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精選9篇)

歷史解讀 閱讀(7.94K)

關於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呢?歷史是現實的紀錄,莫說十幾年前的現實都難以記清,就更遑論幾千年前的 現實 。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借鑑!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精選9篇)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1

一年夏天,康熙皇帝來到塞北木蘭圍場狩獵,當他走過伊遜河,來到一座大山前時,已覺疲勞,便傳旨大隊人馬停下歇息。

康熙信步登上了山頂,坐在一棵青松下觀看風景。微風吹來,使人心曠神怡。一時間,康熙來了棋癮,便讓隨從擺好象棋盤,與一位大臣對弈起來。不多久,大臣便連輸三局。但康熙興致甚濃,問周圍的大臣們:"誰再來同朕下一盤?"眾大臣深知皇上的棋藝高明,誰也不敢與皇上對弈。這時,侍衛那仁福早就想同皇上對弈一盤,康熙看出他的意思,便說:"一同玩玩無妨,朕不怪罪就是了。"於是,那仁福就大著膽子與康熙對弈起來。

那仁福是個象棋迷,對弈起來連"皇上"兩字都拋諸腦後。只見那仁福節節推進,打得康熙只一味苦苦招架,察顏觀色的大臣見此情景,對康熙說:"皇上,不好了!山下竄出一隻猛虎。"康熙一聽,忙站起身來對那仁福說:"朕先去獵虎,你等著,馬上回來與你下完這盤棋!"那仁福聽了,只好等在棋盤旁。

其實,大臣見皇上棋勢已成敗局,便故意引皇上下山。而康熙只顧追找老虎,越走越遠。等他回來,又餓又累,早把下棋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用完晚飯就在行營中休息了。

第二天,京城有政務報來,康熙在大帳裡處理了一天奏摺,傍晚時分才得以出來透透氣。溜達到這座大山跟前,抬頭見到那棵松樹,才想起那地方還有一盤棋沒下完呢!等他匆忙趕到松下,見那仁福仍然雙膝跪地,紋絲不動。康熙見了,非常感動,急忙上去攙扶那仁福,說道:"君而無信,何以為君?"那仁福跪了兩天,兩腿早已麻木,哪裡還站得住?"撲通"一聲栽倒在地。康熙見了更加難過。自此以後,康熙引以為鑑,再也不失信於人了。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2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兒子吳應熊在京師與許多奸人勾結在一起,為吳三桂通風報信。康熙帝聽了大學士王熙的建議,把吳應熊囚在獄中。幾年之內,吳三桂佔據了長江以南的許多地方,氣焰十分囂張。他給康熙來了一封信,提出要劃江為國,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釋放在獄中的兒子。康熙閱後,龍顏大怒,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佈處死吳應熊,讓吳三桂斷了這念頭,並把京師的禁衛軍也調去征伐叛軍。散朝後京城到處都貼出告示,明日午後當眾處斬吳應熊,以示國威。

訊息傳到了吳應熊的額附府,吳應熊的夫人和碩長公主(康熙的姑姑)換上黑衣素服,直奔暢春園的慈寧宮,見到額娘孝莊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莊太皇太后看在兩個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太皇太后本是個明曉大義的老人,但一見女兒這樣悲慟,也揪心斷腸般地滴下了老淚,雙手扶起女兒,答應去跟孫兒說說。

不料康熙正好也來到慈寧宮,在門外已聽知一切。他快步進屋,向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誨的得國得眾之道,孫兒時刻不敢忘記,別的事孫兒可依您千件萬件,這件事只能恕孫兒不孝。"一番話說得太皇太后無言答對,只能怔怔地看著康熙。

康熙看著那淚痕滿面的和碩長公主,單腿下跪,說道:"姑姑,您的苦處侄兒知道,可是,您知道我愛新覺羅一族,為大清江山,有多少人死於非命。如果不殺吳應熊,吳三桂一定以為朝廷軟弱可欺,更加囂張,又不知多少百姓妻離子散。姑姑,恕侄兒不能孝義兩全。"

和碩長公主沒等康熙說完,她扶起康熙,說:"姑姑我不怪你。"說罷掩面而去。第二天午時三刻,吳應熊人頭落地,大長了清軍的士氣,滅了叛賊的威風。沒幾年,吳三桂便軍敗身亡,為禍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徹底蕩平。朝廷內外,對不徇私情的康熙帝更加敬重了。以後的日子裡,康熙不僅親自過問和碩長公主的生活,還把吳應熊的兒子接到宮裡來伴讀。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3

自從有了祕密立儲制度,皇位爭奪戰不再血腥,而變得更有智謀。道光帝是清朝最後一個立儲的皇帝。他的兩個兒子在爭位的過程中,拼的就是計策。

道光帝共有九個兒子,但三個早夭。等到了考慮立儲的時候,有實力參與競爭的只有兩個人,即十四歲的奕和十三歲的奕。這兩人條件極為相似。奕的母親是孝全成皇后,可惜在他十歲時就去世了。奕的母親是靜貴妃,非常得寵,曾總管六宮。奕和奕還一起讀書習武,並共同研究出二十八式槍法和十八式刀法。皇后去世後,靜貴妃負責撫養奕,使得奕和奕如同一母同胞,關係親密異常。

兄弟倆相比,奕年長,更加仁厚;奕天資聰穎,招人喜愛。道光帝一時也難以決斷。兄弟倆則在各自師傅的指導下,展開了一場有趣的儲位爭奪戰。

適逢一年一度的南苑校獵,皇子們都使盡渾身解數,在道光帝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校獵結束後,道光帝檢視皇子們的戰績。奕由於一心想在父親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嫻熟的武藝,所以獵物最多。而奕竟然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帝很奇怪,便問奕怎麼回事。奕說:“現在正是春天,是鳥獸繁衍的季節。我不忍心傷害它們,以免干擾上天的節律。我也不想用自己騎馬射箭的技藝去和弟弟們爭奪。”聽了這番話後,道光帝龍顏大悅,稱讚道:“這真是做帝王的人說的話啊!”這件事讓道光帝對奕的好感大大增加。

野史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道光帝晚年病弱,召見兩位皇子,想確定繼承人。兩位皇子問計於自己的師傅。奕的師傅對他說:“如果皇上有所問,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想讓道光帝再次認識奕的才華。而奕的師傅則說:“如果說起時政,您可能趕不上六爺(即奕)。不過,如果皇上說自己年老多病,不久於人世,您只要跪在地上流淚不止就好了。”道光帝召見時,兩位皇子果然按照自己師傅教的那樣去做。而道光帝果然也被奕的“孺慕之誠”打動,連連稱讚奕仁孝。

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較量中,奕顯然敵不過奕。道光帝去世後,奕名正言順地即位,成為清朝第九任皇帝。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4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蓄養道士為他煉丹。他親自用硃筆書寫密摺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並相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為朕尋找。"為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說"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的方法。"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紫陽真人,說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瞭金丹的真諦,堪稱"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採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御製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服食丹藥,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說濟丹是"經過精心煉製,不論寒熱溫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膽服用,不必有所懷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倉促駕崩。雍正駕崩後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諭旨,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出宮,稱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將所有煉丹原料清運出宮。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5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過年的呢?

慈禧有極強的虛榮心,除了臣子要給她年禮,皇帝、皇后和宮妃們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寶什麼的,慈禧對家人、身邊人送的禮物,更看重親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親手做的東西,比如鞋、手帕、圍脖、手袋之類。丫頭、太監們,往往送一些糕餅點心之類的東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爺”,平時上下就是圍著她一個人轉,順從她的旨意,過年了則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兩點,要行“辭歲典禮”,在皇后的帶領下,宮妃、家人、侍從等依等級高下排列成行,一起向太后叩頭。禮儀結束後,慈神要出點“血”,給每個人一隻紅緞做成的繡金小錢袋,裡面放著一些壓歲錢。

現在大年三十,大多數人家都會圍在電視機前,看CCTV的春節晚會“守歲”,過去沒有春節晚會,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擲擲骰子,或是出去聽聽村戲、說書什麼的。帝王家在這一夜內容自然要豐富多了,還會有通宵的娛樂活動,相當於“春節晚會”。但慈禧比較喜歡的活動是擲骰子,德齡回憶,“沒有一個人想上床睡覺。太后提議我們玩骰子,給每人賞一些錢,多的達二百兩。她讓我們用心點,贏錢才好。我們當然是極用心的,生怕贏了太后的錢。”但玩夠了,慈禧“開心一刻”就到了,會把她自己贏的錢都放到地上,讓大家都來搶,以此取樂。於是宮女下人都一擁而上,拼命搶奪,讓慈禧開心。以後幾天,慈禧都會玩“撒錢”的遊戲,有錢“搶”,大家也開心。

天快亮時已是大年七年級了,撐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會回房休息。在她醒後,宮女會捧著幾盤代表平安的蘋果,幾盤代表長壽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蓮心,到慈禧的房間,討她的歡心。慈禧見了高興,也要對大家說幾句祝福的吉祥話。”這時候,大家都要站在旁邊,等她梳洗完畢,向她拜年。之後,大家才會給皇帝和皇后拜年。

據故宮專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書介紹,慈禧最喜歡聽戲,而且最喜歡聽的是淫戲。為這,大太監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慈禧看戲。還專門召集了一班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是在淫戲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樂。有時候戲太下流,連陪聽的皇后(兒媳婦)都覺得坐不住。大年七年級,戲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據慈禧的意思,會在宮內的院子裡臨時搭一個戲臺。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宮妃用的走廊附近,當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內,家人、身邊人都要陪她看戲。

而在這一天,慈禧也會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嚴。德齡就感受過一回,她回憶,“朦朧中,我感到有個東西掉到了我嘴裡,就猛地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原來是一片糖,我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邊,太后問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讓我不要睡,多玩上一會兒。太后這麼高興的樣子,我還從沒見過呢。她開起玩笑來,簡直就像個孩子,讓人沒法相信這就是以前那個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時分,七年級大戲才差不多唱完。這時,慈禧會即興表演,超級票友的她讓太監們奏樂,親唱幾首小曲過把戲癮,宮女們也跟著她唱了起來。正在興頭的慈禧又命太監唱,票友太監自然唱得很專業,但難為了平時只知道“咂”的太監,根本就不會唱。但老佛爺的話誰敢不從,只得扯開鴨嗓嚎上幾句。這麼一來戲劇效果就出來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滿堂喝彩。

看來,不論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過年圖的就是一個字,“樂”。而慈禧,除了一個“樂”,還藉機積攢到了大量的陪葬品。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6

因為有感於爭儲鬥爭的殘酷,雍正即位後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個立儲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滿漢文武官員去乾清宮商議hx事。他坐在龍椅上,對眾大臣說:"父皇在世時,曾立二阿哥為太子,後來廢而又立,立而又廢。

父皇晚年,常為此悶悶不樂。朕想到,立儲乃國家大計,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們有何妙策?"大臣們面面相覷,半晌,齊聲奏道:"臣等愚昧,憑聖上意願定奪便是!"雍正帝又說道:"朕以為,立皇太子與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須勞大臣們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應獨斷專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幾個皇子,倘讓眾大臣議定,則眾口必不一致,讓朕難以定奪。何況,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爭奪,惹出禍端,因此朕再三籌劃,想出了一個變通法子,朕私下擬定皇儲為誰,寫在詔書上,密封收進匣內。"說到這裡,雍正帝把頭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說,"匣子就安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你們說這樣可好?"

大臣們一聽,異口同聲回答道:"皇上思慮如此周詳,臣下豈有異議?"當下,雍正帝便命眾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事務大臣在內,他親手密書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內,又命侍衛攀緣木梯而上,把這錦匣安放在匾額後面。從此以後,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於是清帝傳位才避免了宮廷內亂。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7

金聖嘆一生批了很多很多的書,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

一天,他到西湖靈隱寺去見老方丈,要批佛經。老方丈說:佛經是不能批的。後來,他又向老方丈要佛經看一看,老方丈不給他看。為這事他倆爭吵起來,一直爭論到半夜。老方丈說:我出個上聯,你對得上,就讓你看佛經;對不上,佛經你就別看了。金聖嘆一想:對對子,那不是鍋底下掏窩窩,手到擒來,有什麼難處,就點頭答應了。老和尚當場出個上聯:半夜二更半。

你別說還真把金聖嘆難住了,左思右想怎麼也對不上。只好離開了靈隱寺。

後來,金聖嘆因抗糧哭廟一案,被判了個殺頭的罪。鋃鐺入獄,中秋節那天,他猛個丁地想起了靈隱寺對對子的事,同時也想出了對句。他自言自語地說:我金聖嘆臨死之前,總算對上了老方丈出的那個上聯,在文字上不欠什麼賬啦。說完,就在獄中寫了下面的.對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託獄卒將他的下聯送交靈隱寺老方丈。老方丈收到金聖嘆的對句一看,連聲對得好!對得好!只是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這大概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吧!

行刑日,淒涼肅穆,方圓不大的一塊陰森森空地,四周閃著刀光劍影,顯得陰森恐怖。胸藏秀氣,筆走龍蛇,蔑視朝廷的一代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披枷戴鎖,巋然立於囚車之上。

金聖嘆雖心中難過,可他從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為了安慰兒子,他泰然自若地說:“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於是吟出了上聯:“蓮子心中苦”,聽到此聯,兒子跪在地上哭得氣咽喉幹、肝膽欲裂,哪有心思對對聯。

他稍思索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梨兒腹內酸。”

旁聽者無不為之動容,黯然神傷。上聯的“蓮”與“憐”同音,意思是憐惜兒子心裡苦楚;下聯的“梨”與“離”同音,意即自己即將離別兒子,心裡酸澀。這副生死訣別對,出神入化,字字珠璣,一語雙關,對仗嚴謹,可謂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大師金聖嘆文筆幽默言語幽默,幽默了一輩子,連臨終要事也還是幽默——即將被斬首時叫來獄卒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以為大師會透露出傳世寶物的祕密或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拿來筆墨伺候大師。但沒想到大師的“臨終要事”竟然還是幽默。

金聖嘆指著獄卒給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這也是大師最後一句被記錄下來的話。

金聖嘆臨刑前,不忍看其他人被殺的慘狀,就對行刑的劊子手說:“我手中攥著二百兩銀票,如果你肯先殺我,銀票就歸你。”劊子手第一個殺了他,扳開金聖嘆手一看,手裡果真有一個紙條。劊子手大喜等開啟一看,卻只是一張白紙,上面寫著兩個字:真痛!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8

有一位沒有來過錢糧衚衕的外國友人,看到衚衕的名字,發出這樣的慨嘆:這一定是條從寶泉中流淌而出的街巷吧,街上鋪滿了金光閃閃的東方錢幣。為了不再造成這種理解上的誤差,現在在對外國朋友的介紹中,直接採用了漢語拼音的音譯,如果真的翻譯成錢滿地,糧滿屋的一條小巷是不是會更有趣呢?其實, 錢糧這個名字可不是沒有來由,而這寶泉就真的在這條衚衕裡。據北京史專家王永斌先生考證,元代就有了錢糧衚衕。到了明代,錢糧衚衕設有錢局,老百姓稱它錢堂衚衕。到了清朝,這裡又設立了負責鑄錢的機構叫寶泉局,是用來發放薪餉的。清朝管薪餉又叫錢糧,所以錢堂衚衕就變成了錢糧衚衕。如今這寶泉局也已經成為尋常百姓家了。

這500多米長的衚衕裡,不僅有原來的寶泉局和現在的東城區政府,而且還有一家中西合璧頗具特色的咖啡館。而這家咖啡館最早的主人,曾經是一位官位顯赫的人。一百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清代大學士耆英府第的一部分。錢糧衚衕19、21號就是耆英府,這是一座三套院的大宅子。耆英可謂歷五部之權衡,掌九門之莞鑰,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後來耆英死了,耆府也衰敗了。再後來這裡又住過一些官宦,而現在這裡居住的,則是普通百姓。這家現代的咖啡館,身居在這條古樸的衚衕中,也顯得頗有風韻,引人駐足。

今天,錢糧衚衕也走進了網際網路,那些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和曾經住在這兒的老街坊們,在他們的網路家園中,回憶著過去幸福的時光,暢想著美好的未來。而在人們感慨的字裡行間,都迸發著對錢糧衚衕難以割捨的愛。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這裡都充滿了書香,除了這書香,這美食,還有這濃濃的咖啡,這一切孕育了這條美麗的衚衕,孕育了這條衚衕裡的人,演繹出更多的故事。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篇9

王彤身材纖瘦欣長,眉眼精緻,面板嬌嫩白皙。是一位清秀漂亮的格格。自小受母親及長輩的規訓,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大家閨秀。也養成了她溫婉的性格。她極愛溥儀,卻因婉容的原因不得不割捨。她不想破壞婉容與溥儀的美好生活,她不願傷害任何人。一生命運多舛,這位文靜、優雅的女士,因為被時代的漩渦拖累,又揹負著這個傳統家族過多的負重,幾次婚姻的機緣,都被錯過了,終生未嫁;她在晚年時精神幾近崩潰。

溥儀的追求者

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的親姨的女兒,人稱“王大姑娘”。她家住在東四三條一個獨門獨院,母親是個老派人物,官稱王老太太,舊時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後。家庭沒有別的生活來源,靠賣點舊東西,再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靜。

由於溥儀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靜被打破了。早在偽滿洲國時,溥儀的二妹有意讓王大姑娘嫁給溥儀的弟弟溥傑,母女倆都到了偽滿洲國的“新京”(即長春市)。由於日本人不同意溥傑與中國人結婚,此事便“黃”了。但她一家人仍對溥儀及愛新覺羅家族頂禮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剛一聽說溥儀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儀與三妹關係不錯,馬上就找到溥儀的三妹金蕊秀,讓她出面邀請溥儀到王家來吃飯。果然,三妹有面子,溥儀高興地應約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準備好了一桌豐盛佳餚。母女倆都能炒一手好菜,這次當然拿出了看家本領。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熱情勸酒,溥儀喝了個不亦樂乎。

本來,溥儀這個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麼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歡嘻嘻哈哈地開玩笑。吃飯當中,王大姑娘在旁邊把盞,倆人說說笑笑,溥儀微醉之中,又說了不少笑話。

結果,溥儀大醉而歸。過後,他只記得宴席上的佳餚,卻忘了把盞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為溥儀喜歡上了她,竟害上了單相思。

按說,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齡只比溥儀小5歲,但她長得五官端正,濃眉大眼,模樣挺不錯,瞧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一些。她不僅知書達禮,還舞得一手好劍。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門口晨練,引來不少人觀看。她應該不是那種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過是條件高,把自己耽誤了。

她以為溥儀對她印象不錯,於是又託溥儀的三妹夫潤麒從中撮合,要他代做說客,邀請溥儀再次赴宴。但溥儀一聽就搖了頭。

原來,溥儀根本就不想跟舊滿族女子搞物件,而且他也不想找一個沒有正式工作的舊式家庭婦女。

於是,無論是王老太太還是王大姑娘請吃飯,溥儀一律婉拒,再也不赴這種相親“鴻門宴”了。

但王大姑娘死纏不放,屢屢託人向溥儀說合,溥儀煩了,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頭痛不已。

無憂童年

關於立童記的童年,她的妹妹王涵女士在自述裡有這麼一段描寫:“在父親百治無效之後,母親便另租房子使他療養,便帶了我及姐姐去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那種家庭中是以禮貌來過份要求小孩子的,尤其是女孩子,姐姐是被一切長輩所寵愛著,她永遠跟著母親,吃飯也與大人一桌因為她即馴順又生得白皙漂亮,但我卻是一個黃毛丫頭,在後院一個人吃飯,平常不叫出來見客人,怕錯了禮法招人笑話,只有在生日節日一些的日子才被打扮好了出來見世面。”

在王府度過了無憂無慮童年完顏氏姐妹,因為時局影響隨外祖母(朗貝勒福晉)和母親來往居住於天津北京兩地。17歲的立童記在天津居住時遵母命曾與一“門當戶對”的愛新覺羅氏某人訂婚,後因男方與某戲子有染,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鬧,而與之解聘回到北京東四三條27號祖屋定居。

當時的孟小冬家與完顏家是一牆之隔的街坊,孟家住26號,完顏家是27號。妙齡時期的孟小冬與回到北京居住的立童記姐妹遂成了閨中密友,孟小東的旗裝照和完顏立童記的戲裝照足見其當年姐妹情深。連梅蘭芳先生都與立童記很熟,戲稱她“小大格格”。

坎坷婚姻

那段不順利的定親陰影過後,因溥傑原配唐怡瑩(端康太妃的侄女)乘民國初年,醇王府的人都避居天津,且溥傑在日本留學之機,勾搭某軍閥之子將府中財物大量偷運出府等因,溥傑與之最終離婚,隨之,溥傑要再婚的訊息一時不脛而走。溥儀知道日本人打造的所謂《滿洲國帝位繼承法》也是在打溥傑的主意,軍方想讓溥傑仿效韓國國王李王垠娶日本皇女方子妃的成例,讓溥傑也娶位日本皇族女子為妻,為了抵制軍方的做法,溥儀趕緊讓他二妹蘊和在京津的清朝滿蒙親貴的女兒中為溥傑物色合適的結婚人選,這樣完顏立童記成了“皇上”為溥傑挑選的結婚物件,溥儀還派

二格格蘊和親自到北京相看,雙方長輩皆滿意這門親事,完顏立童記遂與母親一起赴當時的新京(長春)會親,籌備一切。誰承想此事被關東軍知道後,日本軍部特派陸軍大將本莊繁出面干預,事情最終以完顏母女黯然回京而告終,為此,溥傑夫人嵯峨浩臨終還唸叨說她“對不起王姑娘(完顏立童記)”。云云。

1960年溥儀特赦之後,經溥儀七叔載濤和三妹蘊穎撮合想讓她與溥儀結婚,因溥儀不想再找一位舊式滿族婦女而作罷。

文革後,溥儀的另一位弟弟曾經登門表示願意與完顏立童記結婚,卻被王大姑娘拒絕,老太太說:“一個是他比我小,再就是不能一生都在北府兄弟的圈裡轉。”從此之後老太太一直沒有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