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歷史唐朝的故事

歷史解讀 閱讀(1.02W)

關於歷史唐朝的故事有哪些呢?縱觀歷史傳承,每一歷史事蹟無一不是通過歷史故事源遠流長,從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與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來看,故事都是整個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將知識傳承的主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唐朝的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歷史唐朝的故事

  歷史唐朝的故事篇一:武則天名字的由來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后以武瞾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天后→大聖天后→天后聖帝→聖後)《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瞾”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后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武瞾”名字來源

武氏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並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儘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既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佈改唐為周的,又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后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後世之人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歷史唐朝的故事篇二:沒有落葉歸根的鹹安公主

燕國襄穆公主(?—808年),唐德宗李適女,母不詳。始封鹹安公主。下嫁回紇武義成功可汗,置府。逝世於唐憲宗元和三年,追封及諡。鹹安公主是唐德宗的第八女,這位公主天生麗質,聰慧有加;自小就在宮中琴書畫,習武練箭,也可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當回紇請求和親時,她毅然前往……長壽天親可汗即位不久,便派遣使者獻方物向唐朝請求和親。

唐德宗李適,原來想不答應,宰相李沁勸解指出:回紇與唐朝的交往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回紇依賴唐朝供應絲絹,茶、糧種、金銀、鋼鐵及手工業品等生產、生活資料;另一方面唐朝也要從回紇牧區不斷補充馬匹。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唐朝軍用、民用的馬匹都很缺乏。

李沁對回紇的繼續和親又提出幾項條件:回紇向唐朝稱臣,限制來唐使臣的隨從人數,絹馬貿易維持一定的.限額數量等。”回紇表示願意遵守。於是,唐德宗將自己親生的第八個女兒鹹安公主出嫁回紇為可敦。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鹹安公主與回紇長壽天親可汗和親。唐鹹安公主在回紇生活了21年,她先後按回紇的收繼婚制嫁給長壽天親,忠貞可汗,奉誠可汗及懷信可汗。這四位可汗均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儘管回紇政權在這一期間政變頻繁,又發生了阿躍氏族的懷信可汗取代舊可汗藥羅葛氏族的禪讓式政變,而鹹安公主的可敦地位始終保持著。她在回紇汗國中很受尊重,直到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病死。可以說她將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唐朝與回紇的和親事業。鹹安公主對發展馬絹貿易,維護唐朝與回紇的姻好關係都起了重要作用。鹹安公主為祖國安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卻委曲求全,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按照回紇的“收繼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通典》),連嫁兩姓三輩四可汗。她死後葬回紇,是唐朝唯一一位沒有葉落歸根的正牌公主。

唐代詩人白居易為此曾寫了《陰山道》的詩來詠贊她:“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劫,內出金帛酬馬值,詔江淮馬價孳,從此不令碟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投金銀與縑採。

  歷史唐朝的故事篇三:唐朝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唐後期由於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的權力,權勢日盛,以致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於是,皇帝利用朝官,朝官依靠皇帝,向宦官展開奪權鬥爭。這種宦官與朝官之間的鬥爭大致有以下幾次:

永貞革新 :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死,順宗即位。唐順宗因病不能理事,時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學士的王叔文和王伾遂專制朝政。他們先後引進柳宗元、劉禹錫、韋執宜、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等,釋出了廢"宮市"和五坊小兒,禁止節度使向皇室進奉財物的"月進"、"日進"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後又派大將範希朝接管宦官的神策軍兵權。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當即發動宮廷政變,逼迫順宗禪讓帝位,立太子李純為帝,是為唐憲宗,並改元永貞。王叔文、王伾被貶殺。

甘露之變:唐文宗即位後,鑑於他的祖父憲宗李純、父親穆宗李恆、長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廢殺或扶立的,故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決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訓和鄭注剷除宦官勢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訓謊稱金吾廳石榴樹上夜降甘露,企圖在宦官前往觀看時,將其全部誅殺。不料事洩,宦官遂派禁軍大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

從唐憲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專權的鼎盛期,這股依附於皇權的惡勢力,對它所依附的皇權構成嚴重的威脅。“二王”改革失敗後,幾乎所有宦官都參與朝政,廣泛深入到當時政治生活的許多重要領域。如大批宦官進入政府,擔任諸司使職;掌握宮中全部機要,出納王命;干預吏選,監視外朝官員;掌握書院、國子監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領域。

由於朝中文武大權基本落入宦官手中,朝中制定國策、進退將相大臣,以至皇帝的生殺廢立都操縱在宦官手中,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後操縱的傀儡。憲宗以後到唐亡的9個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餘的都是由宦官廢立。唐文宗哀嘆自己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他說:“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皇帝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結、縱容宦官,如宦官楊復恭以擁立昭宗有功,自稱“定策國老”,罵昭宗為“負心門生”,昭宗也無可奈何。連皇帝的命運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還有誰敢跟他們作對呢?“甘露之變”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

從唐太宗到唐睿宗時期,是唐朝宦官勢力開始抬頭的階段。唐太宗在位時期,鑑於前代宦官干政的歷史教訓,對宦官限制非常嚴厲,宦官只是“門閣守禦,庭內掃除,廩食而已”,稍有不軌便遭到嚴厲的懲罰。武則天執政時,集權於內廷,以牽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內官用事開始增多。不過,武則天不像東漢時期的那些女主們,要憑藉宦官成為自己和男性大臣溝通的橋樑,這一階段宦官沒形成什麼勢力,品級也都很低。

中宗復位後,韋后當政,為了擴大內朝權勢,發展閹人勢力,並授予宦官品爵,人數增至3000多。中宗還派宦官外出監軍,開唐代宦官監軍的先河。同時,各派宮廷政治勢力為了窺測上意,探聽訊息,紛紛巴結拉攏宦官。當時李隆基為了消滅韋后勢力,就曾利用過宦官高力士等人,這說明宦官勢力已開始抬頭,力量不可忽視。

“安史之亂”是宦官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發生後,唐肅宗李亨因強藩作亂、險亡其國而開始對武將妄加猜疑,宦官則大受寵信,開始內掌軍隊,外監諸將,其權力從內廷向外朝逐步延伸,從間接向皇帝進言干預朝政到直接把持軍政要職,最終形成了專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