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短語複習資料

教育考試 閱讀(2.6W)

要想在成考藝考中取得好成績,在成考前複習好相應的短語必不可少。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短語複習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短語複習資料

  成人大學聯考藝術考試短語複習資料

1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著名作品,作為禮器的琮、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性器物。

2 黑陶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山東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最為著名。

3蛋殼陶通常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黑陶,採用快輪成型,器壁薄如蛋殼,造型規整週正。

4 原始玉器繁榮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水平最高。

5 在商晚期的殷墟婦好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玉器。

6司母戊鼎屬商晚期青銅器,應是商王為其配偶鑄造的四足方鼎,為中國已知最大的古代青銅容器。

7 漆器指以木、竹等為胎,用大漆髹飾的器物。已知中國最早的漆器發現於河姆渡文化遺址。

8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時代屬西漢中期,墓中出土了大批的絲綢和漆器等。

9 南北朝裝飾的變化主要是植物紋樣的大量出現和題材的寫實傾向,北朝作品表現尤其明顯。這兩個變化都有西方文明東漸、佛教東傳的大背景。

10經錦與緯錦分別採用經線起花和緯線起花的技術,唐以前的中國錦主要是經錦,入唐以後,多屬緯錦。

11邢窯窯址在河北內丘,以白瓷著稱。精品釉面潔白如雪,器物一般不施裝飾。12祕色瓷特指晚唐至北宋中期的越窯貢瓷,釉面為呈色不一的青色,釉質溫潤如玉。

13長沙窯窯址在長沙市望城縣,器物以青釉為主,裝飾手法以彩繪最具代表性。

14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釉面彩色斑斕,常裝飾華麗。

15唐代銀器常為在主要裝飾部位鎏金的金花銀器,金銀交輝,華美異常。

16香囊通常指一種設計巧妙的金屬焚香器具,今見的作品多為唐代的銀器。

17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以白瓷著稱,器物釉色乳白,鼎盛於北宋,影響很大。18鈞窯窯址在河南禹縣,以燒造窯變釉器物著稱。

18建窯窯址在福建建陽,以燒造黑釉碗、盞等茶具著稱,南宋時期鼎盛。

19刻絲又作“緙絲”、“克絲”等。以通經斷緯方法織成,宋代開始成為文明中心地區的絲綢精品。

20納石失是波斯語金錦的音譯。在中國,特指元代的一種金錦。圖案以金線織 出,富麗華美。

21朱碧山是元代著名的銀匠。

22陸子剛是明代蘇州著名的玉工,他還有一些作品傳世。

23紫砂陶是江蘇宜興燒造的一種細陶器。一般不施釉,器物多為造型考究、陶色美觀的茶壺。

24古彩即清以來的五彩瓷器。圖案多用單線平塗法繪成,色彩濃豔,故又稱“硬彩”。

  成考藝考概念複習

1、藝術體驗

是一種活躍的、豐盛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準備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體驗活動可以說是藝術創作準備階段,它可能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藝術體驗包括材料儲備、藝術發現與創作動機三個階段。

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所獲取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粗糙的刺激和資訊。俄國著名作家岡察洛夫曾經說過:“我只能寫我體驗的東西,我思考過和感覺過的東西,我愛過的東西,我清楚地看見過和知道的東西,總而言之,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常在一起的東西。”【可作為“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論據”】

2、藝術發現

藝術發現是作家在內心積累了相當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無意識地依據自己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趨向,對外在事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一種獨特的領域。藝術發現又被稱為“藝術家的眼睛”。

3、藝術構思

有了藝術體驗,並萌發了創作慾望,正式的藝術創作就開始了,這也就是藝術構思。藝術構思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精神活動,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是藝術家在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會了藝術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了主體和客體統一、現象和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藝術構思的'方式有:整合,突出和簡化,變形和陌生化,移情。

4、變形和陌生化

變形:是指藝術家在構思中極大地調動想象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事理創造意象的方式。變形之後的形象和事件在表面上看雖然與實存的現實有著極大的差異,但是在實質上仍然是現實的反映,它其實是對現實的一種特殊的綜合。變形這種藝術構思的方式在神魔小說、科幻小說和現代派的作品中運用的非常多。《西遊記》《變形記》

5、藝術傳達

藝術傳達活動是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藝術創作的最終成果是藝術作品。藝術家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必須通過各種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才能形成藝術作品。因此,藝術傳達活動在藝術創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離開了藝術傳達,再好的體驗與構思也得不到體現,無法讓其他人欣賞,只能仍然停留在藝術家的頭腦之中。

6、審美想象

客觀事物在人腦中形成的影像需要對這個影像進行一系列的改造使其豐滿化和完善化,這就是在審美想象這一環節所要完成的。所謂審美想象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有目的的組織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或情景的過程。審美想象是藝術家從事創造活動以及獲得審美經驗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7、集體無意識

是榮格全部理論的中心範疇,也是他原型美學的前提性假設。他把意識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只要是一些我們曾經意識到,但以後由於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了的內容”,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卻“從來就沒有出現在意識之中,因此也就從未為個人所獲得過,它們的存在完全得自於遺傳”。簡言之,集體無意識是唯一依賴遺傳,不依賴個人經驗而獨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種難以計數的千百億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沉積物。這種遺存既包括了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也包括了文化歷史上文明的積澱。是“人類遠古的深層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世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體驗,是一種最深遠、最古老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

榮格說過:“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他認為《浮士德》“《浮士德》是什麼?它本質上是個符號,這意思並不是說他所指出的東西是眾所周知的隱喻,而是說它所表現的只是早就存在於德國人靈魂中的一些深奧的東西,歌德只不過是幫助它呈現出來而已。”

  成考藝考複習筆記

在藝術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蘊含於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而理性則是指通過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現出的思想內涵。藝術作品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一方面,藝術作品表現為感性形式與理性內涵的統一;另一方面,藝術作品還表現為情感因素與理性精神的統一。

首先,藝術作品是感性形式與理性內容的辯證統一。這一點正是藝術區別於宗教、哲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確實,雖然藝術作品呈現給人們的,總是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具有明顯的感性特徵,但是,在藝術作品的感性形式中又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例如,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的代表作品《格爾尼卡》,這幅畫把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熔於一爐,在這幅畫中,畢加索調動了各種技法,運用了立體主義的變形和任意組合的手法,也採用了超現實主義的誇張、象徵等造型手法,全畫只用黑、自、灰三色,強調悲劇的氣氛和複雜的象徵。畢加索創作這幅畫,是為了抗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野蠻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這幅畫中心形象是一匹受傷的馬,正在發出痛苦的哀鳴,這是慘遭法西斯血腥屠殺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徵,畫面左上角一隻正在獰笑的牛頭,是獸行、殘暴與黑暗的象徵。此外,為了表現人民的苦難和法西斯的暴行,畫面上還有被殺的戰士手執斷劍,有婦女抱著死去的孩子,還有各種象徵的形象如一個頭部,一隻手臂把燈盞伸向前方,以及如像眼睛的太陽等等。畢加索在這幅畫的感性形式中蘊藏著深刻的理性內容,它強烈地體現出畫家鮮明的愛憎情感。據說,當德國法西斯佔領巴黎之後一位德國軍官在看到這幅畫之後問畢加索,這是不是他畫的,畢加索憤怒地回答道:“這是你們的作品!”

藝術作品中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除我們前面所論述的感性形式與理性內容的統一之外,又表現為藝術作品中情感因素與理性精神的統一。關於情感在藝術作品中的存在及作用,古今中外理論家、藝術家談了不少,我們在前面也多有涉及,這裡重點談的是情感因素與理性精神的結合及互相作用。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造時,確實是飽含情感的,但這些情感因素決非隨意發散,它不能脫離思想和理智而常常受理性的制約,在情感中包孕著理性,以理性駕馭情感,情、理交融中形成理趣。.使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藝術家個人的情感突破狹隘的範圍昇華為社會的、時代的、民族的乃至全人類的普遍感情。唐初四傑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盡朋友之間哀傷離別的情感,卻又不是悲悲切切小兒女式的泣訴,而是在依依惜別的情感傳遞中,以理智的清醒開闊了友情的時空,一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既有對深厚友情的難以割捨,又有對真摯情意的堅信不移,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使送別的感情由衷傷而騰躍到對理想化的人格美的祝福,而其中情感與理性的完美結合,也使這首小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藝術作品中情感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儘管在不同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形態並不一樣,但卻是一切藝術作品都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方面,藝術中的情感往往是融匯了理解因素的情感,另一方面,藝術中的思想也必須寓於題材和形象之中,力求取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