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論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職場 閱讀(1.73W)

論文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思考

論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論文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重點之一,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各種價值取向相互作用,勢必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更新高校就業指導內容己勢在必行。完善大學生的專業知識,豐富大學生的內在素質,拓展就業指導內容,以期完善和改進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使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再流於形式,在畢業生今後的職業生涯中真正起到好參謀、好向導的作用。

自201x年第一批高校擴招的畢業生陸續進入求職市場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連年上升,到201x年將達到495萬人。據初步預測,大學畢業生年增加的百分比將大於社會對大學畢業生需求年增長的百分比,這將加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求職難度將加大,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質量也將提出新的要求。對於發展變化的就業形勢和社會需求,原有的就業指導內容要適應新的形勢,為高校畢業生內練素質外塑形象做好充分的準備,必須增加新的就業指導內容、拓展指導空間,以完善就業指導工作。

一、瞭解職場需求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是以學生成功就業和為社會職場提供合格的從業人員為基本出發點的。調查社會職場需求將成為就業指導工作內容之一。根據本校畢業生的專業設定及就業傾向,有計劃地將社會需求劃分成幾大塊,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詳細地瞭解社會職場對畢業生的需求情況。其中問卷的設計必須切合實際,內容要具體,具有實效性,語言要通俗簡潔,以增加問卷的可答性和調查的真實性;亦可採取走訪的形式,深入社會各界,近距離了解社會職場對畢業生的需求,進而獲得第一手資料,真實地反映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

二、充實大學生的內在素質。拓展就業指導工作內容

對調查內容要進行分析,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培訓,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意識,完善就業指導內容。

1.轉變就業觀念

由於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延續著“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大學畢業生中也普遍存在著“精英就業”的錯誤觀念。據瞭解,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認為畢業之後到大城市中找工作或到經濟發達地區工作是就業地區的適當選擇,認為自己是精英式人才,畢業之後找一份受人尊重的體面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普遍存在著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錯誤觀念,把從事體力勞動或服務性行業看成是“低賤”的工作。而把進事業單位、進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等少數部門、少數單位工作看成是理想的職業取向。由於上述錯誤的就業觀念,導致大批畢業生擁向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紛紛往事業單位和知名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應聘,使這些地區和單位的職位競爭過於激烈,造成人才浪費,從而形成“就業難”的假象,從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情況來看,需要大學生的職位有很多,特別是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西部地區等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那裡有廣闊的空間可供大學生施展個人才能。但基於錯誤的就業觀念,許多大學生不願意去那裡發展,從而造成了用人單位“空崗”,大學生“失業”的反常現象。為此就業指導工作中必須增加“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的指導內容。

造成不正確就業觀念的原因來自多方面:一是社會,由於文化背景和社會對職業的偏見,形成了職業有貴賤之分的錯誤習俗;二是父母,大多數家長往往用自己的老經驗和陳舊的文化習俗,一廂情願地為自己的子女選專業、定方向;三是同學,由於同學之間相互評論職業的好壞、工資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在沒有實際瞭解調查的情況下,主觀地認為某某職業好某某職業壞,從而形成了一些錯誤的思維定勢。因此,在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時,應幫助學生認識到職業無貴賤之分,只要能發揮個人的特長,實現自我價值就是可選擇的職業,在選擇職業時應堅持生存優先的原則,在有工作可做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更高一層的要求。

2.合理調整專業課程設定

鑑於高校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落後,教學內容、專業設定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社會所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的人才,缺乏社會需要的專業知識和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高校仍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辦學思路,只重視招生,不重視就業,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投入較少。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針對社會職場對各專業的需求進行詳細的調研,瞭解社會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適當地修改某些專業課程的設定,增加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優化專業課程計劃,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增強學生在職場的競爭實力。"

3.優化知識結構,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校學生大多數是從國小一直唸到大學本科、唸到研究生,其中沒有經歷社會實踐的鍛鍊,沒有實際工作的體驗,用人單位不知道我們的畢業生能夠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從而形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因素。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充分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畢業實習這一教學環節,克服以往畢業實習形式大於內容、實習活動流於形式的做法,切實做好畢業實習的組織和管理工作,使畢業實習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學生真正得到實際工作的鍛鍊。同時由於畢業實習的時間較短,內容比較單一,學生對實習的體驗不夠深刻。應倡導學生把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貫穿於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體驗工作、瞭解社會,從實際工作中體驗思考自己將來的職業取向,充分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從而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完善知識體系,重視工作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鍊,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和未來職業的發展。

4.進行求職心理素質培訓

要培養學生求職自信心理,引導學生分析就業市場的各種情況,如學業優勢、職訓優勢等,瞭解職場的各種資訊,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找回自信,增強自信力。

要培養並增強學生的行為能力。行為是實現目標的必要條件,當一個職業機會到來時,具有較強行為能力的人,才會牢牢抓住機會,並且能主動地創造機會。對於未來的職業,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從事過,既使是做過也是短時間的,對於一些職業所需的行為技能並不是十分了解,這樣就需要職業行為能力的心理素質儲備。首先要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實現目標的願望,在實現職業目標之前要確定周密詳細、操作性強的方案,通過調查和實證確定所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一旦方案確定,目標明確,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工作中要有永續性,要集中精力,遇到困難不氣餒,並有能力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其次要經常關注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能,在日常行為中多鍛鍊,做好行為能力的技能訓練。

5.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服務工作

要幫助學生了解並認識自我,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測試學生的興趣、性格、氣質、能力等職業心理傾向,並與意向選擇職業的客觀要求進行比較,從而幫助學生分析澄清自我形象,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符合實際的正確認識。

要幫助學生確定未來的職業取向,分析研究學生的專業成績、參加職業培訓情況、獲取各類證書和職業資格的情況以及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的情況,瞭解學生的未來職業取向,其中包括想要從事的職業領域、職業種類以及期望的報酬水平、從業條件、可能性獲得的職業資格等,分析職業對從業者的一般要求以及用人單位未來實際能夠提供的職業崗位情況,針對學生的自身情況,對學生未來職業取向以及能夠從事的職業進行詳細可行性論證,依據人職匹配原理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