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歷史上的清朝

歷史解讀 閱讀(1.44W)

關於歷史上的清朝故事有哪些呢?歷史故事以生動的語言描述、曲折的故事情節還原歷史的真實情景,揭露歷史的動態過程,描述歷史人物的內心活動,豐富歷史事件的內容,這對於改變歷史課程的枯燥性,促進歷史理論教學的深入淺出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上的清朝,歡迎閱讀借鑑!

歷史上的清朝
  歷史上的清朝篇一:雍正帝唯一的皇后

清第三代皇帝雍正以非正常手段奪得皇位,至於這非正常手段是什麼,正史諱莫如深,沒有直接記載。唯有野史說他聯結皇親科隆多,將“傳位十四子”的康熙遺詔篡改為“傳位於四子”,因而從其他兄弟手中奪取了皇位。其真實性如何,無從考證。

雍正即位後,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個立儲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滿漢文武官員去乾清宮商議要事。他坐在龍椅上,對眾大臣說:“父皇在世時,曾立二阿哥為太子,後來廢而又立,立而又廢。父皇晚年,常為此悶悶不樂。朕想到,立儲乃國家大計,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們有何妙策?”大臣們面面相覷,半晌,齊聲奏道:“臣等愚昧,憑聖上意願定奪便是!”雍正帝又說道:“朕以為,立皇太子與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須勞大臣們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應獨斷專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幾個皇子,倘讓眾大臣議定,則眾口必不一致,讓朕難以定奪。何況,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爭奪,惹出禍端,因此朕再三籌劃,想出了一個變通法子,朕私下擬定皇儲為誰,寫在詔書上,密封收進匣內,”說到這裡,雍正帝把頭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說:“匣子就安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你們說這樣可好?”大臣們一聽,異口同聲回答道:“皇上思慮如此周詳,臣下豈有異議?”當下,雍正帝便命眾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事務大臣在內,他親手密書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內,又命侍衛攀緣木梯而上,把這錦匣安放在匾額後面。從這以後,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於是清帝傳位才避免了宮廷內亂。

雍正這樣做,從側面印證了他奪取皇位的手段是有問題的,因而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學樣。雍正的死,也是個蹊蹺,史籍記載十分奧妙。雍正十三年的一天,白天,這位皇帝還在同莊親王允祿、樑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在大內議事,到了晚上,突然暴亡,宮內外都不知什麼原因。史料中也未有可靠的記載。只是有一事顯得奇怪。自雍正朝之後,皇帝每召幸妃嬪,這些女子都必須脫去所有小衣,外罩長袍,由宮監託舉或抱入皇帝寢宮,然後脫下外罩的長袍,裸體赤身去侍候皇帝。據清代宮人傳說,這並不是為貪圖肉慾的歡樂,而是防備妃嬪行刺。後人猜想這條規矩的設立,也許與雍正的暴死有關係。雍正只有一個正式皇后,姓烏喇那拉氏,是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

這位皇后少年時代即入宮侍奉,當時康熙帝很喜愛她,作主將她許配皇四子,為雍親王的正室嫡福晉。雍正元年被冊為皇后時已屆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親相愛,可惜她死於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異常傷心,他自己大病剛好,想親自去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們竭力勸阻才作罷。於是下諭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與朕結合,四十多年孝順恭謹始終如一。我因患病多時好容易痊癒,若親臨喪事,恐怕會觸景生情過度悲傷,致使舊病復發。我未盡到夫婦間的禮數,心中很是難受,但大臣們勸我說,明代也沒有皇后喪禮皇帝非親自莫祭不可的規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們朝夕奠祭。”言語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烏喇那拉皇后諡號“孝敬”,與雍正帝合葬泰陵。繼承皇位的皇四子弘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貴妃鈕祜祿氏生的。熹貴妃在乾隆朝被尊為皇太后,於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後被諡為皇后。

  歷史上的清朝篇二:劉羅鍋彈劾乾隆

劉墉跟和珅雖然同朝為官,而且都是大學士,但劉墉對這個只知弄權和貪贓的奸相卻經常看不起。和砷對劉墉也是恨得牙根兒癢癢,常想找茬兒把他除掉。但兩人表面上還保持著官場的派頭,見面後彼此打躬問安。

這一天他兩位同在朝房候餐,和珅又起了陷害劉墉的歹心。於是他就當著大臣們的面激劉墉說:“劉中堂,兄弟聽說您為官清正,什麼樣的人都敢參奏!”劉墉見他又來挑釁,就說:“這都是當今皇上的'洪福和先父的教誨。”和珅接著說:“我說一位你就不敢參”。劉墉說:“只要你說出名字來我就敢參。”和珅說:“你要敢參這一位,我當著大家的面磕頭拜你為師。”劉墉說:“你說話算數嗎?”和珅伸出右手說:“擊掌為定。”劉墉也伸出右手兩人擊了掌。劉墉說:“但不知和中堂說的是哪一位?”這時和珅向金鑾殿的方向望了一眼,同時伸出右手,翅起大拇指說:“就是這一位。”劉墉和在場的大臣們聽後都驚了。

按照封建時代的法律,參奏皇帝是要治罪的,就是象劉墉這樣的重臣,也要冒流放甚至殺頭的危險。但劉墉沒怕,他整了整紅頂花翎,理一理蟒袍,大搖大擺地直奔太和殿走去。

乾隆正伏在龍書案上專心批閱奏章,猛聽得階下傳來一聲“吾皇萬歲萬萬歲!臣劉墉見駕”的聲音,他隔著龍書案往下一看,見劉墉正跪在地上。他放下筆問道:“劉愛卿,朕沒傳旨宣你,上殿何事?”劉墉一本正經地說:“臣有一事不明,請聖上賜教。”乾隆說:“愛卿請講。”劉墉說“臣不知偷墳掘墓者該當何罪?”乾隆心裡一動,心說:你那羅鍋裡不知又轉什麼壞主意呢?於是他一本正經地說:“大清律上規定得明明白白,偷墳掘墓者處死刑。”劉墉說:“大清律是隻管百姓呢?還是連皇上也管?”乾隆說:“卿不聞,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嗎?”劉墉一看乾隆上了套,就接著說:“萬歲重修明陵是怎麼回事啊?”乾隆這時才明白。心說:好你個羅鍋子,你繞了這麼大圈子原來是衝我來的。但還是強詞奪理地說:“朕修明陵,是看到前朝陵寢風吹雨打,樑塌柱倒,荒蕪寥落,不堪目睹。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於是才為他們重修的呀。怎麼能和偷墳掘墓連在一起呢?”劉墉隔著龍書案向乾隆詭祕地一笑說:“我主名為重修明陵,實則是用小木料偷換人家的大木料,為你自己修陵寢,這點小把戲瞞得了別人還瞞得了為臣嗎?”乾隆一看戲法被拆穿了,也就軟下來了,用商量的口氣說:“就算你說得對,難道天底下還有殺寡人的刀嗎?”劉墉也有點為難地說:“我主自己拿個主意吧。”乾隆說:“這樣吧,明年春暖花開之後,我去江南打一次圍,各處巡幸,實則是充軍流放一次,你看好嗎?”劉墉說:“就依我主旨意吧。”這時乾隆卻板起面孔說:“劉愛卿你一本參倒了當今皇上難道你就沒罪嗎?”劉墉早有準備,於是雙手摘下翎頂捧在頭頂說:“臣摘掉頂戴,丟官罷職,以謝參君之罪。”說完把翎頂恭恭敬敬放到龍書案上,退到原來的位置,轉身下殿而去。

這時和珅和許多大臣都在朝房等著結果。和砷自是興高采烈,心想這一著非把羅鍋子置於死地不可,其他大臣都替劉墉捏著一把汗。沒料到劉墉大搖大擺地回來了。和珅搶上前去急忙地問:“參了吆?”劉墉說:“當然參了!”於是把過程述說一遍。和珅有點懷疑地說:“你說參了,以何為證?”劉墉指指自己的頭說:“你沒看見頂戴都丟了嗎?”和砷這才信了。

他剛要轉身溜走,被劉墉一把拉住說:“和中堂,你說當場磕頭拜師還想食言嗎?”這時別的大臣也都過來嘲弄和珅說:“和中堂是言而有信的人,哪能說了不算數呢?”這時和珅真象一隻落水狗,被大家團團圍住,想溜也溜不掉。只好趴在地上給劉墉磕頭叫了一聲:“師傅!”

劉墉臨回山東之前,去向乾隆辭行。乾隆本無心罷劉墉的官,正在懊悔,見了劉墉,心裡有點悽然地說:“劉墉呀劉墉,憑你的身份地位,如果不是參到寡人頭上,你不就是鐵帽子劉墉了嗎?”劉墉一聽,忙跪伏在地:“謝主隆恩。”乾隆一愣:“朕何恩之有?”劉墉說:“陛下不是封臣為鐵帽子劉墉嗎?”說著站起來,自己從龍書案上把翎頂取下來,戴在了腦袋上。乾隆聽了,哈哈一笑:“你這羅鍋子鬼主意多著哩!”從此後,大家都說和珅是劉墉的徒弟,是在朝房磕頭拜的師。

  歷史上的清朝篇三:同治皇后紅顏薄命

清朝入關後,第一任皇后共有九位(宣統帝未計),在坤寧宮大婚的有康熙帝、同治帝和光緒帝三位。可以說,清朝所有第一任皇后,沒有一位是好命的。我只選同治皇后一位,來看看她的悲劇故事。

同治帝6歲(虛歲)登極,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17歲的同治皇帝大婚。皇后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她出身於相府門第,書香之家,祖父賽尚阿為大學士,父親崇綺(qǐ)為狀元。史稱:“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獲授修撰者,止崇綺一人,士論榮之。”(《清史稿·崇綺傳》卷四百六十八)就是說清朝定鼎北京後的268年間,滿洲、蒙古人以漢文參加科舉考試而中狀元的,只有崇綺一人,士人以此為榮。後遷侍講、戶部尚書、日講起居注官等。義和團失敗後,崇綺走保定,住蓮池書院,自縊而死。母親瓜爾佳氏,也是忠貞節烈的女子英傑。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她先派人預掘深坑,率一子四孫及兒媳等,分別男女,入坑活埋,闔門死難。

皇后阿魯特氏幼年,由父親崇綺親自授課,講解經史,學習詩詞,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她聰明賢惠,知書達理,性格剛烈,不善奉迎。阿魯特氏被立為皇后,同治帝與皇后僅在坤寧宮居住兩天,就搬到養心殿後殿的體順堂居住。皇后遇齋戒期,居住在鍾粹官。(《翁文恭公日記》)

皇后阿魯特氏真是命薄,結婚兩年零兩個月,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帝的死,同下面一件事情有關。據說慈禧有“寡母心態”,嫉妒兒子同皇后親熱,不許兒子與皇后同房。慈禧太后不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喜歡慧妃,要兒子同治帝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又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為慈禧太后處處刁難,皇后阿魯特氏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帝病重,皇后護侍,也遭到慈禧太后的呵責。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同治病重,皇后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太后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鞭笞)之”,並叫來太監預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后情急之下說了句話:“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請太后給媳婦留點體面!”慈禧太后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咸豐帝臨終前沒有冊立自己為皇后而不滿。“從大清門抬進來的”這句話,刺痛了慈禧太后的心。慈禧太后大發雷霆,同治帝被嚇暈,病情愈加嚴重。慈禧太后見同治皇帝恐怖,才未對皇后動刑。同治帝之死,慈禧將責任栽到皇后頭上。

同治皇帝之死,這對一位年輕皇后來說,簡直是塌了天。皇后喪夫心情不好,慈禧喪子心情也不好。慈禧太后把氣往皇后身上撒。“未亡人”皇后阿魯特氏此時,大慟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綺,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隨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隨夫——同治帝殉死。崇綺將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太后不為同治帝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的載湉(光緒)繼承皇位,就是說光緒帝繼承的不是同治帝,而是咸豐帝——這實際上是不為皇后留餘地。皇后阿魯特氏被逼無奈,只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死後74天,皇后阿魯特氏“遽爾崩逝”,才22歲,梓宮暫安於隆福寺。皇后阿魯特氏之死,或雲“絕食崩”,或雲“吞金死”。(唐邦治《清皇室四譜·后妃》)野史記載:同治帝皇后懷孕,慈禧太后恐其生男孩,將來纘(zuǎn,繼承)承大統,不能垂簾,故逼其死。有位御史潘敦儼,借天旱奏言:“後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內,道路傳聞,或稱傷悲致疾,或雲絕粒殞生,奇節不彰,何以慰在天之靈?何以副兆民之望?”慈禧太后斥其謬妄,奪其官職。

明朝曾有一位皇后,是她的母親夢見圓月入懷而生下的。這個夢是真的還是編的,且不去管它。做父母的都希望女兒能有一個像圓月般的幸福人生,但是身為皇后的都難以做到這一點,更何況普通百姓呢!嘉靖帝的陳皇后,人生失敗,告訴人們:禍生於多貪,患生於多欲。以上這些皇后的不幸人生的歷史啟示:人生如月,或圓或缺,坦然對待,自然輪迴。

明清28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雖居於天下女性之至高、至尊、至富、至貴的地位,但沒有一位是在泰安、泰寧、泰和、泰順中度過一生的。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她們“全須全尾”、無怨無憾度過一生的,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其實,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我們老百姓生活中遇到一點磕碰、挫折、坎坷、困厄,都應坦然面對,淡定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