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8歷史大學聯考必備的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3.01W)

2018年的大學聯考即將來臨,同學們一定在辛苦奮戰吧?文科的學生在複習文綜的時候,要特別重視歷史的複習,歷史科目的是 需要鞏固很多知識點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2018歷史大學聯考必備的知識點歸納

  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先秦儒家與兩漢經學

一、孔孟之道

(一)孔子創立儒家學派:

1、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春秋時期,社會處在變革、轉型階段,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針對禮崩樂壞、動盪紛爭的現狀,提出了一系列治國救世的主張。

2、孔子的主張:

①“禮”,重建周禮的權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則,以“禮”的規範約束人們的一切言行,使社會成員安分守己,恪守傳統的等級秩序。

②“仁”,“復禮”的關鍵在於“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為“仁”之本應從最親近的血緣關係入手,然後由近及遠,推而廣之,實現社會秩序的安定與人際關係的和諧。

③“義”,孔子以“義”作為判斷所有事物的價值標準,人們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規範和“仁”的精神,就是“義”。正人君子應重義輕利。

3、評價:

保守的一面:面對春秋以來的`社會大變革希望通過恢復過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來實現治國救世,且強調等級制度。

積極的一面:重視倫理道德和個人修養,實現社會的安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對當今建立和諧社會有借鑑意義。

(二)孟子繼承發展儒家學說

1、背景:戰國時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

2、孟子的主張:

①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是儒家道德準則仁、義、禮、智的基礎與開端。

②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③將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希望統治者以民為本,推行仁政,結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創立,孟子繼承發展的儒家學說,後人習稱“孔孟之道”。

3、評價:

“仁政”的主張是當時抑制統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慮到下層民眾的需要,被廣泛認同。但孟子的“民本”觀念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

(三)荀子的思想

①從“性惡論”出發,

②更注重外在的社會規範和刑罰制度對人的制約作用,

③政治上主張禮法兼治、王霸並用。

二、儒學的經學化

1、背景:

①漢武帝繼位後,銳意進取,經營開拓,需要積極有為的思想學說為其治國安邦提供理論依據,這成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機。

②漢儒大家董仲舒,他兼採陰陽五行學說,形成新的儒學體系。系統提出“天人感應”之說,將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學說神聖化。政治上倡導“君權神授”,認為天子受命於天,所以臣民必須服從天子;同時天又對天子進行監督考察。倫理上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將仁、義、禮、智、信視作為人處世永恆的道德準則。後人習稱“三綱五常”。順應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一統”的主張,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思想上的統一維護政治上的統一。

2、儒學在各家學說中獲得“獨尊”地位:儒學的經學化

①儒家典籍被稱為“經”,解釋和闡發儒家經典成為專門的學問,稱為“經學”。

②武帝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設立五經博士,專事儒經的研究與傳授。

③在長安興辦太學,教授五經,入學者完成學業經考試合格,即可擔任官職。郡縣也建立地方學校,配有經師授學,以培養官吏的後備人選。

3、影響:

①由於經學的研習、傳授位學者的入仕開闢了通途,因此通經致用成為文人學士的普遍追求。

②漢代以來,儒學逐漸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和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廣泛而深遠。

  大學聯考歷史常考知識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祕色彩

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物件——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於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侷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目的:

加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製;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係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並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併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佈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於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權,集於中央 中央大權,集於皇帝

②皇權至上

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聖)

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 制、詔 、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並的地區設郡縣

②秦統一後,通知區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