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特教數學課上如何優化教學環境

校園 閱讀(1.73W)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想方設法創設適合他們學習的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探求知識,體驗獲取知識所帶來的成功樂趣,使之形成能力。 今天,樸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特教數學課上如何優化教學環境

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一、精心導人,溫故知新

聽力、語言障礙導致聾生接受新知識困難,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複習匯入法,通過對已學知識的複習和鞏固,引導學生進入到新知識的教學中,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把複習內容和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建立起必要聯絡。例如,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複習分數加法的意義,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而說明它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可以把3個和2個直接加起來,是5個,也就是。

二、創設情境,激發生疑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問生答,思路是在教師限定的框架內,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課堂不能體現學生主動性。久而久之,許多學生不僅不會思考,而且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普遍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來。因此,教師要善於創設環境,可採用講故事、猜謎語、比賽、遊戲等形式,讓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情境中,積極思維,激起他們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形成懸念,並自發產生探索、思考、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可採用講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給同學分糖塊,分給小紅1/3,分給小明2/6,問同學們老師這樣分公平嗎?”激起他們心中的疑團:給小紅的份數少,是否得少了呢?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

三、創設環境,體驗成功

(1)藉助語言環境,減緩知識梯度。數學概念是比較抽象的,聾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應善於利用風趣形象的語言,循序漸進地去突破,從而減緩知識的深度和坡度。如講解“迴圈小數”時,教師可採用談話教學法,告訴學生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到了第二年又會出現,這樣按一定順序不斷重複出現叫迴圈。然後提出問題:迴圈小數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呢?從而展示例題,從動筆過程中慨括出迴圈小數的概念。

(2)藉助教具演示,激發學習興趣。聾生的自身缺陷,導致他們認知事物較為膚淺,抽象思維總是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生動鮮明的形象,容易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如講8加幾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水裡有8只鴨子,又游來2只,通過動態圖式,直觀易懂,使他們更快更牢固地接受新知識。

選擇合適的方法教學

1。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法看得見摸得著,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對智障學生非常適合。如,在教授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小棒,還收集了學生喜歡吃的水果和生活中的玩具作為教具進行教學。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拿一拿、想一想,讓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遊戲教學法

學生天生愛做遊戲,教學中我巧妙地把教學內容與遊戲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如,在複習2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就設計了猜小棒、拍小手遊戲,把加減知識設計進遊戲中。學生在心情愉悅、互相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學習記得更牢。

3。情境教學法

生硬的教學環節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枯燥的,對智障學生更是不適合。我們要讓課堂活起來,教學時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中。如在倫敦奧運會期間,我先播放奧運金牌榜,讓學生目睹中國奧運健兒的風采,樹立愛國的思想,然後藉助奧運賽事進行相應內容的出示與練習。

優化特教數學教學課堂

對智障生實施感知肌能補償,提高他們的動作協調能力

極重度智障學生由於智力原因,往往感覺遲鈍,肌肉活動不協調,動作笨拙,反應遲緩,不穩定,長期下去,不利於他們身心發展,不利於他們適應生活與社會,增強對他們感知覺和動作協調的訓練,可強化對大腦的刺激,促進大腦對各種資訊的加工和處理,提高調控能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教學實驗證明,人的資訊80%來自視覺,10%來自聽覺,故必須讓這些極重度智障生通過各種看、摸、聞、聽、嘗的活動來訓練感知能力。例如:筆者組織他們看多媒體課件,識別物體的大小(看大球、小球、大樹、小樹等),形狀(長長的扁擔,圓圓的西瓜等),高矮(教師和學生、桌子和椅子等),顏色(各種顏色的衣服、紅花、綠葉、白牆等)及方位等,還讓他們按音樂節拍開展遊戲。例如:聽課件中《身體》這支曲子時,用手觸控頭、肩、胸、叉腰、拍打大腿與撫摸膝蓋等表現節律。為了訓練他們的動作協調能力,對他們進行大小肌肉群的訓練,如教師喊口令,學生做伸曲手指運動,雙手五指伸直,同時左右運動、上下運動。開展定時在一個圓圈內撿豆豆比賽等。

通過展示操作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學習並不是為了做題而學習,更不是為了掌握某個公式定理而學習,我們的數學教學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在生活中充分運用數學知識。傳統的教學目標往往是對掌握公式定理的要求高於推理過程,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展示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使學生在認識的形成過程中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從而達到培養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筆者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3組教具(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實驗的內容就是將圓錐體裝滿沙子,倒入圓柱體中,倒入3次後,每組的圓柱體是否能夠裝滿,通過實驗得出:3組的實驗結果是不同的。然後教師又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通過將圓錐體3次裝滿沙子倒入圓柱體的過程演示,使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出圓錐體的體積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實驗證明: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1/3,但前提必須是等底等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很輕鬆地推匯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不僅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掌握了計算圓錐體體積的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這樣讓學生在實踐操作和動態觀察中,輕鬆地掌握了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興趣越學越濃,運用知識也更加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