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大學聯考必備重點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1.88W)

對於歷史大學聯考的複習,考生要整理一條知識鏈,要學會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為大學聯考考查的內容是比較多的,考生需要複習的知識點也因此增加不少。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大學聯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歷史大學聯考必備重點知識點歸納

  歷史大學聯考難點知識

1、怎樣理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劇的表現

(1)不平衡的表現

①經濟上: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生產超過英法,居世界第二。

②政治上:政治民主制發展不平衡,英法資產階級民主制較為完善,而德、日、俄人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建專制統治。

③對外關係上:英法擁有較多殖民地,而德國很少。

(2)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源於普法戰爭,法要復仇,德要遏制法。

俄奧矛盾:為爭奪巴爾幹半島。

英德矛盾: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地——主要矛盾。

(3)矛盾焦點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2、正確理解第一次民辦大戰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

(1)從戰爭的起因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

(2)戰爭過程中,各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戰爭目標和瓜分領土的要求,露骨地顯示了這次戰爭的侵略性質。如德國要求奪取英國、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把勢力擴張到南美,同時擴大其在巴爾幹的勢力。英國的目的是為了打敗德國,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為了搶佔德國在中國和太平洋的勢力範圍和殖民地等等。

(3)從戰爭的結果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中,巴黎和會的召開就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宰割、掠奪。比如《凡爾賽和約》《色佛爾條約》等。

3、兩次世界大戰的異同

(1)原因

①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展開激烈鬥爭而引起的。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個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進行瘋狂的軍備競賽,巴爾幹地區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和火藥桶。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是此次戰爭的導火線。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起嚴重的政治危機。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

(2)性質

①第一次世界大點始終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3)後果

①兩次世界大戰均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和災難。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摧垮了四個大帝國(俄國、德意志、奧匈帝國、土耳其),削弱了英、法、意等帝國主義國家,另一重要結果就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削弱了英法兩國,使歐亞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社會主義力量壯大;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戰後殖民體系崩潰;戰爭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

④兩次世界大戰均使歐洲遭到削弱,一戰後的丹爾賽—華盛頓體系,動搖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則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4、聯合國和國際聯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及形成原因

(1)不同作用:①雖然都把維護世界和平問題擺在首位,但國際聯盟作為維護帝國主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戰;聯合國則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②國際聯盟高舉反共反民族獨立旗號,對蘇俄等國無產階級革命及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橫加干涉。聯合國則將兩種社會制度的和平共處納入國際體系。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起了推動作用。同時,聯合國在處置戰敗國時按民主原則,具有進步意義。③國際聯盟一直為大國所操縱,無視弱小民族利益;70年代以後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原因:①建立的基礎不同,國際聯盟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而聯合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②組織方式不同,國際聯盟排除了蘇俄等國,為帝國主義大國所操縱;聯合國則具有廣泛性,容納了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③國際形勢特點不同,二戰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亞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極大地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

5、從美蘇關係的變化看國際關係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美蘇的關係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在蘇維埃俄國成立之被,美積極參與對蘇俄的干涉,妄圖將其消滅掉,二戰中在面臨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脅下,雙方聯合在一起,結成反法西斯同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雙方合作的基礎隨之消失,意識形態和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重新主宰了雙方關係,國家利益使二者由戰時的盟友變成了戰後的敵人。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係的關鍵因素,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6、如果理解區域性戰爭對世界的威脅

通過印巴戰爭、兩伊戰爭,認識到隨著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趨向緩和,但天下並不太平,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國際舞臺上到處施威,企圖獨霸世界;二是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以來抑而未發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隨時爆發而導致的區域性戰爭和衝突不斷。

7、如何理解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潮流

世界當代歷史處於一個改革和發展的新時期,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的主潮流。和平潮流體現了當代世界爭取獨立和平等、反對霸權、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世界戰爭的潮流。發展潮流主要指調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動經濟現代化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潮流。

表現為: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趨勢。

(2)社會主義國家在重重阻力中推進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趨勢。

(3)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經濟改革,走出了“脫貧”的道路,逐步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國。

(4)現代化發展中的世界經濟多樣化統一,呈現出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和一體化發展趨勢、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趨勢和世界經濟發展區域化趨勢並存。

(5)現代化發展中,世界經濟重心呈現由大西洋地區向兩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區擴散的趨勢。

(6)現代化發展中,新科學技術革命對社會發展的程序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大學聯考歷史易錯知識點

1.漢代新儒學

【錯因】誤認為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孔子的“儒學”。

【正確理解】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根本目的在於它適應了中央集權和國家大一統的需要,已經與先秦儒學大有不同,實際上是“外儒內法”。董仲舒在繼承先秦儒學精華的基礎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揚“君權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的君主統治秩序,神化了皇權的同時,也塑造了對君主權力進行約束的“天”的形象。這一思想適應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漢武帝確立為正統思想。

2.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的思想

【錯因】認為黃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正確理解】黃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由於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尚處於萌芽階段,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只是著眼於對黑暗現實的揭露,並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更沒有提出廢除封建制度的主張,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修齊治平”的儒家傳統思想範疇,因此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絕不能等同於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3.中國近代民主思想與明清之際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錯因】認為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際帶有民主色彩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正確理解】明末清初,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構築了帶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可以將其看作我國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但是它與近代民主思想有著根本的區別。中國近代民主思想是從西方引進的,它是近代中國先進人士學習西方的產物,是中國資產階級變革社會的思想武器。

4.林則徐與魏源的歷史地位

【錯因】對二者的歷史地位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瞭解並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率先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礎上著《海國圖志》,進一步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思想。

5.洋務派和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

【錯因】對二者的關係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洋務派繼承了林則徐、魏源等人“師夷長技”的方略,並將其付諸實踐,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早期維新派大多來自洋務派,洋務派成員在興辦洋務的過程中,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對封建制度的尊奉產生了動搖,他們一方面繼承了洋務派“師夷長技”和“中體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側重於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張“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以商戰保國,以制度強國。

6.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

【錯因】錯誤地認為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對立的。

【正確理解】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雖然具體主張不同,但都屬於資產階級政治派別。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

7.維新變法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錯因】不理解二者對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正確理解】在維新變法運動中,康有為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體現了借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變法的合理性,通過改良儒家思想達到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目的;而陳獨秀、李大釗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則呈現出不同的做法,他們猛烈抨擊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在運動中存在著絕對肯定西方文化、絕對否定儒家思想的錯誤偏向。但無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還是激進派,雖然對待儒家思想的立場截然不同,但其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8.三大政策與新三民主義

【錯因】認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義。

【正確理解】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奮鬥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相互依託,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誌、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

  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一、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採眾家、積極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基礎);君權神授;大一統;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人倫道德標準,”王道之綱”。

【注】天人感應思想:一方面是將君主作為最高象徵;一方面制約君主.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新儒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宣揚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內法,兼採各家思想,儒學披上神學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從此儒學在政治上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採納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動重視教育的文化風尚。

④利用王權對思想進行干預,禁錮了文化思想發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發展。

二、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危機出現)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重新光大)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4、宋代重文,學術氛圍活躍。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1)內容: “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南宋後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③流傳到外國,影響深遠。

2、陸王心學

(1)內容:

南宋,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進行內心反省)

明中期,王陽明:

①“致良知”,內心反省,克服私慾

②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消極: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同異之處:

同:

①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的”仁”“禮”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都強調社會秩序。

②影響:有助於維護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積極影響。

異:

①宇宙構成: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個方面構成的,是客觀

唯心主義觀點;心學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是主觀唯心主義觀

點。

②道德主張:理學主張人應該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範;心學則主張人應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