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河南會考歷史必備的重點知識

校園 閱讀(3.27W)

會考馬上就要到來了,學生們目前都處在緊張的複習過程中,歷史作為會考必考的一科,是需要複習很多知識內容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歷史重要的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河南會考歷史必備的重點知識

  會考歷史必背知識

古代印度

1、地理環境: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恆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河水使得這裡發展灌溉農業的條件十分優越。

2、進入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

3、政治制度:種姓制度。

(1)形成背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後,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

(2)內容與影響:

等級

名稱

包含的階層

享有的權利

承擔的義務

主要特點

重要影響

第一等級

婆羅門

祭司、貴族

掌握神權

不同種姓之間壁壘分明,等級森嚴。

(如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會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

(2)促進了佛教的誕生。

第二等級

剎帝利

國王、武士、官吏

把持國家的軍事和行政大權

第三等級

吠舍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

向國家納稅,為神廟上供,養活第一第二等級

第四等級

首陀羅

被征服者和貧困破產的人

受上層等級剝削和奴役,從事最苦、最累、最髒的職業

4、佛教的建立:

(1)背景: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

(2)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3)教義(宣傳的主要思想):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慾望,只有消滅慾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

(4)發展:公元前3世紀,國王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興建許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會,整理和編纂佛教經典,派僧侶到鄰國傳教。

(5)傳播:兩個方向(兩條路線)。向北:印度——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北傳佛教)向南: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南傳佛教)

(6)影響: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由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的佛教文化——石窟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我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的代表有: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見課本P9:佛教傳播示意圖)。

5、課本P30自我測評1: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對今天仍有直接影響?

(1)古代埃及: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曆。(2)古代西亞: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3)古代印度:佛教;十個數字符號(阿拉伯數字)。

  會考歷史考點知識

經濟大危機

一、經濟大危機爆發

1.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

3.時間:1929--1933年。

4.開始國:美國

5.特點:涉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6.影響:

⑴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矛盾加深。

⑵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

二、羅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

2.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根本目的:鞏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4.時間: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

5.中心措施:調整工業,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調控。

6.評價:

(1)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恢復,人民生活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2)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巨集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3)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7.啟示: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改良的功能。

西斯勢力的猖獗

一、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經濟危機激化了德國社會階級矛盾。

(2)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展開欺騙宣傳活動,贏得了中下層人民的信任和統治階級及大壟斷資本家的大力支援。

2.標誌: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理和總統大權於一身。

3.影響:標誌著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

4.內外政策:對內: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對外:進行侵略擴張。

二、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義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

(1)時間:1922年

(2)頭目:墨索里尼

(3)標誌:向羅馬進軍

2.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

(1)時間:1936年2月

(2)標誌:日本軍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主張擴張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響:標誌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慕尼黑陰謀

1.內容:簽訂《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

2.目的:禍水東引,把德國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3.實質:縱容侵略,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

4.影響: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5.啟示:對待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為不能姑息養奸,要堅決鬥爭。反對綏靖政策,制止爭霸的區域性侵略戰爭,是清除大戰隱患的重要舉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全面爆發標誌: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2.規模擴大的標誌: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3.進一步擴大的標誌: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會考歷史基礎知識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年(舊曆甲午年)

2.重要戰役:①黃海大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②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3.《馬關條約》的簽訂

①時間:1895年

②地點:日本馬關

③簽訂者: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增闢通商口岸等。

⑤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1900年

2.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3.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4.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①《辛丑條約》主要內容: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賠款最多的一次),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②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屬於:地主階級洋務派)

4.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5.主張(口號):師夷長技(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後期:以求富為口號)。

6.洋務派的主要活動:

①前期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後期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③籌建三支海軍(南洋、北洋、福建);

④興辦新式學堂(第一所新式學堂是京師同文館)。

7.性質:一場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8.破產標誌:甲午中日戰爭中,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9.失敗原因:沒有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