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IT企業九大裁員招式及專家稱要善待裁員心理問題

職場 閱讀(8.73K)

7月16日,英特爾向全球公佈了2002年第2季度業績報告,同時宣佈“公司將自然減員”。英特爾中國公司解釋說,所謂“自然減員”,就是因公司總體戰略的調整,一些工作的重要性相對減弱,促使員工選擇自動離職。該公司公關部經理劉婕告訴記者,英特爾計劃在全球範圍內“自然減員”4000名,並在今年年底結束此項工作。當問到中國地區減員比例時,她說,中國市場要好於其他地區,比例會小一些,但具體多少,現在也說不好。

IT企業九大裁員招式及專家稱要善待裁員心理問題

自去年以來,裁員風暴席捲全球。如全球著名的電信巨人朗訊公司在全球裁減1.6萬名員工;通用電氣在未來兩年內可能裁掉7.5萬名員工;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3年內將在全球裁員2.6萬人,在國內,以聯想為代表的IT企業也期待通過裁員“瘦身”增加效益、促進發展,實現新聯想戰略。

九大裁員招式

對於裁員,企業各出奇招,方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大致有九類。

●“一小時走人”型

去年新浪裁員可謂“快刀斬亂麻”。從早上開始,整個裁員僅用了一天時間,而全部被裁人員達六七十人,被裁的員工是被電話通知到的,然後與相關人士約一個時間到辦公室進行短暫的面談。“當員工被通知已經被裁掉後,有一個小時時間收拾自己的物品。”有關人士分析,這樣既可以動靜小,又可以防止公司的資源外洩。

●“先贈書後裁人”型

北京一家系統整合公司給每個員工發了名叫《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書。故事告訴人們“一個在工作或生活中處理變化的絕妙方法”。得到此書的第二天,公司的400名員工就突然接到裁員的通知。《誰動了我的乳酪?》成為去冬北京IT圈的精神教科書。

●“不當面告知”型

英國一家高科技公司召集全體員工開會,宣佈要裁減15名員工,讓大家開完會後回到辦公室,那些收到電子郵件的人就被解僱了。公司發言人稱,他們考慮了好幾個星期才想出這個辦法,他說:“我們想出好幾種通知被解僱人員的方法,但都無法恰當地安撫每一個人。我們認為最合適的方法就是使用電子郵件。”

●“人員優化”型

聯想裁員使其成為中關村最後一個被攻破的堡壘。聯想在新浪網上就企業裁員一事發表宣告。宣告中避而不談裁員,而代之以“人員優化”。此次“優化”的幅度為5%,全年“優化”幅度將達到10%。而聯想旗下的FM365網站,則大幅“優化”達30%。聯想進一步解釋說,這是每年都會進行的末位淘汰和“人員優化”,屬“正常調整”。

●“樹倒猢猻散”型

“找到啦”網站的裁員最具戲劇性。起初由原來的40多名員工裁至4人,又從4人裁至1人,總經理成了“光桿兒司令”,到最後連總經理也不承認自己的CEO身份,而以原CEO身份接受媒體採訪。因裁員引發的糾紛,“找到啦”員工將公司推上仲裁庭。這位原CEO說:“我覺得我們不是裁員,裁員表明企業還要再做下去,而‘找到啦’已經不打算再做了。”

●“自然減員”型

本文開篇提到的英特爾裁員計劃就屬於“自然減員”型。因公司業務的轉型而在人力資源上做相應的調整。北京一家軟體公司研發部總經理張剛告訴記者,原先在公司發展計劃中,不僅做企業資源計劃(ERP),同時還做政府這一塊(即OA),隨著業務的開展,公司發現做政府不是強項,需要集中做企業和行業,於是最終砍掉OA業務,分拆給另一家分公司去做。業務方向的調整必然就涉及到人員的去留問題。另外,在公司的併購和整合過程中也會淘汰一部分人。

●“換血”型

這幾年銀行大幅裁員使銀行的`“金飯碗”從此打破了。其實,銀行大幅裁員的同時都在不同程度地輸入新鮮“血液”,要求新員工的學歷都在本科以上。工商銀行的一名員工這樣闡述他們的人力資源計劃:“工商銀行計劃在三四年內完成人的置換,即在不斷裁員的同時適當地接受高學歷的新成員,使銀行的人才結構、學歷等有一個大的提升,但‘裁員’還會一直進行下去。”

●“帶薪離職”型

其實,在國內還在操作著種種生硬的裁員方式時,國外已經有了各種更好的裁員新招。例如,美國一家知名的顧問公司試行一種“自由離職”措施,按照規定,員工可以自由選擇6至12個月的長假期,在放假期間,員工可以領取20%的工資以及其他各種福利,等經濟好轉時,員工可再回到工作崗位。思科公司還推出一個裁員新招,讓其加州總部的被裁人員到公司相關的慈善機構工作一年,工資及各項獎金照發不誤。

●“提前退休”型

日本企業紛紛設立鼓勵提前退休和自願退休制度,對響應者在經濟上予以一定的補償。松下公司從去年9月起開始接受具有10年以上工齡、58歲以下的職工提前退職報名,據說到目前報名人數已達8000人。

裁員不要硬邦邦

裁員無論對企業還是員工個人來說都是一次考驗和較量。對於被裁員工,人力資源部門一般要走三個步驟”,朗訊人力資源總監林鋼說:“首先是經濟上的補償,其次是為被裁員工尋找再就業的機會,最後是要對被裁員工通過他們的直線主管給予心靈上的安撫,減少他們的痛苦。”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實施裁員的公司,正盡力在冷酷的裁員中融入情感的一面。人性化的裁員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採用。零點調查公司董事長袁嶽認為,做好裁員工作不僅是企業的良心問題,也是企業的一種責任,如果我們從一個長期的消費觀點看,老闆要求員工每天不要玩,而且最好是看到員工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因為老闆是處於消費勞動力的狀態。但企業不僅應該消耗人力,也應當注意適當地培植人力,即使裁員,也應當多從提供適當的再培植的角度,幫助被裁員工。裁員對於企業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要發揮好這種作用,還得考慮裁員的藝術,同樣是裁員,如果沒處理好裁員中的問題,其結果是適得其反。

看看摩托羅拉是如何裁員的。

摩托羅拉先把員工召集起來,告訴他們需要裁員多少,最後落實到每個部門需要幾個離職。整個過程讓大家知道,離開的員工相當無奈,但也很感激摩托羅拉對他們的照顧。隨後,人力資源部單對單再進行溝通,溝通的過程中會提到工作的交接、職位被削減的原因等情況。一個部門削減,這個部門可能會推薦人到另外的部門去,先內部消化。把公司內部所有的空缺拿出來,如果有吻合的員工,就讓他來面試。還要建議員工準備一份簡歷,內外部兩條腿走路。對於那些有出國深造打算的員工,公司還會給他們安排相關諮詢服務。

善待裁員中的心理問題

就裁員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本報日前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講師、北京易普斯企業諮詢服務中心高階顧問張西超先生。

記者:裁員對人的心理會產生什麼影響?

張西超:裁員對個人信心是一種打擊,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因為企業裁員一般都跟績效有關,雖然限制裁員的部門,但實際上還是裁那些表現相對不佳的員工。被裁員工通常會認為:我還是不行,不然公司不會裁我。

記者:這種情況是不是表現得很突出?

張西超:表面上不是很明顯,但在心理上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對人的影響會很大。被裁員工往往表現出憤怒的情緒,還有些人採取否認的行為,比如公司通知他明天不用上班了,但他不接受這個事實,第二天照樣出門上班,下班時間再回家,至於去哪兒他自己也不知道。面對被裁的打擊,通過否認找到一點心理平衡。

記者:有沒有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

張西超:有的採取報復行為,在裁員過程中一些執行者不懂得說話技巧和心理上的溝通,直來直去,比如說:“你幹得不怎麼樣,你走人吧。”這種粗暴的裁員方式讓被裁者很難接受。

記者:如何做好裁員工作對國內企業來說是不是一個新課題?

張西超: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在裁員方面我覺得現在國內做得很不夠,有些方面甚至是空白,也有一些企業做了相關工作,但做得不夠專業。我們的工作就是教會裁員執行者怎樣去跟被裁的人溝通,如何面對不同的反應,如憤怒、爭辯、沉默、悲傷等。

記者:裁員對留下的人是不是也有影響?

張西超:那當然。畢竟裁掉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對留下員工的消極影響,整個心理一下變得沉重了,士氣也受到影響。所謂感同身受,並直接會對組織的信任和工作的安全感產生懷疑。

記者:被裁員工在得知自己被裁時需要注意什麼?

張西超:我覺得被裁員工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眼界要放得開闊一點,不要做一些簡單的邏輯推理,不要認為自己不行了。第二,在這個過程中,你無論否定什麼也好,但千萬不能否定自己。人生下來都是有價值的,而且有潛能的。有些人痛苦不是因為失去了眼下的工作,而是因為失去了自身的價值。第三,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認為這件事無所謂,那你就繼續去找工作。如果這件事對自己還是有影響,那你就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找人溝通,把不好的情緒處理掉。更有效的辦法是求助於“員工幫助計劃”(EAP),我參與了朗訊去年在中國的裁員工作,“員工幫助計劃”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四,在裁員之後,不一定馬上去找工作,不要有“沒有工作就是一個失敗的人”的想法。可以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第五,儘量去找一些心理專業人士溝通,如EAP專家、心理醫生等。

記者:像這種心理輔導真的有幫助嗎?

張西超:其實,除了幫他再找一份工作外,在被裁員的過程中,最有力的幫助就是心理諮詢。因為很多問題都是跟自身的心態有關係,讓他調整好心態,怎樣去看待這個事情,怎樣重新獲得自信,這裡也包括積累的很多有害的情緒怎麼樣去宣洩,這些都是心理諮詢可以提供的幫助。

記者:在心理方面,裁員單位要注意哪些問題?

張西超:裁員單位要做好與心理有關的各個環節的工作,比如裁員溝通,如何告訴他才好。這是企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說得好,裁員就很順;說不好,可能會出問題。在這個環節當中還要注意時間的安排、談話的語氣,以及如何面對各種各樣的反應等。我們會教給執行者反覆講這樣一句話:“我知道這對你來說非常困難。”另外,在房間的佈置上,會放點紙巾,給被裁者倒一杯水等,然後運用一些如同感、促進、鼓勵等心理技術,同時告訴他這是一個最後的決定,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不能表現出惻隱之心給被裁者希望。因為我們也對執行者做過心理分析,發現有的執行者心太軟,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