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基於學生主體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校園 閱讀(2.54W)

基於學生主體性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一般說來,人們往往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學缺乏對教育主體的認識,過分強調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而缺乏師與生的有效互動。而自從我們的中國小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來,由於教師矯枉之心甚切、甚重、甚強,而終致使當前語文課堂教學較傳統而言過正了。竊以為,我們的同仁很多未能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命題有一個經過神遊冥想與實踐過後再返觀、省思的客觀認知,所以現在的語文課堂呈現:由過去的一言堂到現在的一問堂;由過去的傳統教學媒體課本、黑板、粉筆、投影儀等的單調,到當前在原有的基礎上另加上CD、VCD、DVD、圖片、聲響、動畫等多媒體的泛濫;由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戲到現在教師真正地退居幕後,而學生隨意衝上前臺的大討論的鬧鴨劇。而且,教師深知,這樣是很難有質量、出成績的,因為學生那些太過靈活的回答,是很難緊扣會考極嚴格的批分標準的;另外,多媒體的花樣翻新也終會導致學生只關注形式上的華美與好看而大大地忽略了嚴謹塌實的良好學風,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變得浮躁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還有,非公開課情況下的常態教學課堂,有的老師也採用討論方式,但大都華而不實,而學生的紀律觀念卻大大下降,課堂秩序難以掌控,教學效率自然難以提高。

眾所周知,所謂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人們不是常說,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簡單的認知體,而應該將其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活生生的人嘛?所以,我們要尊重和致力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身為人師,應該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喚醒、培養並加強學生的自主意識、主動觀念和探究精神,啟發、點撥並引領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中走出來,把自身當作認識客觀世界與知識領域的主體、主人,從而帶領學生積極探索、自覺實踐、學會學習,生動活潑地茁壯成長、健康發展、和諧進步。

在當前新課改條件下,大多語文教師都在有意識地實踐著新課改的'相關理念,但是誠如前文所分析,關於此點,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確實遺憾地出現了相當程度的偏差,儘管在邊摸索邊前進的課改徵途上,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探究一下原因。筆者以為,這主要有兩個因由:一是,本身對主體性教學策略存在理解上的誤區;二是,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實踐操作過程中出了偏差這既有主觀上的原因,又有客觀上的原因。在此,筆者僅討論前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對主體性教學策略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筆者有幸拜讀過我們錫山區教育局印發的《教育理論學習材料彙編》一書。發現,理論界的一些先進的命題指導了本次新課程改革,如建構主義理論。例如,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等等。可見,這受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是甚深的,而它與主體性教學策略又是存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不過,在實踐一線的教師,很多同仁並沒有真正地理解主體性教學的的內涵。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有隱顯兩大特性。

何謂隱性的教學主體性?簡言之,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在聽、說、讀、寫哪個環節中,學生的發表活動都不明顯,沒有讀、沒有說、也沒有寫,只是在自己聽和別的學生讀、說以及老師讀、講、寫的時候,積極主動地展開關於教學相關內容的相當豐富並頗為劇烈的心理思考過程。這,我們的老師當然是不容易知曉並予以判定的。

何謂顯性的教學主體性呢?與隱性的教學主體性相對,在聽老師講解、點撥,同學讀、說的過程中或後,不僅展開相當豐富並頗為劇烈的心理思考,而且還積極舉手並主動地當眾發表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行為過程。

這兩種情況,在我們的日常課堂教學中,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發表出看法和見解的學生終究是少數,因此,在語文課堂之上,大多數學生除了齊讀、齊說(答)、齊寫外,都在進行著積極、主動的隱性的思考和學習活動。

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課堂學生都在進行著隱性的或顯性的積極主動地思考與學習。

事實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狀況,卻很難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顯性的主體性表現,學生究竟是否是真正地進行積極主動地思考與學習,教者易辨;而隱性的主體性表現,真與假,就難分了。下面,筆者僅就後者做一下簡單梳理。

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讓筆者明確了這樣一種基本事實:學生的隱性的主體性表現,有兩種情況:形似與神似。

何謂神似?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生學習的隱性的主體性表現,是真的。

至於形似,就是與神似的狀況相反。學生看似目不轉睛地聽、看,實際上,大腦並未思考課堂上的相關教學內容比如經常說的開小差,就是這種情況。

誠然,形似的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儘量避免。至於如何避之,筆者謹略陳固陋,以期拋磚引玉;並且,也欲藉此收束全文:

首先,課堂教學要人性化、人本化。著名學者瑞士心理學家讓0皮亞傑(JeanoPiaget)曾經指出,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給孩子,而是出自孩子本身,這是一個主動的發展過程。就我們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條更是應該予以很好的體現。古人也曾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當然古人的這種說法,我們似乎應該改為:一日為生,終身為友。要而言之,教師對待學生必須要善,力求要讓學生近師、親師,最終,讓學生敬師、愛師,並愛這門學科,從而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俗話說,師徒並著膀子幹,又怎能會不進步、不發展!

其次,教學內容要有趣、有用。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我們力爭要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所講的內容對他們自己有用,而且有趣。相信,這樣以來,形似的情況自然會減少。

再次,教學方式要多樣化。關於這一點,我們的專家學者已經談得很多了;故而,此不贅言。

最後,教學工具或媒體要多元化。但是,我們必須講求一條原則,就是:教學工具和教學媒體的多元化運用要為教學服務,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