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小結

校園 閱讀(1.47W)

歷史被認為是大學聯考文綜科目中最難的一門,其實歷史大學聯考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恐怖,備考期間我們主要把基礎的知識點弄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小結

  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1、分封制的影響

(1)西周初期對當時的影響

①周天子具有較高的權威。分封制起到了拱衛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

②西周後期,分封制逐漸瓦解,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2)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①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血緣關係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國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於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

③中國的地名簡稱很多源於西周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2、宗法制的影響

(1)對當時:保證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及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對後世

①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於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響了後世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祭祀、修訂家譜、追根尋祖等社會習俗。

③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係,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

3、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

(2)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特點、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禦天災人禍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為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4)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社會的動盪及嚴重的自然災害。

4、《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為後來的現實主義詩歌提供了範例。

(2)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被歷代詩人不斷學習和發展,成為中國詩歌創作特有的民族藝術特色。

(3)《詩經》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5、從時代背景角度說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張的特點

(1)儒家的孔子主張“仁”、克己復禮,反映了面對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社會矛盾劇烈,希望緩和社會矛盾,繼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願望;戰國時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別主張“仁政”“仁義” ,反映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調和階級矛盾、改造社會的願望。

(2)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治,代表了戰國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主張

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願望。

(3)道家主張“道”和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社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面對諸侯爭霸、割據林立,一種消極情緒與應世的態度。

(4)戰國時期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6、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評價

(1)孔子:“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也體現出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恆的價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與民,省刑罰,薄賦斂”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荀子: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係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論。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徵

(1)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都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定和運轉。各個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於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

(2)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為以後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開創了模式。

8、先秦貴族政治與秦朝官僚政治的差異

(1)概念內涵:先秦貴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上、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系;官僚政治是秦朝開始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的中央集權、地方服從的政治體系。

(2)政治體制:西周分封制與貴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權家族制擴大化的結果。宗法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結合,是已取得統治權力的宗族在擁有一個共主的基礎上,其他家族成員共同享有對整個國家的統治權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權為核心、以官僚製為載體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中央統一管轄的郡縣制取代了層層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將地方的治民權與土地權分離,地方政府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權。

9、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

(1)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2)漢代 “開關樑,弛山澤之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3)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和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 (4)兩漢時期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發展起來。

  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點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題術語]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點有嫡長子繼承製、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於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係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答題術語]

(1)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擺脫了血緣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權統治。

(2)秦漢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書省、樞密院並重,直至明清廢除丞相,設立內閣、軍機處,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3)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推動了秦漢至明清統治者採取措施調整地方機構。從分封制、郡國並行制、行省制再到權分三司,體現了地方日益聽命於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趨勢。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答題術語]

(1)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

(2)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絡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3)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農耕文明下的農業和手工業

[答題術語]

(1)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奠定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

(2)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冶金、制瓷、紡織一個領域手工業成就突出。

(3)兩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和經濟政策

[答題術語]

(1)商朝出現職業商人.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晶市場和大商人。

(2)秦漢時期.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經商活動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

(3)宋代商業環境相對寬鬆;商品種類迅速增加;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4)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5)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認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答題術語]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於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5)西漢時期:兩漢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造,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

宋明理學和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

[答題術語]

(1)宋明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學。理學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時期的新發展,更具思辨性、哲學性,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緩和了危機。

(2)明清之際: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社會環境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進步思想家的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答題術語]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程序.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一席.並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3)古代文學:中國古代的文學也輝煌燦爛。從春秋的《詩經》、戰國的楚辭,直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得到發展.並呈現平民化的趨勢。

(4)古代戲曲:以京劇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戲曲獨樹一幟,雅俗共賞。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物件——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定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 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