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新課改下如何優化政治課堂教學論文

校園 閱讀(3.08W)

新課改下,課堂上特別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新課改下如何優化政治課堂教學論文

一方面,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過度依賴老師,自己沒有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就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我的一些淺薄的經驗。

  一、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好教材要求與學生實際的關係

高中生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

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導他們藉助教材的學習來發展思維、情感和分析判斷能力等。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不斷地修整自己的認知結構,掌握理解與運用政治理論的本領,提高認識世界的水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實施教學,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體現出來。所以,正確地協調與處理好教材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關鍵之處。

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同時,頭腦中要帶著學生的實際水平去鑽研、處理教材,才能在課堂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成立學習小組,通過小組探究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行為相應地被規範為: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不得隨便亂動,不許私下討論,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很難得不到發揮。

新課改下,課堂講究學生的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探究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思考,動眼、動腦、動手、動嘴,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能自主處理的問題放開手,讓學生通過自學和合作學習自己去解決。學生較難處理的,教師通過舉例、設問等方式積極引導,引導學生朝著答案的方向思考,一步步接近答案。總之我們要相信對於一些基本問題,學生自己是有能力能處理的,放開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努力促使結論教學向過程教學轉化,教會學生探索知識的程式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知識結論的教學。教學活動是教師講結論,學生背結論,其結果是學生裡掌握了知識,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識,而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包括了知識發現、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問題發現、思路探求的科學程式和方法。因而必須把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過程教學,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當然要正確處理“學”與“導”的關係,重視教師的“導”,教師的“導”應體現在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必要時還應參與學生的.討論,巧妙地把討論引向深入。 同時,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學習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學習的能力也將成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程式和方法,也將成為中學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探索路徑,逐步誘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一般程式為:設疑激思—→展示材料—→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應用。“學”的主體地位等到突出,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培養了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能力。

  四、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訓練,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訓練是學生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培養能力的過程。學生層次不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課堂教學中的訓練就要依據預習時設計的問題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於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要由點到面、由簡單到複雜循序紮實地練,做到全面性強;對於新舊知識易混淆點採用對比練,做到求同存異;對於知識與能力結合點採用創造練,做到舉一反三;對於重點、難點知識採用反覆練,做到常練常新;對於同類知識採用典型練習,做到觸類旁通。訓練的方式要從實效出發精心安排,多樣活潑,不要拘泥於尋找問題答案。

通過練習訓練不僅使學生鞏固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而且教師可以獲取教學反饋資訊,進行補償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而意義重大。

  五、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路,系統化掌握知識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讓學生掌握結構化的知識,是培養學生技能、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前提。在新課的學習中,學生獲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聯絡的、無序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必須從結構上把握並去解決。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絡,總結概括,連線知識鏈條,將知識重新編碼、排序,使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網,由無序到系統。

這樣,學生懂得了知識的基本結構,不但能較容易理解整個內容,而且有助於記憶、掌握,同時客觀上也有利於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本堂課最為核心的東西教給學生,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廣大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