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

歷史解讀 閱讀(6.9K)

關於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有哪些呢?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傳承5000年,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歡迎閱讀借鑑!

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
  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篇一:唐肅宗李亨身世之謎

唐肅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他在位五年(756年~762年),終年50歲,死於宮廷政變,其執政期間李唐中央政權逐漸瓦解,是唐朝走向沒落的開始時期。

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九月三日,肅宗李亨出生在東宮之別殿,初名嗣升,後來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寶三年(744年)新取的,以後就再也沒有改動,因此習慣上把他稱為李亨。

他的母親楊氏出身於弘農華陰(今屬陝西)楊家,為關隴地區名門望族。楊氏曾祖父楊士達在隋代任門下省納言(宰相),父親楊知慶以祖先蔭庇為官。值得一提者,武則天的生母就是楊士達的女兒。若從武則天的母親這裡算起來,楊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輩,這種不同班輩之間的婚姻關係在李唐皇室中並不稀奇。

景雲元年(710年)八月與楊氏成婚前幾天,李隆基剛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懷孕,生兒育女本來是人之常情,天之大倫。可是由於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係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歷史上以藉口太子耽於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時太子楊勇因寵愛貌美的昭訓雲氏,被母親獨孤皇后認為難以隆興基業,結果被廢;太宗時太子李承乾喜好聲色,因特別寵愛一位太常樂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終被廢黜。正由於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祕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這一小生命扼殺於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後,沒有能夠與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則是後來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優越得多。此時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養,楊氏自覺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邊,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

  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篇二:武則天平定徐敬業

武后像走馬燈似的換太子,換皇帝,目的是想自己當皇帝,她把自己五世祖宗一一加以追封,並在家鄉建立飼廟,把孃家的親戚,都安排了重要官職,把反對她的徐敬業、駱賓王等都貶了官。

徐敬業是唐朝勳臣之後,從小就玩劣不馴。一次,徐敬業出外打獵,突然草原起了火,他的膽子真不小,把隨行的馬殺了,自己藏在馬肚子裡才倖免於難,別人都稱讚他勇敢機智,父親卻搖頭苦笑,因為他總認為徐敬業是徐家的禍害,後來徐敬業承襲了祖上的.官職和封襲。被武則天貶了官職當然心懷不滿。

徐敬業糾集同黨來到揚州,把揚州的地方官吏關了起來,自任揚州大都督,在短時期內聚集了十幾萬兵馬,他還找了個相貌像李賢的人,說李賢沒死,他是奉李賢之命發兵征討武后的,他還命駱賓王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

駱賓王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在五歲的時候,跟著爺爺在池塘邊遊玩,即興作過一篇膾炙人口的《詠鵝詩》。

鵝,鵝,鵝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拔清波。

這首詩一開頭,三個"鵝"字,形像摹擬出鵝的叫聲,巧妙地點出了詩題。隨後描寫了鵝"曲頸向天"的動作。"浮""撥"兩字把鵝游水的樣子生動地描繪出來。詩中所用"白毛""綠水""紅掌""清波"不僅色彩鮮明,而且對仗工整。小小的稚童能做出如此出色的詩歌,真使人非可思議,而又不得不推崇備致。

這篇檄文寫得非常好,一直流傳至今,作為學習古文的範本。

檄文開頭寫道:"偽臨朝者武后……"一筆就將武后的政權全盤抹殺了,接著說武則天貌似溫良和順,實質殘忍暴虐,而且出身貧賤,沒有任何資歷,她原是唐太宗的下等嬪妃,後來巧言令色勾引上高宗皇帝。檄文把武則痛罵一頓,以引起公憤,然後號召各地將領。檄文的大意是:"你們或者是唐朝世襲大官,或者與唐朝有著親戚關係,有的是領兵大將,現在先帝的遺命還在耳邊迴響,怎能坐視國家危難而不盡忠獻身!高宗皇帝的墳還沒幹,中宗皇帝就被廢掉,睿宗皇帝也遭到囚禁,我們決定起兵,要保衛大唐江山了,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

武則天看到了這篇檄文,她真有耐心,不僅認真細讀,還連連誇獎說:"我的性情是不那麼和順,我是木材商的女兒,出身確實低賤。"當她最後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的天下"時,不禁擊節讚歎:"好文才!"她問侍臣:"這篇檄文是誰執筆?"有人答:"駱賓王。"武則天說:"文章寫得不錯,調子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只是光寫我的短處,不寫我的長處,不太公平!這樣會寫文章的人,為什麼不予以重用呢?埋沒了這樣好的人才,使他的才能施展到邪路上去,這是宰相的過錯。

武則天去找宰相裴炎商量退兵之計。裴炎說:"現在皇帝(睿宗)已經成年,只要還政於帝,徐敬業就沒有出兵的藉口了。"武則天認為裴炎的話是不要她執權,與徐敬業同出一轍,就把裴炎殺了。接著派唐朝宗室李孝逸帶兵三十萬討伐徐敬業。

徐敬業起兵時雖然聲勢浩大,但響應者不多,在戰略上又犯了錯誤,既要北上防禦李孝逸的大軍,又要南下奪取金陵(即南京),匆忙成就帝業,這樣分散了兵力。雖然開始打了不少勝仗,但士兵越打越少,而武則天又不斷派來援軍,寡不敵眾,最後兵敗。他想帶領妻子投奔高麗,行至海陵縣(今江蘇泰州市南)被部將殺死獻功。駱賓王同時被殺。有一種傳說,說駱賓王逃跑出來,隱居在寺廟裡做和尚。

公元690年,武則天六十七歲,唐睿宗和滿朝大臣按照她的旨意向她上表,擁立她稱帝,武則天下詔廢了唐睿宗,改國號為周,改名為武瞾,自稱"神聖皇帝",把洛陽稱為"神都",建立了別宮。經過三十六年的苦心經營(武則天二次回宮時年三十一歲),她終於登上了皇位,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帝。

  唐朝的主要歷史故事篇三:唐太宗怒砸魏徵墓

唐太宗與魏徵,一個有納諫雅量,一個能忠直敢言,公認為最完美的君臣關係。

魏徵輔佐唐太宗17年,先後上書200餘次。在魏徵的嚴密監控下,唐太宗的日子過得很不舒坦。面對魏徵一再觸逆鱗,唐太宗每次都是虛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賞女人一樣,覺得魏徵嫵媚可愛。甚至還為這種君臣關係總結了一套套理論,比如說自己是金屬的話,魏徵就是那鍛造的良匠;比如說魏徵是鏡子的話,他就是那照鏡子的人。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親臨魏徵府看他,給他送藥,將公主許給魏徵做兒媳。魏徵死後,唐太宗罷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禮節送葬,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碑上。這種榮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間的知音佳話,如果演繹到此結束,應該是劃上一個相當完美的句號了。

哪曾想,就在魏徵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謀反。魏徵極力舉薦的兩個人,吏部尚書侯君集、中書侍郎杜正倫都被牽扯進來。唐太宗很生氣,你魏徵說他們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於是唐太宗自賤天子金口玉言的名聲,解除了公主與魏徵之子的婚約,還推倒了親手為魏徵撰寫的墓碑。

這個細節讓人深思,唐太宗為什麼發這麼大的火?原來,唐太宗對魏徵早有不滿,這次不過是借題發揮。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箇舊閣子裡住,打算將舊閣子裝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議論,說皇上要用十車銅建造一個望陵臺。唐太宗下令追查,發現竟然是魏徵造的謠。他與魏徵當場對質,魏徵辯解說:“這種誇張只是為了諍諫的需要,危言聳聽也是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對魏徵的狡辯,唐太宗非常惱火,大發牢騷,一向態度強硬的魏徵不得不服軟,老老實實承認錯誤,還向唐太宗感謝不殺之恩。

魏徵對諍諫這項工作似乎上了癮,將多年諍諫內容都作了記錄,曾將這種記錄拿給史官褚遂良看,明擺著是希望褚遂良給他記上一筆,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聽說這事以後,也相當生氣。

先前唐太宗已經同意把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書玉,這時也後悔了,下旨解除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就砸了魏徵的墓碑。

在砸了魏徵的墓碑不久,唐太宗親征高麗,勞民傷財,最終撤回中原。唐太宗長嘆道:“如果有魏徵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徵的好,又派人到魏徵墓前悼念了一番,並且將當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