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歷史解讀 閱讀(1.47W)

關於講清朝歷史的故事有哪些呢?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的長河中有燦爛、輝煌的文化,也有受盡外敵侵略的屈辱,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講清朝歷史的故事,歡迎閱讀借鑑!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篇一:帝王雍正帝嗣位之謎

清康熙帝駕崩以後,第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如何嗣位至今仍是一個謎,是按遺詔之言登位還是篡位,眾說紛紜。

官書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初九)前,胤奉命代祀南郊。當時,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靜攝”政權。胤請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因祭天是件大事,命他應在齋所虔誠齋戒,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這時才不得不破例把胤召到暢春園來。而未到之前,康熙命胤祉、胤(七阿哥)、胤、胤、胤(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祥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向他們宣佈:“皇四子胤人品極好,令人敬重,與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夠繼承大統,繼承皇位。”此時,恆親王胤祺因冬至奉命在東陵行祭典、胤祿(十六阿哥)、胤禮(十七阿哥)、胤(十五阿哥)、胤(二十阿哥)等小皇子都在寢宮外候旨。當胤來到康熙面前時,康熙還能夠說話,告訴胤他的病情日益惡化的原因,但是到了夜裡戊時,康熙就歸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佈“遺詔”。胤聽後昏撲於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則向胤叩頭,並勸他節哀順變,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職權,主持康熙的喪葬之事。雍正曾特別強調:當日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壽終正寢後才開始的,是屬於正常並且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官書眾口一詞,都是同一個口徑。後世有人根據雍正在品格、才幹、年齡和氣質上的眾多特點以及雍正本人在皇宮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煉多年的特徵,康熙對雍正的認識和父子感情基礎,當時諸子爭儲互斗的背景,還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遺詔的在場人物、地點、時間以及情節等來綜合分析,認為雍正根據皇父“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是合法即位的,可信的。

但是民間傳說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

早在雍正帝在世時,社會上就盛傳:康熙帝要將皇位傳給胤,在他患病的最後幾日,曾經下旨要召胤回到京城,但是胤的死黨隆科多卻隱瞞了諭旨。致使康熙去世當日,胤不能趕到。隆科多於是假傳聖旨,擁立胤為皇帝。此所謂“矯詔篡立說”的由來。另外有一種說法講,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是胤把“十”改成了“於”字,於是遺旨明明傳位於胤,卻變成了傳位於胤,此所謂“盜改遺詔說”的來源。那麼,是誰來盜改了這個遺詔呢?有傳說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說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說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養的武林高手所改寫的;又有的說是雍正的親生父親衛某參與改的……

還有人認為,康熙原本要在胤和胤兩人中選立皇儲,而最終胤被選中,胤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確實說明康熙選擇皇太子時他是候選人之一,而胤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22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對胤之子弘曆寵愛有加,稱讚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太子候選人。也有人認為,臨終時康熙本想讓胤繼承皇位,但他遠在邊疆,若將他召回再宣佈詔書,在空位階段必定會引發皇位糾紛,無奈之下只好傳位於雍正。

總而言之,雍正繼承皇位有著種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疑點。這些問題使一些清史專家耗費了很多的精力,直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可以說,在沒有獲得新的可靠材料之前,雍正的即位是否合法,仍然是個謎。這不僅僅是因為雍正在繼承皇位上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且他即位後的很多言行,尤其是與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連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篇二:腳踢乾隆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滕縣地出了一名武狀元,他的名字叫滿德坤。

那時國家還怪太平,滿德坤雖是武狀元,有段時間,既沒有掛帥領兵,也沒有鎮守一方。僅是把守宮門,也就是站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勢。宮女、太監對滿狀元都看不起。每當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宮門時滿德坤站立一邊,常受到太監、宮女的喝斥。滿德坤一身好武藝,又是堂堂武狀元,實在不願幹這樣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誰說,更不敢向皇帝提出來,只得窩在心裡。

一日,遇到連理大臣,又是老鄉關係的劉鏞,滿德坤偷偷地把不願把守宮門的事告訴了他。劉鏞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辦法。接著又扯起閒話來。當滿德坤無意談起乾隆時說:“當今萬歲,夜間入宮,不從宮門出進。因他文武都通,常飛身偷越宮牆,我只能裝沒看見就算了。”按宮廷的規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宮,需告知太監,由太監去安排。可是乾隆既愛眾妃子,更眷戀西宮。一夜宿兩宮,雖是皇帝,事情傳出去,總覺得不太好。為此,乾隆採取偷越宮牆的辦法。

劉鏞聽了乾隆深夜越宮牆的事,對滿狀元說:“你不想把宮門的法子有了。”接著對滿德坤這般如此地說了一遍,滿德坤連連點頭稱是。

不幾日,是滿德坤深夜值勤,見乾隆輕車熟路又要越宮牆了,滿德坤一個箭步趕上,飛起一腳,將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雙肩,輪起右手鐵拳就要打。說時遲,那時快,乾隆急忙說:“不要打,是寡人。”滿德坤立即雙手攙起他,撲通跪在地上:“萬歲!奴才該死!”這時乾隆不得不說:“你是好小子,不準聲張,恕你無罪。”

滿德坤飛腳踢乾隆,乾隆認為他做得對。可對他帶來不便,終於一道聖旨,命滿德坤鎮守邊關去了。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篇三:康熙皇帝東巡“三不做”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東停留,東巡泰山、曲阜。這期間,他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同時,也有三件事他堅決不做,這同樣反映出他思想進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禪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東巡來到泰山。他剛在山下的泰安城駐蹕,侍臣便向他建議,應效法古代“受命於天”“易姓而王”的皇帝,舉行泰山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是一種規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歷代歷朝帝王登基的儀式,而有資格封禪的也只有政績卓著的帝王。歷史上秦漢唐宋各代,從秦始皇、漢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許多有作為的帝王都曾經專程來泰山封禪。康熙作為功勳蓋世的“千古一帝”,當然也有資格舉行這一活動。

但康熙卻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歷代帝王為滿足自己的驕侈之心,不惜花費巨資大搞封禪典禮,結果卻並未獲得上帝的福佑,此種勞民傷財之舉實不足取。而且封禪不見經傳,近乎荒誕。他遂告誡百官說:

朕向來崇尚實政,古人重金泥玉檢(指封禪),徒勞民力,實無意義,故此行只為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絕不效前人銘功紀德,告成於天也。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禪,並不是像他在《南巡筆記》中謙虛的那樣:

“朕涼德菲躬,實未有豐功偉業,足以照示來茲。何敢效法前人,銘功紀德”,而是因封禪勞民傷財,徒勞無益,會給百姓造成沉重負擔,這跟他此行“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的宗旨相違背。他的反對封禪,實出於愛民之心,是為老百姓著想。

康熙儘管不封禪,但對“五嶽之尊”的泰山還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嶽為五方之長,發生萬物”,所以到泰山後他也禮節性地舉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還是“躬祀之為萬民祈福”。

不看捨身崖

當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頂時,有的大臣建議他去看捨身崖。這捨身崖位於泰山日觀峰南面,三面陡壁,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要。當地有個陋俗,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來此跳崖輕生,以此顯其誠心,換取神靈對父母保佑。當康熙聽說這一情況後,極為氣憤,嚴厲斥責官員們說:愚民無知,惑於荒誕之說,以捨身為孝,愚民不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孔子曾雲“父母惟子之疾是憂。”子女生病,父母憂愁得不得了;當子女的捨身尋死,不能奉養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處所,看它何為!宜曉諭百姓不要為無知妄說所誤,地方官員宜嚴厲禁止,不得再有捨身事宜發生……從此,地方官員嚴格執行康熙的訓令,在捨身崖邊重修了圍牆,並派更夫守護,使來捨身崖輕生者大為減少。康熙態度鮮明地反對並制止這一殘害生命的陋俗,進一步彰顯了他慈憫百姓的寬廣胸懷。

只拜師,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歸來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來到孔廟,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祝文中稱頌孔子:“仰惟先師,得侔元化,聖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王之儀範;永言光烈,罔不欽崇。”

從孔廟出來,康熙又來到孔林,謁孔子墓。他本應再對孔子行一跪三叩禮,可是當他走到孔子墓前時,站立良久,卻沒有跪拜。此時,引駕官孔尚任(劇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靈機一動,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後讓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禮。對此,在場的官員都大惑不解,衍聖公孔毓圻事後也向孔尚任詢問。孔尚任解釋說:開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為他看到了明正統八年大書法家黃養正篆書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康熙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王。自己身為一國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來是拜師,而不是拜王。為此,他才讓康熙到一邊休息一下,自己忙將墓碑上的“王”字用黃綾蓋上。當康熙再次來到墓前時,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師行了大禮。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卻如此尊師重道。箇中款曲,頗值得今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