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數學的教學如何進行課堂互動

校園 閱讀(1.82W)

數學教學方法一

數學的教學如何進行課堂互動

  一、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加入

備課是一個教師課堂教學的基礎,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要做好教學互動,首先教師在寫教案的時候,就要思考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哪些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而哪些知識點學生容易跑題,又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回到原來的課堂範圍中。

教師要刻苦鑽研,努力吸收新的知識和資訊,並融會貫通於自己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的不同回答預備多種方案,充分做好彈性化準備。同時在教案中也要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提問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學生才能跟著教師的想法行動起來,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二、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互動交流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達到這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由一個教導者轉化為合作者,力爭營造一個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放棄容易造成師生對話障礙的三尺講臺,和學生換一下角色,坐下來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交流,甚至讓學生主動上臺做老師,使數學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在“辯論賽”和“有多種解法或想法”時,教師可設計讓學生上臺當老師,講解解題思路,教師自己則可坐在學生的座位上適時進行組織和引導。

如:“×老師,你能將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嗎?”“×老師講的話,大家聽明白了嗎?”“如果不明白,誰願意再當老師到臺上講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儼然一位有經驗的小老師,講得頭頭是道,甚至用學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讓臺下的學生更理解自己說的意思。通過和學生換角色,課堂氣氛更融洽了,學生的學習更投入了,學習的效果也更好了。

數學教學方法二

  1.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學生長期堅持預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為能達到課堂互動的效果,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不僅需要一個科學的訓練過程,而且要注意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保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其學習興趣。剛入學時學生對預習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指導學生預習就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初期,教師可課前佈置預習提綱,學生按提綱進行預習;中期,在學生掌握了一些預習方法後,教師可不再佈置預習提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預習,教師可作適時的點撥;後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應用預習的知識。

  2.教師要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相互發問。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學習條件,能夠使學生產生興趣,渴望參與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並在活動中提出問題且能積極地解決問題。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也是喚起他們關注事物、質疑的起點。每個學生的大腦都是開採不盡的資源,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開發”。當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有了探索知識的願望時,課堂便有了良好的開端。例如在學習“複數”一節開始要引入虛數時,筆者先列舉了幾個存在而未解決的問題。如:x2=-4這樣的x存在嗎?方程x2+2x+4=0的解能求出來嗎?在學生明白這兩個題目在實數範圍內不能解答時,筆者進一步提出:“如何解呢?”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有目的地進行學習,這樣自然地引入虛數,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數學教學方法三

  一、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滋生體驗慾望

學生的體驗是體驗式教學在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成功運用的基礎。英語課堂可以設立情景對話,歷史課堂可以重演史實,地理課堂可以展示模型,甚至和國小數學相比,由於水平不同,國小數學許多概念、公式、應用題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直觀例項給學生以體驗,但國中數學則開始更多側重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那國中數學課堂該從何下手帶給學生體驗的機會呢?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很多教師有個認識誤區,覺得體驗式教學等於情景式教學,必須創設情景,否則就無法進行體驗式教學。其實不然,體驗式教學重在學生得到體驗,而非教師創設情景。

能帶給學生體驗的不一定只有具體、形象的情景。所以,教師應該把精力花在如何引領學生去體驗,而非如何為學生創設情景。《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創造過程

數學學習是群體互動合作與經驗共享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數學活動中要善於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啟發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善於捕捉那些出現在學生中新鮮、有意義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另外,教師在學生親歷體驗的基礎上,還要營造好學生合作交流的氛圍,鼓勵學生進行數學交流。因為學生個體親歷初步生成的體驗是感性的,具有個性化,這些是教師進一步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把學生初步生成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認識。在學生合作、討論、探究中,各種個體體驗彼此會產生碰撞,在碰撞中學生的心智之花燦爛開放,個性得到張揚。同時,在碰撞中學生的體驗又會由個體走向群體,在群體中又會有選擇地保留和發展個體的經驗,從而實現個體體驗的整合。

因此,在合作中進行數學交流是個體體驗與感受的昇華,是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主活動、自由表達、主動建構。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可先複習周長概念,讓學生試說圓周長概念,然後提問:“怎樣測量圓的周長?”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繩繞法、滾尺法等。交流之後,教師提出:“量出黑板上圓的周長。”由於前面所提出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分組合作,探求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整個過程,教師只起到組織、引導的作用,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自由的,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了學習過程。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創新意識,提高了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