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企業資訊管理師>

供應鏈體系與設計的步驟

企業資訊管理師 閱讀(3.22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打過交道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可以分為命題和非命題。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應鏈體系設計的步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供應鏈體系與設計的步驟

供應鏈體系設計的步驟

供應鏈系統是指為終端客戶提供商品、服務或資訊,從最初的材料供應商一直到終端使用者的整條鏈上的企業的關鍵業務流程和關係的一種整合。供應鏈體系設計有哪些步驟呢?

第一步是分析市場競爭環境

目的在於找到針對哪些產品市場開發供應鏈才有效,為此,必須知道現在的產品需求是什麼,產品的型別和特徵是什麼。分析市場特徵的過程要向賣主、使用者和競爭者進行調查,提出諸如使用者想要什麼、他們在市場中的分量有多大之類的問題,以確認使用者的需求和因賣主、使用者、競爭者產生的壓力。這一步驟的輸出是每一產品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場特徵,同時包括對市場不確定性的分析和評價。

第二步是總結、分析企業現狀。

主要分析企業供需管理的現狀(如果企業已經有供應鏈管理,則分析供應鏈的現狀),這一個步驟的目的不在於評價供應鏈設計策略的重要性和合適性,而是著重於研究供應鏈開發的方向,分析、確定、總結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供應鏈設計的阻力等因素。

第三步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供應鏈設計專案,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是根據基於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提出供應鏈設計的目標。

主要目標在於獲得高使用者服務水平和低庫存投資、低單位成本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同時還應包括以下目標:

1.進入新市場。

2.開發新產品。

3.開發新分銷渠道。

4.改善售後服務水平。

5.提高使用者滿意程度。

6.降低成本。

7.通過降低庫存提高工作效率等。

第五步是分析供應鏈的組成,提出組成供應鏈的基本框架。

供應鏈中的成員組成分析主要包括製造工廠、裝置、工藝和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使用者的選擇及其定位,以及確定選擇與評價的標準。

第六步是分析和評價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能性。

這不僅僅是某種策略或改善技術的推薦清單,而且也是開發和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第一步,它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為開發供應鏈提出技術選擇建議和支援。這也是一個決策的過程,如果認為方案可行,就可進行下面的設計;如果不可行,就要重新進行設計。

第七步是設計供應鏈,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供應鏈的成員組成(供應商、裝置、工廠、分銷中心的選擇與定位、計劃與控制)。

2.原材料的.來源問題(包括供應商、流量、價格、運輸等問題)。

3.生產設計(需求預測、生產什麼產品、生產能力、供應給哪些分銷中心、價格、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和跟蹤控制、庫存管理等問題)。

4.分銷任務與能力設計(產品服務於哪些市場、運輸、價格等問題)。

5.資訊管理系統設計。

6.物流管理系統設計等。

在供應鏈設計中,要廣泛地應用到許多工具和技術,包括:歸納法、流程圖、模擬和設計軟體等。

第八步是檢驗供應鏈。

供應鏈設計完成以後,應通過一定的方法、技術進行測試檢驗或試執行,如不符合要求,返回第四步重新進行設計;如果沒有什麼問題,就可實施供應鏈管理了。

供應鏈方案設計

基於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鏈設計步驟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

(一)分析核心企業的現狀

本階段的工作主要側重十對核心企業的供應、需求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如果核心企業已經有了自己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則對現有的供應鏈管理現狀進行分析,以便及時發現在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說哪些方式己出現或可能出現不適應時間發展的端倪,同時挖掘現有供應鏈的優勢。本階段的目的不在於供應鏈設計策略中哪些更重要和更合適,而是著重於研究供應鏈設計的方向或者設計定位,同時將可能影響供應鏈設計的各種要素分類羅列出來。

(二)分析市場競爭環境

通過對核心企業現狀分析,瞭解企業內部的情況;通過市場競爭環境的分析,知道哪些產品的供應鏈需要開發,現在市場需求的產品是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屬性,對已有產品和需求產品的服務要求是什麼;通過對市場各類主體,如使用者、零售商、生產商和競爭對手的專項調查,瞭解到產品和服務的細分市場情況、競爭對手的實力和市場份額、供應原料的市場行情和供應商的各類狀況、零售商的市場拓展能力和服務水準、行業發展的前景,以及諸如巨集觀政策、市場大環境可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等。

(三)明確供應鏈設計目標

基於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鏈設計的主要目標在於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快速有效的使用者服務、低成本的庫存投資、低單位成本的費用投人等幾個目標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地避免這幾個目標之間的衝突。同時,還需要實現以下基本目標:進人新市場;拓展老市場;開發新產品;調整老產品;開發分銷渠道;改善售後服務水平;提高使用者滿意程度;建立戰略合作伙伴聯盟;降低成本;降低庫存;提高工作效率:在這些設計目標中,有些目標很大程度上存在衝突,有些目標是主要目標,有些目標是首要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層級和重要程度隨不同企業的其體情況而有所區別。

(四)分析供應鏈組成

本階段要對供應鏈上的各類資源,如供應商、使用者、原材料、產品、市場、合作伙伴與競爭對手的作用、使用情況、發展趨勢等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可能對供應鏈設計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對每一類因素產生的風險進行分析研究,制訂規避風險的各種方案,並將這些方案按照所產生作用的大小進行排序。

(五)提出供應鏈的設計框架

分析供應鏈的組成,確定供應鏈上主要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描繪出供應鏈物流、資訊流、資金流、作業流和價值流的基本流向,提出組成供應鏈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中,供應鏈中各組成成員如生產製造商、供應商、運輸商、分銷商、零售商及使用者的選擇和定位是這個步驟必須解決的問題,另外,組成成員的選擇標準和評價指標應該基本上得到完善。

(六)分析評價供應鏈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供應鏈設計框架建立之後,需要對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行性、功能可行性、運營可行性、管理可行性進行分析和評價。這不僅是供應鏈設計策略的羅列,而且是進一步開發供應鏈結構、實現供應鏈管理的關鍵的、首要的一步。在供應鏈設計的各種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核心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對產品和服務發展戰略的要求,為開發供應鏈中技術、方法、工具的選擇提供支援。同時,這一步還是一個方案決策的過程,如果分析認為方案可行,就可繼續進行下面的設計工作;如果方案不可行,就需要重新進行設計。

(七)調整新的供應鏈

供應鏈的設計方案確定以後,這一階段可以設計產生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新供應鏈。因此,這裡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主要有:供應鏈的詳細組成成員,如供應商、裝置、作業流程、分銷中心的選擇與定位、生產運輸計劃與控制等;原材料的供應情況,如供應商、運輸流量、價格、質量、提前期等;生產設計的能力,如需求預測、生產運輸配送、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和跟蹤控制、庫存管理等;銷售和分銷能力設計,如銷售/分銷網路、運輸、價格、銷售規則、銷售/分銷管理、服務等;資訊化管理系統軟、硬平臺的設計;物流通道和管理系統的設計等。在供應鏈設計中,需要廣泛地應用許多工具和技術,如歸納法、流程圖、模擬模擬、管理資訊系統等。

(八)檢驗供應鏈

供應鏈設計完成以後,需要對設計好的供應鏈進行檢驗。通過模擬一定的供應鏈執行環境,藉助一些方法、技術對供應鏈進行測試、驗證或試執行。如果模擬測試結果不理想,就返回第五步重新進行設計;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正式實施。

(九)比較新舊供應健

如果核心企業存在舊的供應鏈,通過比較新舊供應鏈的優勢與劣勢,結合它們執行的現實環境的要求,可以需要暫時保留舊的供應鏈上某些不科學或不完善的作業流程和管理流程,待整個市場環境逐步完善時再用新供應漣上的規範流程來取代。同樣,儘管新的供應鏈流程採用科學規範的管理,但在有些情況下,它們取代過時的陳舊的流程仍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比較核心企業的新舊供應鏈,有利於新供應鏈的有效執行。

(十)完成供應鏈設計

供應鏈的出現必然帶來供應鏈的管理問題。不同特徵的供應鏈的管理特徵、內涵、方法及模式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