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聊城市會考歷史必備的知識點

校園 閱讀(1.29W)

會考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考查的科目比較多,九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那麼歷史這門考試需要複習哪些知識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聊城市會考歷史必備的知識點

  會考歷史易錯知識點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的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受到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

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留著封建剝削制度。

《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形式上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的政治開始受到外來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了外來資本主義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

2.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直接: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工業文明成果進入中國,方便了人們出行、促進了商品流通、豐富了人們生活。

3.南京條約是割香港島給英國,不是割香港給英國,這是兩個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賠款是2100萬元,不是白銀而是西班牙銀元,摺合白銀1512萬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南京條約》簽訂僅僅是開始。最先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4.近代被迫開放和現代改革開放的區別:近代開放和外國在華投資設廠是列強強迫中國開放的,主權受到損害,以便利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現代改革開放是主權在中國,是為了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資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5.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時間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曾侵佔過北京。

6.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八國聯軍中的“奧”指奧匈帝國,不是奧地利,當時還沒有奧地利。而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不是八國,而是十一國,多了比、荷、西三國,《辛丑條約》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的是“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7.洋務運動雖然向西方學習,但只是學習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是其失敗的根源。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是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8.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區別:近代化是指在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程序,這兩大領域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近代史是指現代史之前的歷史,即我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歷史,時間是1840年—1949年。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的`京師同文館,不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京師大學堂。

9.近代化探索中,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探索的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西方政治制度。

10.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11.三民主義並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侷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物件,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三民主義評價: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為民國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政府,其建立標誌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高潮,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是20世紀中國經歷的第一次鉅變(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兩次鉅變指: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

近現代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三大事件是: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和三大改造。

12.新文化運動屬於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但中國近代化思想解放運動只包括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不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點:是愛國的進步的運動,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洋務運動主張“自強”“求富”。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

辛亥革命主張“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公車上書”的背景是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的簽訂。

新文化運動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繼續,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質來說的。

  會考歷史必背知識

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絡。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樑、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湧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鐘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會考歷史基礎知識

早期國家與社會:夏朝、商朝、西周。(史稱“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標誌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標誌著我國進入了文明時代。

(2)禹死後,兒子“啟”繼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後期的都城“二里頭”,佈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築”的先河。

(4)夏朝末代國君“桀”殘暴無度,激起平民和奴隸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後,商部落首領“湯”滅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紂王”,展開“牧野之戰”,消滅商朝,建立西周。

(2)青銅鑄造業發達:

①特點:青銅器“種類繁多”(有禮器、飲食器、兵器、工具等數十種);“使用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巨大”(使社會生產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形制雄偉(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藝精湛(銅、錫、鉛三種金屬合成的比例合理,體現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

③鼎在古代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鼎在現代是“和平”的象徵。與鼎有關的成語:鼎力相助;問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聲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義:商朝時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點: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③意義: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會極其珍貴的史料。甲骨文推動了中國文字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4)從課本P12圖1—16“甲骨文所見商朝武器和使用情況簡表”中我們可以獲取哪些歷史資訊?

①.甲骨文屬於象形文字。②.說明商朝武器的多樣、戰爭的頻繁和軍隊的強大。

從課本P12圖1—17“甲骨文所見商朝刑罰簡表”中可獲取的歷史資訊:商朝制定了嚴酷的刑罰。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時,西周滅亡。

(1)分封制:

①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②物件: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

③諸侯的權利:可以從周王那裡得到土地和人口,並且在諸侯國內享有世襲的統治權。

④諸侯的義務: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交納貢品;守衛疆土;管理地方事務;保衛周王室。

⑤影響:確立了周王的權威,開發了邊遠地區,使西周成為對周圍民族具有圈套影響的國家。

(2)宗法制:

①含義: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依據血緣關係的親疏確定土地、財產和權位的分配和繼承的制度。

②宗法等級:周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他們共同構成了西周社會的統治階級。

③周朝時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權利是怎麼決定的?

由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等級決定,等級越高,地位越高,權利越大。

④這與強調平等和奮鬥競爭的現代社會有什麼根本差異?

西周強調社會等級,重視人的出身。而現代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學識、能力和才幹等;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公民擁有平等的基本權利。

(3)禮樂制度:

①制定: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②目的:以便更有效地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③內容: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

④孔子為什麼重視禮樂制度?

孔子重視禮,重視不同社會等級、社會身份的人之間的關係和秩序,而西周時期完善的禮樂制度恰恰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

⑤你認為禮樂制度有什麼用處或者有什麼害處?

用處:禮樂制度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