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江蘇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8.77K)

大學聯考考生在複習階段不能落下任何一門學科,像是歷史這類文綜的科目也要好好複習,掌握好知識點。江蘇的考生知道自己複習了多少歷史知識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江蘇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歸納

  大學聯考歷史易錯知識點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內涵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絡。

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建立後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製度,體現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於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對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理解錯誤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裡、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具有濃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區別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概念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上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4.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理解不到位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5.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理解錯誤

清代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但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祕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祕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1.中英《南京條約》開上海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南京;《天津條約》開南京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經開到了海南島和臺灣島;《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商品輸出、掠奪原料的侵略要求;《馬關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徵,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4.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後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

5.《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性質,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產品。平均分配土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而平均分配產品則相反。

6.五四運動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並不是徹底勝利。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併。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務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9.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並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0.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1.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於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但因為“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所以“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失敗的最大教訓是堅持“城市中心論”,最大啟示是應該從城市轉入農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到了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於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佔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鍊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 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 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 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 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 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 ①青銅器鑄造 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 發明於春秋時期

春秋-塊鍊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 料 煤 冶 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 ①絲織-上古 學會養蠶繅絲 世界最早

西周 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 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 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 鼎盛時期 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 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 代 黃道婆 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 明 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 後 期 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 新石器時代 開始燒製陶器

商代 燒製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 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燒製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 邢窯(白瓷)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製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

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

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於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後,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高中必修三歷史知識點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發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

(2)象形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鍾繇、王羲之貢獻最大。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後人學習、臨摹的正規化。

(3)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徵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二、筆墨丹青中國畫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傑作。

(2)戰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準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傳世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作出《遊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許多優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三、京劇的出現

1、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崑山一帶形成的崑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後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