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如何組織國小數學教學課堂

校園 閱讀(2.24W)

數學教學一

淺談如何組織國小數學教學課堂

1.改革備課思路。我們備課是首先要考慮學生活動;其次要考慮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教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還需要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在進行補充備課。

2.把握教材。把握教材應首先在理解前提下讀懂教材,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瞭解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絡;研究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佈情況;研究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

3.突出重點。教學新知識就必須要注意提醒學生把自己已有的舊知識轉化成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4.改革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側重點不太,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也不同。教學評價可從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境過程、學習中的認知過程、教學的因材施教過程是哪個角度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變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數學教學二

1.例如,在進行“因式分解”概念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計算 (x+1)(x-1)=x2-1,(x+2)(x-1)=x2+x-2,然後反過來x2-1= ,x2+x-2= 。學生一起觀察分析得出第一組式子從左到右是整式乘法,其特點是:由整式積的形式轉化成和差形式(多項式);第二組式子從左到右是由和差形式(多項式)轉化成整式的積的形式,即因式分解。這樣由學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的關係,明確了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論依據就是多項式乘法的逆變形,激活了學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認知結構,促使新舊認知結構的聯結,滿足“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理。

2.幾何概念是進行判斷、推理和建立定理的依據,也是思維的起點,要向學生揭示概念間的相互聯絡及其本質屬性。因此在幾何概念教學中,不僅應注意概念與圖形的結合,更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索並概括出概念的形成過程。例如,在《四邊形》一章的`四邊形定義教學中,若只停留在對四邊形定義的文字表述上是浮淺的,應當加深對四邊形圖形的認識。因為四邊形的概念的教學是聯絡《三角形》一章與《四邊形》一章的紐帶。

3.讓學生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關鍵在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即要創設一種使學生能積極思維的環境,使學生處於躍躍欲試的起跳點上;在於“給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猜想作為數學想象表現形式的最高層次,屬於創造性想象,是推動數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培養學生敢於猜想的習慣,是形成數學直覺,發展數學思維,獲得數學發現的基本素質,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

數學教學三

1 學生分層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再結合國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徵,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佈置的複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C層的難點,與C層學生結成學習夥伴;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A層同學請教;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A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課文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

2 教學目標分層

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於共同目標,哪些屬於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基本的能力。

3 教學設計分層

分層次備課是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課堂設計以課本為主體,不拔高要求設定疑問,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著眼點。面向全體學生,從中等生學會、後進生基本學會為前提條件,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並精心設計編排課程練習:在選編二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時,必須遵守基本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在保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習題綜合與技巧分二個層次。