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組織有效的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

校園 閱讀(1.17W)

創設學習情境

如何組織有效的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

(一)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

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漫畫、猜謎語、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例如: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小兔請客,採松果,吃蟲子等……都是一個很不錯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可以編一個小貓四兄弟釣魚的故事。一天大貓、二貓、三貓、還有小貓四兄弟去河邊釣魚。大貓、二貓、三貓釣魚特別用心,不一會兒就釣到了大魚了。可是貪玩的小貓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最後一條魚也沒釣著。當講到小貓一條魚也沒釣到時,引導小朋友可以用數字“0”表示,從而我們就認識了“0”。藉助有趣的故事去認識枯燥無味的數字“0”,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以此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絡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有數學”。例如:在學習一年級《高矮》時,我讓學生親自比一比,站出講臺和老師比一比;站起來跟同桌比一比;跟前面、後面的同學再比一比,在比一比中發現誰高誰矮,如何比才是最準確。這樣的教學,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活動,合作交流,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學生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很快就學會了如何正確比較高和矮。

(三)創設遊戲化的活動情境

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的注意力是短暫的,在課堂的教學,要不斷創設情境,組織各種活動、遊戲,讓學生在樂趣中體驗數學,學習數學,愛數學。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設計遊戲則要因勢利導,能儘量發揮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例如:在學習一年級《分蘋果》時。為了讓學生熟記湊10法,我與孩子玩湊10遊戲。“師:我出3;生:我出7,3+7=10。”說對的就得到一顆星,先是由老師出數;然後再由同桌出數。最後還進行分組搶答遊戲。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加入到遊戲的行列中,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在遊戲中學習,學生學而不厭,真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個遊戲也很適合熟記20以內的加減法。我還讓孩子們回家與爸爸媽媽玩這個遊戲,孩子們的口算能力真的提高了不少。

數學有效教學方法

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數學情境拉開教學的序幕,是組織教學的第一步。《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第一線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且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促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讓間接經驗的學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作支撐,從而使學生更容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由此可見,創設教學情境在整個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情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把情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在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並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

在課堂上保證有效的合作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機,在學生憤悱之時引導合作,讓他們在交流、爭辯中獲得啟迪、獲得靈感;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引導合作,讓他們又準確又迅速地完成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如學習了"10以內的加法"後,我出示加法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速算比賽,比賽結束後讓每組派代表說說計算方法,獲勝的一組說出了豎著看的規律"後面的每一個算式的得數都比前一個算式的得數少一。"

教師再適時引導"除了這個規律外,你們還想知道這張表中藏著的其他規律嗎?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再在小組中說一說你的發現。"這樣就把學生推到了發現者的位置上,讓他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進行探索與交流,在合作學習中擴大交流面、獲得思維的碰撞,自己發現規律。

數學課堂有效交流

一、師生平等對話

在經過課程改革後,課堂交流被人們重新賦予了意義,其是實現全方位的有效交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交流是極為重要的教學方式。課堂交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啟發和成長的交流過程。既是兩者間思維碰撞的交流點,還是學習以及評價的過程。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做一位傾聽的角色,要給學生一座表達自己的平臺,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並對學生進行鼓勵。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愛心,尊重國小生,將自己的心靈之窗向學生敞開,讓他們在愛的交流中自覺地學好數學。最後,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還要密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教師應認真對待每一個同學,不可將其忽視。尤其是特困學生,一定要講究相處方法,善於發現其閃光點,從而達到增強學生自信心的目的。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道路還需人們不斷探索和創新。

二、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

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與其進行交流,通過思維溝通可互相分享學習的方法與感想。建立有效課堂的前提是具有互動的教學模式,能夠將學生的思維發散開,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的交流環境,能夠擴大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提高。例如,在教學測量物體長度一課時,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進行教學[3]。首先,教師有效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教師使教學小組進行組內活動,要求其進行測量等工作,在此基礎上,有每一組學生代表進行彙報,互相交流一學習結果。然後,教師將小組討論與大組交流相結合,與學生共同討論。該項措施,不僅促進了學生的交流,還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學生與書本進行平靜交流

目前,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已逐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多的依賴電視與電腦,而漸漸失去與書本的聯絡,在學生課堂教學中,該現象變得尤為明顯。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學生與課本的聯絡,使學生多與數學教材聯絡,認真讀題,要做到有耐心、嚴謹、善於思考。學生多做數學練習,可以擴大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有耐心地將數學題中所給出的已知條件都讀下來,不可像讀課外書那樣一目十行瀏覽過去。是在學生做完數學題後應該做到舉一反三,對該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做到真正的活學活用。在進行數學課本閱讀時,學生不僅要能夠大膽質疑問題並尋求真理,還敢發表獨特見解,以培養獨立思考、提出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有效對話的組織措施

1.創設富有趣味的教學情境

有效對話的實現需創設富有趣味的教學情境,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培養其探索與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興趣是驅使學生進行知識探索與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建立起有效對話,引導學生在足夠的時間裡發表自身意見,讓其在輕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裡,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進而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即使與所問問題相差很遠,也不能輕易否定學生的答案,要儘可能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從中學會如何探究和解決問題。

所以,教師教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情感取向,設定適當且有趣味的問題,並引導其積極探索。例如,教師講解“10以內加減法的應用”時,可以從創設情境開始,避免枯燥的理論教學。“小朋友們,現在小白兔有一個問題想要大家幫忙,兔媽媽在超市裡買了7個蘋果,小白兔吃了2個後,還有多少個蘋果啊?”這個小問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學生使用不同方式進行計算,最後得出剩下5個的結果。通過創設富有趣味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提高其知識理解與運用能力。

2.課堂教學中設定有效問題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設定有效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有效對話。有效問題的設定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並從學生角度出發,在課堂討論問題時以其為中心,實現數學學習目的。在教學中適當運用生活例項,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內容,實現課堂多角度、多層面的有效對話。

例如,教師講解“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可以引導學生將加法算式改為乘法算式:(1)1+1+1(2)3+3+3+4(3)4+4+4,改寫之前可以用生活例項進行引導,如4+4+4“小梅筆盒裡有4支鉛筆,小明和小紅各有四支,問:三個人加起來一共有幾支筆?”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可以順利地將(1)(3)改寫,對於(2)學生有不同意見,有些認為可以改寫為3×3+4有些認為是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