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精選14篇)

校園 閱讀(2.94W)

瞭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瞭解中國歷史、外國曆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經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精選14篇)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1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宋國,宋王便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麼地方。派出去的人回來說:“齊國的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我國的國民都驚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對宋王說:“這就是所謂的‘肉腐爛了自然就會招惹蟲害’啊。現在憑著宋國的強大,齊軍的弱小,是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的。”

宋王於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著又派人去察看齊軍的情況,派去的人的報告同前面那個人的一樣,宋王又大怒,把第二個人也屈殺了。

就這樣,宋王一共派了三個人前去,三個人都被殺害了。接著,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前去檢視。這次被派去的人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他:“國家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還要到哪裡去?”

派去的人說:“是國君派我來察看齊軍的情況的。原來齊軍已離我們這麼近了,國民已經如此恐懼。現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情況的人都因為報告齊軍迫近而被國王處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實報告的話,也難逃一死。如果不如實報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該怎麼辦呢?”

他的哥哥說:“如果報告實情,你又將先於死者死,先於亡者亡。”

派去的人聽後,就回去向宋王報告說:“我根本就沒看見齊軍在哪裡。國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興。左右近臣都說:“先前被殺的人的確該死。”

於是,宋王賞賜給這個人許多錢。

後來,齊軍大兵壓境,宋王抵敵不住,就自己跳到車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個被派去的人則跑到了別的國家,過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點撥:作為一個領導,千萬不能像宋王那樣,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這樣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單聽一方面的話,不但自己糊塗,事情也會弄得很糟。

孟軻和子思的故事

孟軻,又稱孟子,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來到魏國,受到了魏國君臣的熱烈歡迎。魏惠王向孟子問道:“老先生,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兒,想必是對我們魏國奉獻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說:“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仁義。如果君王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自身,上下互相為了謀求利益而爭鬥,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遺留給親朋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了不住點頭,稱讚說:“先生說得好極了!”

起初,孟軻曾拜子思為師,孟軻問子思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子思說:“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說:“仁義本來也是為了利益,因為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於欺詐,這樣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說‘利是義的總和’。《周易》還說‘利益用來安定民心,而後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利益是個大前提。”

司馬光評論說: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為利益的,不講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物件不同的原因。

哲理點撥:正確的領導思想帶來的好處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強個人修養,它的功效不遜於你投入的資金。其中加強領導修養最關鍵的,就是領導人能否從被領導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2

重讀三國演義,覺得司馬懿應該是三國裡最沒有人格魅力的人了吧。

在演義裡,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論勇猛膽識,論氣度謀略,論輔國治兵,似乎都有人選可以碾壓他。自己的主君懷疑他,試探他,自己的對手羞辱他,嘲弄他,甚至自己的屬下將士也對他不怎麼聽從。

所以,儘管歷史上他屢有奇謀,不乏勝績,甚至結束了群星閃耀的三國時代,大一統了中國,但仍抵不過那個小說裡虛構的空城計為他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作為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成功怎麼可能歸於沒有特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司馬懿。

後世很多人對司馬懿多少都心存恨意。這些都是因為他在後期篡取了曹魏的天下,唯結果論。但豈能料到,他在青年時就已經展現出了非同齡人能及的政治智慧。

在他的青年時代,曹操正如日中天,權傾朝野,連皇帝都要對其言聽計從。然而當曹操聽人說司馬懿有才華,讓他去做官時,他卻裝病不去。

很多人認為司馬懿此舉或是心懷漢室,不屑於做奸雄的臣下,或是包藏著十足的心機,是為了觀察曹操能否在中原站穩腳跟。但我以為都不是,因為他的父親司馬防,兄長司馬朗,都早已在曹操手下做事,即便曹操沒站穩腳跟,敗給了袁紹,他豈能拋下家族獨善其身。

真相應該如此,漢代的官員選拔是徵辟制,就是通過在朝廷中有名望的人推薦做官,曹操年輕時入仕,就是被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的。然而這其中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舉薦人勢力很大,你成為他的門生,仕途自然比較好。但如果你的舉薦人不受朝廷重用,你作為門生也只能靠邊站。

第一次舉薦司馬懿的人叫魏種,是兗州人,關於他的史料不多,但有一條說他曾是河內太守,曾經叛逃過,曹操大怒,把他捉了回來,又覺得他挺有才氣,繼續讓他當官。可想而知,這個罪臣並不會有太強大的勢力。

再加上曹操擔任兗州牧時,曾殺了當時的兗州名士邊讓,一大波兗州士族怒斥,更直接導致了自己的好友陳宮和張邈反目。所以兗州系的`官員在朝廷裡並不多。

而此時呢,曹魏的文官集團中最強盛的勢力,則是以荀彧郭嘉為首的潁川士族,司馬懿當然不願意自己被劃分到兗州一系。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再度進行大批官員選拔,這次他是被潁川的首席代表人物荀彧舉薦,司馬懿這才從容上任。

一個高的政治起點,足以讓自己少奮鬥十年,擁有這樣政治頭腦的人已經難能可貴,而更可怕的是,拒絕魏種舉薦時的司馬懿不過二十二歲。

在差不多的年紀,曹操正因為得罪權貴被免去官職在家賦閒,劉備也剛鞭打完瞧不起他的督郵棄官逃亡,至於諸葛亮,還在隆中臥龍崗快樂地和小夥伴吟詩作對。他們都有著肆意妄為的青春,但司馬懿沒有。

司馬懿的家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歷史的望族,據說可以追溯到秦朝末年。司馬懿的父親對子女管教極嚴,問而不答就要捱揍,讓你站著絕不可坐,他的處世風格穩妥而謹慎,也從側面影響了司馬懿。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你可以清楚察覺到,這是一個幾乎沒有明顯缺陷的人。他行事詭譎,城府極深,難以揣摩。你說他善於隱忍,不等到時機成熟不會出山,他偏偏又無比果決,魏將孟達本欲向蜀國投降,他一邊寫信寬慰,一邊率部隊火速登程,只八日就兵臨城下,平定叛軍。

寫過劇本的人都知道,在角色的創作上,完人很難出彩,有缺陷的人物才是好人物。讀小說,我也最喜歡讀有缺點的角色。孤僻也好,驕傲也罷,懶惰不差,無情最好。三國演義裡,最有人格魅力的往往都是缺陷最為明顯的,孫策的激進,關羽的自負,曹操的多疑,諸葛亮的理想主義等等。

為了給司馬懿這個大反派安排一個缺陷,羅貫中用空城計和五丈原兩場戰役,將司馬懿的謹慎突出到了極致。然而歷史上並沒有空城計,而五丈原一役所流傳的“死諸葛嚇退活仲達”,也並非司馬懿在戰略上有差池。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意思是諸葛亮最擅長的不是奇謀,而是整治部隊和百姓。諸葛亮治下的部隊,制度分明,進退不亂,這種部隊最適合防守反擊。這樣一看,司馬懿算不到諸葛亮的死期,為了防止敵人打防守反擊,謹慎點也是應該的。

公平地講,司馬懿的形象大幅度黑化,是在明代小說演義盛行之後才開始的。他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相當之高,即使毋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

前段時間在微博聊到三國,有讀者問我要不要去看《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我這才知道原來又出現了一部三國新劇,對於三國題材的影視正劇,都是我必看的。

從劇名看,顯然是以司馬懿為主角的作品,不知道在吳秀波演繹下的司馬懿,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是否能展現出傳聞中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相呢,有點期待。京劇臉譜中,司馬懿被塑造為白臉、勾圓眼,這說明自古以來他公認的形象就是:智謀廣大,但奸不外露。扮演他,將會十足考驗演員表演功力,以及對人物的理解是否做到滿分。

當然,在當今顏控佔據熒屏的浮躁年代,又如何能有一個廣受歡迎又形神兼備的演員,能夠圓滿表演出他的時而忠厚,時而畏縮,時而滿腹城府——但當我看到主演是吳秀波的時候,我放心了。一個能夠在十一年前就深愛上司馬懿,並花了數年時間鑽營劇本的人,由他來演,如何能不期待?

我非常喜歡三國這段歷史,因為它是少數的寒族理想主義的縮影。曹操、劉備、孫權其實都屬寒族子弟,比起名門望族、士族門閥的世襲傳承,他們擁有一種決絕而璀璨的魅力,猶如煙花漫天。在他們的倡導下,寒門中的奇才、猛士,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形成群星璀璨的盛況。

而三國歸晉,則是一種必然,亂世結束之後,國家恢復正常運制,文官集團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而那些門吏遍天下的士族門閥,此時便發揮出他們真正的底蘊,司馬家族和潁川士族逐漸掌握了權力,短短數年就侵吞了曹魏的天下。

這不是司馬懿一個人的成功,而是士族門閥在權力爭奪中的勝利,亂世英雄的結局最後仍然要步入清平正軌,這不禁令人唏噓,但也正因此,才讓我們瞭解到寒族政權短暫而悲壯的美,看到那些一閃而逝的群雄絕唱。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3

故事:八百多年前一個上元佳節,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寫了首《青玉案.元夕》。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千古傳頌。“那人”經過後人千百年演繹,使得最初“那人”成了千古之謎。

追隨元夕夜“那人”模糊足跡,回到那個鼎盛塵封炎宋治世,領略她丹青妙筆,揭開“那人”千年謎底。她,出生書香世家,父親是禮部員外郎,在當時頗負盛名,母親是漢國公王準孫女,知書善文。在這樣優裕家庭裡,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便有了詞堂傳言“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

十八歲那年,她一襲品紅鴛鴦霞帔,一頭青絲綰成朝凰髻,數十里紅妝,街道兩旁飄揚紅緞。在滿城人觀望下,她嫁與右丞相之子趙明誠。一個曠世才女,一個如玉公子,一場傾城之戀,一段天地良緣。婚後,她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他們愛情也成了市民茶餘飯後閒談一段佳話。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不斷,奸臣當道,父輩失官,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曾經,感懷風花雪月,而如今,晚來風柔,愁銷無果,誰憐一枝梅,凌寒獨自敗,她登上高樓,依遍欄杆。她在等相聚那天,就算等到鐵樹開花,隕落無影。但不管怎樣,她都堅信,時光會給她最美答案。

靖康二年,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她開始了逃難生活,趙明誠臨危受命,不幸病倒,亡於任上。

“念夫殤,相思亂,山河碎,獨悽愴,煙水茫茫,何時歸鄉。曾經玉竹樓上共挽手,品芳酒;可如今,你獨走,我孤留。無家可歸憂傷,心沒有棲息地方,只有將這一切流浪在字裡行間。”

多年背井離鄉,她那顆心已經殘碎,造物弄人,命途多舛。讓她嚐盡人間冷暖,方才成就她絢爛。

一個元夕夜。她懷著對死去親人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無限失望,寫了首《永遇樂.落日鎔金》,最後一句“如今憔悴,風鬟爽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讓當時有識之士讀一次哭一回。

或許她不知道,五十年後,二帝蒙塵,神州板蕩。同樣時間,同樣夜晚,有一個人懷著同樣心情,伴著月圓,賦詩一篇,飽含著對“那人”沉沉思念。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4

康熙皇帝每次"圍獵"場面都相當壯觀,他老人家注重保護生態平衡,不定時輪換圍場。八旗精銳兵在皇上統一指揮下,有序集結。只見康熙爺夾馬直衝,每每搭弓射獵,必有所獲,自然引起隨從陣陣喝彩。歲月不饒人,康熙每射獵一陣子,就要停下來,歇息一會兒。到了晚上,圍場上宿營地篝火熊熊燃燒,一時間,烤肉飄香,人歡馬鳴。

皇上出遠門,不管是狩獵還是巡視,一直有午睡習慣。長此以往,張廷玉養成了一個工作習慣:在皇上午睡時,準備好票擬,以待皇上醒後裁決。

都不得罪

一天中午,皇上突然醒來,從帳篷裡走出來,看見張廷玉在烈日下一邊默讀摺子,一邊做條目登記。康熙一見張廷玉汗流浹背樣子,覺得作為天子近臣,如此做法,有失朝廷體統,便訓斥張廷玉說:"那些無關痛癢摺子,不是讓李光地在京城票擬嗎?為何送到圍場?也不知道胤是怎麼監國。看看你這個狼狽樣,朕顏面給你丟盡啦!"

張廷玉嚇得跪地磕頭,不停地念叨說:"微臣罪該萬死,有損朝廷體面。"

是皇上有錯。他老人家忘記了,李光地年老多病,不能過度操勞。張廷玉正值盛年,圍獵前,皇上就在南書房交代過,所有摺子都要送到塞外,他要親自過目。票擬一事由張廷玉全權負責,實在忙不過來話,隨駕幾位內閣學士協同處理。

張廷玉不忍心說明真相,怕徒添皇上傷感。這個時候,隨駕圍獵十二阿哥,來到皇上帳篷邊,悄聲走到管事太監樑九功跟前,問個究竟。十二阿哥知曉實情後,附在皇阿瑪耳邊,私語幾句。

皇上喃喃地說道:"朕真是老了,張愛卿速回帳篷吧,外面日頭太猛了。"

為了消解皇上傷感,張廷玉立馬把皇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他愧疚地說:"都是微臣該死,不應當在太陽底下票擬,萬一走漏朝政機密,可是死罪啊,請皇上懲治微臣。"

皇上問道:"張愛卿,外面太陽這麼烤,為啥不到帳篷裡票擬呢?"

張廷玉心裡"咯噔"一下,他想,千萬不能說漏嘴,於是說:"外邊敞亮,讀摺子清楚。"

張廷玉在君臣交往上,比他老爸機敏許多。昨晚,同僚聚在一起,喝酒划拳,鬧騰一宿,眼下還在帳篷裡死睡。大夥平時公務繁忙,難得聚會搞娛樂活動,在京城,恐有結黨營私嫌疑。這廂大夥一樂和,全都喝倒了。張廷玉擔任票擬重任,不敢貪杯,因帳篷裡酒氣熏人,出來透氣,覺得外面工作還敞亮。張廷玉準備走進帳篷,沒想到皇上跟來了,好在十二阿哥趕來圓謊,纏著皇阿瑪去觀看他戰利品。皇上生平就喜好狩獵,隨即與十二阿哥一道去觀看阿哥們獵物。張廷玉躲過這一劫,皇上和同僚都沒得罪,真是官場牛人啊。

張廷玉在木蘭圍場票擬場景,感動了皇上,康熙回京後,賞了張廷玉不少財帛。因為張廷玉在木蘭圍場替大夥撒了謊,同僚們肯定念他這份情。張廷玉覺得沒什麼,大家同朝為官,應該互相幫襯,況且都是給皇上打工,同事之間走動,只要不是結黨營私,聯絡感情,也是有必要。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5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後,國君權力較小,國力很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佔。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後裔,曾以“衛”為姓,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後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鬥爭中進行的。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說什麼“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錯,循禮未必對。”最後,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佈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杆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佈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鬥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於是下令把他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700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6

曹操幼年時,極其貪戀遊獵、歌舞等事,而對於當時每個孩子都要學習的死板學問、無聊詩文不感興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輩大多讀書甚為關注、用心,並因之謀求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對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嚴格,特別反對他們不務正業,只知放鷹走馬、聽歌看舞,認為那樣會影響學業、消磨志氣、毀壞人品。

曹操有個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嚴厲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們既恨他,又怕他。一見他來,不管正玩什麼遊戲,也不管正玩得多麼忘情入迷,立刻紛紛逃開,惟恐受責罵以至責打。

只有曹操這孩子,生性豪爽不羈,最厭惡別人強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當叔叔出現、眾兄弟驚呼逃竄時,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歡、更大膽、更別出心裁。

有一次他與眾子弟玩打仗遊戲。他指揮若定,把人們分成兩隊,分別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然後,令彼此進攻,玩“騎馬打仗”。他一個人站在高臺階上,手舉小旗,做雙方共有的統帥。

整日間被關在書房吟詠那些發黃的古書、令人睏倦的詩文的`孩子們,一個個像放出籠的小鳥兒,一人背上馱著另一人,彼此進攻、防守,防守、進攻,或偷襲、或埋伏、或包抄、或惡戰,在曹操統一指揮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暢。正吶喊廝殺、大汗如雨之際,猛見那位冷麵如霜的叔叔怒衝衝而來,大家驚呼一聲,頓時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連滾帶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揮旗,倔戰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對大發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動、神色冷峻。

叔叔既驚訝這孩子的鎮定,又氣惱這孩子的大膽妄為。由於被曹操身上的一種威嚴不可欺的氣勢所震懾,一時間反倒有些不知所措。狠狠盯上曹操好一會兒,扭頭、轉身便找曹操的父親曹嵩,添油加醋地告了曹操一狀:如何行為不端,如何放蕩不學,如何目無長輩,如何品格頑劣……

於是,曹嵩把兒子喚到面前,當著這位叔叔的面,狠狠責打了曹操一頓,令他務必痛改前非,否則驅出家門。

曹操一聲不吭,忍受著父親的責打。斜眼看到旁邊抱肘觀望、不無得意的叔叔,心裡頓生一計。

過了幾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見叔叔走來,又是一副要興師問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亂顫,兩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見大驚,忙上來又問又搖。曹操卻已人事不省,毫無反應。叔叔慌了手腳,急匆匆跑到曹嵩處,告訴曹操因貪玩過度,在院中“中風”病倒,而且病得不輕,似乎已有生命危險!

曹嵩十分著急,隨著叔叔來到院中。卻見曹操一個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樹下的青石凳上,認認真真、全神貫注地讀書,絲毫沒有患病的模樣。

“孩子,你現在可好了?!”曹嵩關切地問。

曹操從書間抬起頭,迷惑地望著父親:“您說什麼?”

“你剛才不是病得很厲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嗎?!”曹嵩很奇怪。

“誰說的?”

“你叔叔看見的!剛才急匆匆跑去告訴我的!你剛才是不是又玩耍遊戲來的?!是不是由於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著叔叔:“我根本沒犯病呀!我一直在這兒讀書的。您怎麼——”

叔叔窘急而氣惱:“你剛才就是病了嘛!”

曹操轉過身,面對父親:“叔父不喜愛我、討厭我,這我知道,可能是由於前些時候我貪玩了些。可今天,大概是有意告狀、不顧事實了吧!”

曹嵩掃了那位叔叔一眼,什麼也沒說,掉頭走了。

曹操衝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發黃的書扔得很遠。之後,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親面前告狀,父親就不再相信他的話了。

從此,曹操益發任意遊行,憑喜好學所需知識,以興趣決定事情取捨,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條條框框束縛,而自由成長起來。

當時有個善於觀察人的名士叫許劭。曹操見到他,問:“先生看看,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將是治世的能幹之重臣,同時又將是亂世的奸詐英雄。”許劭道。

曹操聽到這樣既有褒又有貶的判斷,哈哈大笑,高興之極。那一年,他二十歲。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7

“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閃瞬即逝的流星,而是島上徹夜不熄的明燈。”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湧現出的一個個英雄人物,有“紅色花木蘭”區夏民、“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身經百戰敵膽寒”的張雲逸、出奇制勝的“旋風”司令韓先楚,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而戰鬥到底的董振堂……,這些英雄是我國千百萬先軀英傑的代表,他們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在敵人的獄中忍受各種酷刑而嚴守黨的機密,不惜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甚至不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來捍衛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勞苦大眾們的幸福。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夏明翰,他被敵人關進監獄受盡各種酷刑後押往刑場,敵人要他下跪,他拒不屈服,連腰也不彎一下,像大山一樣巍然屹立,在就義前,他用帶著鐵銬的手寫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這首正氣凜然的就義詩,激勵了無數革命先烈的意志。

今天,我們擁有祥和幸福的家園,更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繼承革命先烈不屈的信念,好好學習,掌握本領,為祖國的強大和繁榮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8

羽扇輕拂,一襲灑逸的鶴氅隨髮髻間的綸巾飄然,八尺之身,冠玉之容,淡雅的眉宇之間閃現出絕非常人所有的`英氣。諸葛孔明,這個“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的千古奇才便這樣定格在了歷史長河的畫卷之中……

“千秋有諸葛,看鏡汗吾顏。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諸葛孔明,你定是智慧的化身。吟一曲《樑甫》,未出草廬,已知天下三分;輕搖羽扇,談笑之間,眾位儒生儼然已被辯得啞口無言;濁酒一杯,帷幄於草船,頃刻間已借得曹操百萬之箭;擺八卦,觀天象,竟可算得東風將來此助陣;點一縷淡香,彈一曲空城,便可叫司馬懿十萬大軍落魄而歸……這等神機妙算,何用比於古人,管仲樂毅怎可與之匹敵?“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你怎會辜負于徐庶的這番贊言!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孔明,“忠”這個詞定是你人格魅力最最閃耀的光點。為報先帝的三顧之恩,你臨表涕零“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因念先帝白帝託孤之情,為效先帝興復漢室之任,你悲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而夙夜憂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欲平定中原,可終究是天妒英才,你滿懷著憂怨逝世於五丈原!

可孔明,你知不知道,又有多少仁人為你嘆息,“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後主劉禪,他是何許人,你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吧!先主對你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你,原是如此清醒的一人,此刻,怎會如此感情論事?你那滿腔的忠義凜然、嘔心瀝血,那樂不思蜀的劉阿斗,他——怎可意會?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千古諸葛,眾說紛紜,千年的光陰在人世間流轉,靈與肉雖被磨滅在清風間,無法磨滅的是諸葛孔明在世間的偉大人格。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他的詩句,他愛好遊山玩水,給人們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們稱之為“詩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個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讓他侍詔翰林,做文字侍從之臣,當時,皇帝沉溺楊玉環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國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詩中流露出來了。

有才華卻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空有一身才華,卻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盡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個愛寫山水詩的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都是用誇張手法寫的.,因為這些詩句,他寫的詩成了浪漫派的風格,字裡行間,處處灑脫。

李白剛奔花甲就與世長辭了,一顆古文學之星隕落了,但人雖已經離世,但卻給人們留下了永傳不朽的詩句。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10

一天,我正翻看著《中外歷史名人》這本書,偶然間看到了李時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剎那好像有身臨其境地觀察著李時珍的感覺。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學醫家之一。他從小時候開始學習醫學,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學醫的,李時珍從小就跟著他們一起學醫。有一次爸爸帶著哥哥出門了,家裡只留下了小兒子李時珍,不久,有兩位病人來了,李時珍說:“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來,我先給你們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時珍立刻開方抓藥,晚上,他爸回來了,問:“這是你開的?”李時珍小聲說:“是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後把病人的症狀,為什麼開這種藥講得頭頭是道。

李時珍十幾歲的時候,發現當時流行的《本草經》有誤差,便準備將其修正。而他父親說:“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讀的書不夠,再等會兒吧。”李時珍聽後認真讀書,知識量大大增加。之後他便翻山越嶺,嚐遍百草,還經常詢問山中的獵戶、農民……終於,他寫成醫學名著《本草綱目》震撼全國。

李時珍一生學醫,他所撰寫的《本草綱目》現在也仍造福眾生。我要當一名醫生,我要向李時珍學習!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11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可謂一代詞宗。她的詞作膾炙人口,冠絕千古,如一顆耀眼的星星,在文學的天空散發著永恆的光輝。而李清照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獨立、自強的人格,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千古女性的典範。

身為婉約派詞宗的李清照,卻寫出了張揚著男子之氣的詩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字裡行間洋溢著巾幗氣節,愛國風采。李清照之所以寫這首詩,除了表達對於南宋朝廷軟弱求存的投降主義的不滿,還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有關。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營統制官王亦預謀在江寧城內起兵作亂。趙明誠的部下李謨,得到了王亦要叛亂的訊息,馬上報告了趙明誠。說來也巧,這時的趙明誠已經拿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調令。趙明誠認為自己不再是江寧知府,所以,這裡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新任的江寧知府來處置。李謨對趙明誠的“不作為”也沒有辦法。李謨當晚果斷地處置了叛亂,擊敗叛軍。天亮後,李謨去向趙明誠彙報昨天晚上的戰況,結果發現趙明誠居然和另外兩個江寧府的高階長官,趁天黑偷偷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事後,趙明誠被撤職。李清照雖為一介女性,卻非常有氣節,她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她是多麼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國難當頭之時建功立業啊。趙明誠被撤職後,二人繼續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便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難平,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句則是著意譏諷自己丈夫的膽小怕事。趙明誠聽著這鏗鏘有力的詩句,羞愧無比,甚是自責。

面對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堅決唾棄了張汝州,又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男子氣概。李清照一生經歷了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歲與門當戶對的趙明誠結為夫婦,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滿姻緣,也成為羨煞眾人的一段佳話。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暫,在趙明誠死去三年後的1132年,四十九歲的李清照再嫁張汝州。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續了不足百天便離異收場。

李清照所嫁張汝舟,剛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對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結婚之後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巧言騙婚,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清照視之如命。當張汝舟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於死地。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決定擺脫這小人。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原來,張汝舟曾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髮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幸好負責審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學士綦崇禮敬重清照的人格,並與趙家有親姻關係,經他營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來。在古代,一個女人,特別是像清照這樣的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勢必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一些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還有後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蓋此事。其實,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會的婦道倫理,卻合乎人性,而且與人格、氣節無關,有什麼羞恥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憤而“休”夫的氣節令人讚賞,此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怕是絕無僅有!這彰顯了李清照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嫉惡如仇的氣節!

李清照與權傾朝野的秦檜夫婦沾親帶故,卻行同陌路,不屑於攀附奸邪,表現出了可貴的高風亮節。秦檜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親表妹。小時侯二人曾見過面,一起玩耍過,彼此大了,生疏起來。從史料上看,李清照沒有半點與秦檜夫婦交往的記載,李清照及其夫君趙明誠的著作中,亦絲毫找不到關於彼此來往的文字記錄。李清照在被張汝舟騙婚,與張動了官司時,也沒有去求助於已貴為當朝宰相的秦檜,而是求助於反對秦檜的自己丈夫的遠房親戚綦崇禮……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離失所,靠變賣留存的文物及親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艱難,但她始終未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見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氣。

正所謂:才情瀰漫相思愁,五分悽苦半腔柔。婉約不乏巾幗氣,率真面世足風流!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12

在天長東鄉,住著一戶有錢的老員外,名叫沈萬山,外號神萬山。老夫妻二人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名喚沈鳳仙。據說,以前他家和別人一樣,祖輩種田為生,輪到沈萬山,家裡漸漸發了起來,但真正發財的原因還真虧他的女兒。這故事得從頭說起。

沈鳳仙從出生起就與眾不同,自幼聰明過人,無論針功還是習文,她一看就知。她會紡紗織布、描龍繡鳳,還會吟詩答對、能歌善舞,而且長得十分漂亮,有沉魚落雁之容,老夫妻愛如掌上明珠,想找一個合適的後生招婿在家,繼承家業,可上門求親的不計其數,跑破了門坎,女兒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沒辦法。

原來鳳仙十七歲時,晚上睡夢中被一美貌後生驚醒,姑娘哭著不允,可那青年說了多少知冷知熱的話,並說自己是財神化身,能讓她一生富貴。姑娘自知已經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歲時,突然懷孕了,這事被老員外知道了,大發雷霆,無論誰說情,都不依,說她犯了家規,這是犯七律之罪。他給女兒一把菜刀和一條繩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絕望了,哭得淚人一般,母親只是哭,也沒有辦法。

就在這天晚上,那後生來了,說:“鳳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親說好,暗地裡買一個丫頭賠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驢車,讓它自己走,它在什麼人家門口停下,你就嫁給他,窮你別怕,我會來幫助你。”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樓來到母親房中,趁父親不在說出此話,母親轉憂為喜,並買了一個叫小紅的丫頭。這天晚上,女兒給母親叩了三個頭,上車了。由丫頭小紅趕車,就這樣慢慢地走了。女兒走後,老夫人把後樓放了一把火給燒了,還哭著說“女兒被火燒死了”,老員外信以為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淚水。

主僕二人坐上車後,小驢不緊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東南西北,只好聽天由命了。當天晚上,小驢車來到南陽(今汊澗)一小戶人家門口停下,不走了,丫頭狠命趕驢,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頭下車。這家老媽媽看見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來,趕緊讓坐、倒茶,問長問短,姑娘問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職業為生,老媽媽笑著說:“我家姓王,老頭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兒子叫王喜,給人家挑水,掙錢餬口,別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歲了,只因家窮,到現在還沒有老婆。”老太太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又問:“天這麼晚了,姑娘到哪裡去?是不是走錯路了?”姑娘說:“我到外婆家,多年未來,找不著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難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裡呢?”說著兒子回來了,雖然衣服破舊些,但人品很好,濃眉大眼,說話滿臉笑,忠厚老實。姑娘暗自高興,但無法開口,只見小夥子用帽子捧來一點米,這是明天一天的口糧,全部放在了鍋裡,煮成了乾飯,來招待客人。小夥子一邊忙著,一邊老是看著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還是丫頭小紅心靈,說:“老太太,大哥,我告訴你,我們小姐父母雙亡,沒有親人,燒紙時,不小心把火弄出來把房子燒了,現在投親不著,如果大哥不嫌,小姐願意與你結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小夥子不知說什麼才好,心裡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說:“我這裡房子少,正愁沒法住,既然姑娘願意,今晚就成親,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說完就叫兒子去買菜,買鞭炮,由小紅伴著小姐,當晚連丫頭四口人高高興興地熱鬧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床,準備去借早飯米,鳳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牆根,拿出一塊石頭,用手輕輕一掰,拿一點給丈夫,叫他去當錢,王喜拿著小石頭來到銀器店,一看是一塊烏金,當下換成銀錠,買米買菜,老太太高興地笑著對人說:“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婦。”

說也奇怪,別人懷孕九個月就生了,而鳳仙整整十二個月才生,王喜得了貴子,但他不知道媳婦懷的是別人孩子。可鳳仙知道,她給孩子取名叫王胎來,意思是胎裡帶來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臉沒有一處不像王喜的,從此他家的日子越來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給人挑水了,他不知哪來那麼多錢,開始建房,開店,並在南頭買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現在這地方還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員外來了,別人如不稱他員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據說天長知縣母親過七十大壽,全縣大戶人家都接了請帖,王胎來回家問父親,有沒有請他去吃酒,王喜說沒有。王胎來人小,說話倒是可以,他說:“這太不像話,怎麼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陽也是大戶人家,雖沒有官,但有的是錢。”這話被路人聽見,當時為了討好,跑到天長,告訴縣太爺。縣太爺知道後,立即叫人送去請帖。來人很會說話,說:“縣太爺叫我負責送請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該萬死,請王老員外父子要高抬貴手,如果讓縣太爺知道了,說小人辦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萬千萬要原諒小人。”王員外聽了說:“好,我不怪你。”到了這一天,王員外忙於事務,分不開身,由十三歲的兒子王胎來前去拜壽。吃完酒上帳時,王胎來到帳房,叫先生寫白銀兩騾車。先生沒有下筆,看這孩子笑笑,管錢人在先生耳邊輕聲說:“你寫,到明天就去取錢,看他怎麼講。”哪知輕聲說話也被王胎來聽見了,他大聲說:“請先生下筆,明天到南陽王府取錢,王胎來決不妄言。”當場人都看著這個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寫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陽王府,確實拖了兩騾車銀子。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天長。

話說沈萬山自從女兒走後,他以為女兒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場後,也病了很久,從此家境越過越貧,賭錢場場輸,坐吃山空,房子燒的燒了,賣的賣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頭,心想:我女兒若在家該多好呀!說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兒,突然女兒打發兒子王胎來趕著當年的驢車來了,原來女兒也在思念母親,所以叫兒子前來看望外祖母,但她萬萬不知道父母會落到如此地步。王胎來趕著驢車隨著驢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覺小驢停下了。他下車看見門外坐著白髮老人,也不問,就直接上前說:“外祖母,孫兒接你來了。”老太太問:“你是誰家孩子?”孩子說:“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聽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著虎頭虎腦的孩子問:“孩子,你是誰?”孩子趕忙跪下說:“外婆,我叫王胎來,今年十三歲了,是您女兒沈鳳仙的兒子,你要不信,你問問您家這頭當年推磨的驢子,它是見證。”這毛驢像聽懂人話似的,向老人點點頭,還嗷嗷地叫了兩聲。老人家心裡想:女兒走了整整十三年,這孩子真是外孫無疑了。當時把喜訊告訴了老頭子,孩子跪著叫外公,老人家以為女兒死了,現在看來沈家沒有絕後,真是喜從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陽,老夫人倒沒有意見,可老頭子說:“我當年要處死你母親,他不會認我的,再說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來看出老人家心思,說:“外公,我母親叫我來接你,讓我給你們帶來了兩雙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孫三人同時坐著驢車來到了南陽。

這時,王喜母親已經病故,丫頭小紅也早就嫁了人,家裡只有三口人。當岳父來到之時,這父女情、母女愛就無法表達了。說也奇怪,現在女兒家住的房子前前後後都和沈家當年的一模一樣,樓房、耳房、前廳,到處都是原來的樣子。母親問女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連鍋灶都像女兒在家的樣子。女兒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點,按照我在孃家住房的樣子建的。”女兒問母親:“那些房子還在嗎?”母親說:“後樓燒了,前廳賣了只有耳房,我們住著,也壞了。”孫子胎來笑著說:“都被我們抬到這裡來了。”所以有句古話:“沈萬山家寶貝是活的。”

後來,老夫妻倆在女兒家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再後來,王胎來又娶了親、生了子。王家雖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興旺,逐漸成為南陽首富大戶。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13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說:“(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唯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益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後人眼裡,商紂王的這種“裸奔”癖好是無法容忍的,紂王也因此成了君王的代言人。

其實,紂王讓男女在沙丘苑囿裡裸奔,未必就是。古代有“歡樂谷”的遺俗,為的是解決未婚男女的性問題。周代時,也依然組織男女於桑林裡“奔”。《周禮》規定:“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節,周朝官方就會指定某些地方作為歡樂谷,令未結婚的男女聚到此處,結識,不必履行結婚手續就可同居。

原始人類沒有婚姻一說,也就無婚姻制度的產生。到了氏族社會,才開始採用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到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固定夫妻關係,於是也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篇14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裡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假如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