出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最終體現藝術活動在人類整個社會活動中的功能和作用。

  成考藝考複習資料

一、藝術創作主要體一藝術家

(一)藝術家的概念

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他們是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類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審美需要。

藝術世界是由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眾三者共同構成的一個整體,沒有藝術家,藝術作品就無從產生,也就沒有觀眾的藝術欣賞活動。因此,瞭解藝術家及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活動是認識藝術世界的重要方面。

藝術家首先是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創造活動都是以對現實生活的審美體驗為基礎的,沒有審美體驗和實踐,就不可能成為藝術家。然而,只有審美體驗和實踐,還不能成為藝術家,藝術家必須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也就是說,藝術家還必須具備藝術創造的天賦、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根據他們的審美體驗和實踐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們通常是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因此藝術品要滿足人們不斷變化著又千差萬別的審美需要,每類每件藝術品本身必須是有特色的,與眾不同,不應重複的。這種藝術的創作就需要藝術創作者有著特別的審美眼光,而這種獨特性,要求藝術家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馬克思曾經說過:“風格就是人。”“形式是我的精神個性。”藝術家有了獨立的人格,才能創造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其次是藝術品又都是情感的結晶。創作者必須有豐富的情感才能創造出以情動人的藝術產品,否則藝術就失去了應有的光澤。再次是要有良好的修養,尤其是藝術修養,因為藝術品本身又是藝術家修養的集結和體現,藝術家的修養如何,直接關係到藝術作品的藝術性的高低。藝術家雖然有諸多以上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些條件都是在社會生活中實踐的結果。他並不比平常人有什麼神祕的東西,甚至與生俱來的先天條件,藝術家同樣是具體的和社會中的人。他不過要具備創造藝術的各種條件而已。而藝術家的生命就在於不斷地創造藝術,直到生命完結。

(二)藝術家的特性

依照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實踐活動程序的分析,人類的生產活動可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大部分,而精神生產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是物質生產的豐富與否、水平高低制約和決定著精神生產的性質,同時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且體現出與物質生產不同的特殊性。而藝術在精神產品中又有其特殊性,即藝術是一種具有審美性質的精神產品,藝術家正是這種從事審美精神生產的人。由於藝術生產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作為藝術生產創造者的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分工,例如,在戲劇、電影、電視、舞劇、交響樂等這樣一些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中,整個作品的藝術形象是由許多藝術家們組成的創作集體來共同完成的。比如,每一部影片的拍攝,都需要經過編、導、演、攝、美、錄、音、道、服等各個部門藝術工作的共同努力,才能攝製成功。一般來講,作為多次性藝術生產的表演藝術,除了需要進行一度創作(或稱作初度創作)的藝術家如作曲、作詞、編舞、編劇之外,還需要進行二度創作(或稱作再度創作)的藝術家,如歌唱演員、器樂演員、指揮家、舞蹈演員等等。這些進行二度創作或再度創作的,同樣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同樣屬於藝術家的範圍。對於同一個藝術作品,不同的表演藝術家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效果。同樣一出京劇《霸王別姬》,著名旦角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和尚小云的演出就各不相同。同樣一部由柴可夫斯基作曲的《悲愴交響曲》,由卡拉揚指揮的樂隊和由伯恩斯坦指揮的樂隊可以演奏出迥然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