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國小生的數學思維

工作方案 閱讀(7.19K)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良好的思維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必備的素質,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最基本保證。它不僅有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知識的獲取以及提高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歸根到底是思維的鍛鍊,只有勤於動腦,善於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呢?根據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做法。

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國小生的數學思維

一、 巧設疑問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由興趣產生動機、由動機到思考、由思考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產生新的興趣和動機,推動學習的不斷成功。如:我在講授等腰三角形定義時,學生自以為“無疑”。實際上,他們對於定義中的關鍵字眼“有”未必能夠深刻理解。因此,我不失時機地設疑,使之弄清含義。問:這裡的“有”能否換成“只有”呢?學生產生兩種意見。繼續問:有三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嗎?通過反問,學生再思考之後,兩種意見就能夠很快得到統一。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地置疑、激疑、製造懸念。抓住數學問題中的一題多解、多變、多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以問促解,以問促變,以問激趣,開拓思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 動手操作促進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我國思維科學的開拓者錢學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維是從形象思維開始,

然後到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正處在於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抽象思維為主發展的過渡階段,運用學具操作,引導學生思考,把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在感知認識基礎上經分析、綜合、抽象思維化。因此,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都會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操作前的要求,分步定向指導,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這樣學生在操作中,很自然地能歸納出最精妙的數學方法,完全順應兒童的思維坡度,學生容易理解也易於接受。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時我先讓學生擺一擺,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要求擺的△比 ○ 多2個。在擺的時候,要求學生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然後讓學生把自己擺得的結果,到黑板上展示。通過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由具體到抽象,逐步理解數量關係,圖和數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擺出來的6 個△,是由與○同樣多的4 個△和比○多2 個合起來的。學生完成操作之後,我還給了學生一個反思的時間,讓學生把學習過程由“物化”的過程轉化為“內化”,兒童的思維就由感知表象上升到抽象,既促進了學生的理解,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 啟發想象促進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國小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新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系統中自主探究學習,通過自主參與獲得知識,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如:在最大公因數一節的教學中,邊長是24釐米和16釐米的長方形,要裁成邊長是整釐米而且沒有剩餘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可以是幾釐米?最長是幾釐米?先讓學生大膽猜想,然後去驗證,最後提問為什麼可以是1、2、4、8釐米?學生積極參與,熱烈討論,

最後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認識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時我及時地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探究這個新知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大膽猜想,使學生思路更加開闊,然後串連成片,互相滲透,不但很好地解決了問題,更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既需要教師耐心地教育和思索,更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揚長補短。如果我們拋棄訓斥、責難的態度,用欣賞、期待的目光面對每一個學生,堅持引導學生多思多變多探索,不但可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更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國小生的數學思維 [篇2]

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讓每一個學生養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有權力和能力提出新見解、發現新問題。這一點對學生的發展很重要,它有利於學生克服迷信和盲從,樹立起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一、善於運用啟發法和發現法,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如教學義務教育十一冊教材中"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讓他們將圓紙片對摺開啟,再對摺再開啟,如此多次,讓學生觀察,說出在圓紙片上看到了什麼。學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圓紙片上有什麼。一生髮現:圓紙片上有摺痕。另一生又發現:圓紙片上有無數條摺痕。老師表揚兩生觀察仔細。其它學生倍愛鼓舞,紛紛發言:圓面上所有摺痕相交於一點,摺痕兩旁的圖形完全重合。這時老師讓學生開啟課本,看一看交點叫什麼,摺痕叫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並熟記。要學習在同一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係了,老師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圓紙片和同學手中的圓紙片的直徑和半徑,啟發學生:又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得出結論。要畫圓了,老師還是不講畫法,讓學生先去畫,滿足他們操作圓規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畫圓的方法和步驟。整節課,學生的思維都處於興奮狀態之中,人人有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說理、動腦思維的機會,學生自己觀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得出結論,教學效果好。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對於國小生來說,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打破框框、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又要培養他們敢於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乘法意義的運用"一課時,她出示了這樣一道加法題:9+9+9+5+9=?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於是一個學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個學生則提出了"新方案",建議用9×5-4的方法解。這個學生的思維很有創見,這個方案是他自己發現的。在他的思維活動中,他"看見了"一個實際並不存在的9,他假設在5的位置上是一個9,那麼就可以把題目先假設為9×5。接著他的思維又參與了論證:9-4才是原題中實際存在的5。對於這種創造性思維的閃現,教師要加倍珍惜和愛護。

三、利用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模式

如:義務教育十二冊教材中的這樣一道應用題:"一艘輪船所帶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時。駛出時順風,每小時行30千米。駛回時逆風,每小時行駛的路程是順風時的。這艘輪船最多駛出多遠就應往回駛了?"老師要求學生用幾種方法解答,並說出解題思路。

解這個算式,得這艘輪船最多駛出80千米就應往回駛了。"這個同學利用的是類比思維方式,他是從要解決的問題出發,聯想與它類似的一個熟悉的問題即工程問題。用熟悉的問題的解法來思考解答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創造思維的火花感染了全班的每一位同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根據題中具體條件自覺、靈活地運用數學方法,通過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就可以發現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一定能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