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彙報>

文化路國小建立綠色校園彙報材料

彙報 閱讀(2.35W)

諸城市文化路國小創建於2011年,位於東關大街387號,現有50個教學班,學生總數達2998人;在職在崗教職工13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山東省人大代表1人,省市級以上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40餘人,教師的學歷達標率達100%。校園佔地面積28685平方米,建築面積1211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7000平方米。學校專用活動室齊全。學校曾先後獲得“諸城市花園式學校”、“學校建設與管理先進單位”、“市級規範化學校”等榮譽稱號。

文化路國小建立綠色校園彙報材料

對照《濰坊市市級綠色學校考評標準》進行自評自查,我們認為,我校已經達到了濰坊市市級綠色學校考評標準,特此申報,請上級部門對我校的“綠色學校”建立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

一、加強組織管理,建立綠色校園

建立組織,健全制度

為進一步做好市級綠色學校的建立工作,學校成立了以王洪珍校長任組長,教導處、總務處、大隊部等部門負責人任組員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對照《濰坊市市級綠色學校考評標準》,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文化路國小環境教育工作制度》,明確各部門分工,職責到位。德育處負責培訓教師;教導處負責落實教學,環境課程開發與學科滲透;少先隊大隊部組織學生校內外活動教育管理;總務處負責校園及周邊環境。

學校還制定了各活動的相關評估方案,如《文化路國小班主任評估方案》、《文化路國小各班綠化帶及衛生區分配表》、《文化路國小各班教室衛生及衛生責任區評分表》等,把這些活動落實到教學中。

發揮教師在環境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提升辦學檔次。選派教師參加市、縣環保教育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環保教育能力,樹立環保意識。

二、重視教育過程、凸顯綠色校園

學校將“綠色教育”納入課程建設中,並確保在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中得到體現。將重點建設“綠色教育”的校本課程,我們把建立綠色學校作為爭創和諧校園的重要組織部分,在辦學規劃中得到充分體現,使綠色學校的建立工作融入學校的總體工作中。我校在把《環境教育》列為課程的同時,要求相關學科加強教材中環保內容的教學研究。要求相關學科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環境教育的教學和環境教育的滲透。我校每學期都組織師生進行環境科學知識和環保法規的學習、測評。

學校少先隊結合每年的植樹節、世界水日、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愛鳥日等節日開展各類環保紀念活動;少年宮組建了環境監測與保護小組,成立了食品與環境、水汙染調查、空氣汙染調查、日常生活與環境調查小組,積極開展環境汙染與保護的活動。通過開展“綠色環保小衛士”、“環保主題班會”等主題活動,實現良好的環保氛圍。利用宣傳櫥窗、電子螢幕、廣播、板報、手抄報、繪畫等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和科普知識。

學校還製做了一系列的環境教育宣傳牌,如:要學生慢步輕聲靠右走,珍愛生命,從保護環境開始,請節約用水等。

學校推出建立“無煙學校”目標,明令禁止教師在校園公共場所吸菸,各公共場所均貼有“為了健康,請勿吸菸”“禁止吸菸”等宣傳標語,營造一個良好

的育人環境。

三、參與環保行動、促進綠色校園

發動全體學生開展了對廢棄、廢舊資源進行再回收利用活動,用廢棄、廢舊資源進行小製作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加強三結合教育,把學校的環境教育滲透到家庭,通過學校環境教育帶動每一個家庭,使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環保,形成環保意識。

四、注重環境建設、提升綠色校園

1. 綠化校園。整體規劃校園建設,充分挖掘校園中的可綠化資源,實施“無土不綠,無處不淨,無處不美”的綠化、淨化、美化目標,校園可綠化面積綠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把學校的綠化帶,公共活動區落實班級責任制。

2. 美化校園。加強校園環境整治,美化校園環境。設立環保標語牌,懸掛環保主題的圖片或美術作品.增設環保宣傳欄,學校宣傳媒體定期刊出或播放環保內容的文稿,努力營造環保氛圍。

3. 淨化校園。加強學校環境衛生建設,校園空氣清新,衛生清潔,劃分衛生責任區,實行責任到班,責任到人,開展評比,做到校園淨化,辦公室整潔,班級衛生,廁所清潔,食堂衛生符合標準。

4.加強學校環保硬體建設。加強“生態校園”建設,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在環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增添有關書籍,完善理化生實驗室建設等。

五、教育效果顯著、享受綠色校園

通過建立“綠色學校”活動,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潔淨,師生的環境意識大為增強,學校的教研水平大為提高。課間文明休息、文明玩耍;走進校門,乾淨、整潔的校園呈現在大家的眼前;教室裡,窗明几淨,清潔用具擺放整齊。通過建立“綠色學校”活動,學生的學習風氣日漸濃厚,書香校園也已形成。通過收集、自編、創編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發揮自身的能量為環保盡責出力。

《文化路國小建立綠色校園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