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江蘇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歸納

校園 閱讀(1.58W)

大學聯考歷史的複習以課本為依託,因為大學聯考的考點都是從課本中來的,考生只有在複習的時候將課本內容熟悉好,將重點知識記牢固,考試才能考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江蘇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歸納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形成條件

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託,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

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徵,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

3.經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比較發達,新興工商業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

(公民的定義:根據傳統,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二、確立過程

1.梭倫改革(奠基)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剷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

(2)內容:擴大公民參政範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的權力;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鼓勵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薰陶

(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三、評價

1.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3.進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4.侷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

(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籤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盪的隱患。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一、定義

狹義:羅馬公民法

廣義:通行於羅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法律制度

二、發展演變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制定: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明細

影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利益。

侷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發展:公民法——萬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適用範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

(2)萬民法

背景: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 商貿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許多新問題

內容: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的司法保障

影響: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時間:6世紀

過程: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和法典化,彙編成《民法大全》

作用:標誌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三、主要內容

1.型別

形式:成文法 、習慣法

結構:公民法 、萬民法

2.核心內容

保護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實質

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四、作用

1.維繫統治

(1)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

(2)調整糾紛,緩和社會矛盾,穩固帝國統治

(3)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

2.影響深遠

(1)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2)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

(3)近代資產階級將其作為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緻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絡,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係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係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党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臺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製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闢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統一臺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鉅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係。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曆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臺灣的管轄。

  高中歷史常考知識

一、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耕作方式:刀耕火種 鐵犁牛耕(春秋戰國)

生產模式:廣種薄收 精耕細作

組織方式:大規模簡單協作 個體農耕

時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戰國開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開始實行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

⑶封建社會:

①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

3種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農私有土地。(土地兼併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②生產模式——精耕細作

③生產規模——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

經營方式——“男耕女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4、小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

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③落後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④脆弱性:自然災害和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壓迫容易導致自耕農破產。

二、列舉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1、冶金

⑴冶銅: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⑵冶鐵業:春秋時期發明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灌鋼法

2、紡織 ⑴中國最早發明絲織技術。

⑵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⑶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3、陶瓷業:

⑴製陶業: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業:東漢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鎮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裡紅------明五彩、鬥彩瓷------清粉彩、琺琅彩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長期並存

官營手工業規模龐大、管理制度完善,長期佔據統治地位;

私營手工業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某些部門在明清時期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家庭手工業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出售。

三、概述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瞭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古代商業發展:

①商朝:職業商人和最早貨幣產生 ②周朝: 商業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戰國: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業繁榮,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

④隋唐: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商業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城市裡坊市分開

⑤宋朝:對外貿易發達;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鋪隨處可設,農村中出現草市;打破日中為市限制,出現曉市、夜市

⑥明清: 湧現出許多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如徽商、晉商

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 商業起源很早,並且在不斷地發展。

② 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

③ 以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興盛,明後期逐漸衰落。

④ 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佔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

四、瞭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重農抑商” 政策

⑴史實: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時期---依然堅持抑商政策並實行閉關。

⑵影響:

①在封建社會和王朝的初期,“重農抑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

③明清時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2、“海禁”政策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

防範“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⑵影響: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3、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

⑴產生:時間、地點、部門----明中後期、江南地區、紡織業

標誌----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關係

⑵明清時期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自給自足經濟在全國範圍內仍居主導地位。

⑶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原因:封建關卡眾多,政府實行抑制工商業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